而这两三万兵马如今又南下山西,和“顺贼”作战。
其麾下人马守则有余,攻则不足,无关天下局势,故而不足为虑。
依照洪太的心思,宣大两镇这一次派人过来,不外乎“互市”而已。
宣大“互市”传统大致始于嘉靖年间。
时值俺答汗大举入侵,总兵张达、林椿战死,朝廷启用仇鸾镇守大同。
结果这仇鸾畏惧俺答汗兵力,居然使人贿赂俺答汗,请其避开大同。
自此以后,宣大两镇守将也多学有学样。
崇祯五年,洪太带领后金精兵追击西逃的虎墩兔汗,军中粮尽。
当此危及之时,宣府巡抚沈棨急后金之所急,想后金之所想,“牛酒犒劳”,又将本来用于赏赐虎墩兔汗的财物一并“赐”于后金,以解其燃眉之急。
有鉴于此,洪太还道宣大两镇这一次派遣吴惟华前来,准备依照“旧历”,继续“互市”而已。
不曾想,那吴惟华闻言不由哈哈一笑,开口便石破天惊道:“良禽择木而栖,今明廷岌岌可危,人心惶惶不安。宣大两镇欲重择其主,君其有意乎?”
“什么?”洪太闻言不由霍然而起,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这些人先是卖物资、卖队友、卖国家,这一次居然准备连自己都卖了,真是一点脸都不要了吗?
也难怪洪太如此惊讶,原来先前派出使者和义军争夺朱燮元部明军的乃是太原城外的阿济格部,故而洪太本人尚不知情。
他本以为宣大两镇一如前例,只是紧闭门户,但等自己退却,然后借机“互市”而已,不曾想竟有此变。
“君果有此意,朕不吝啬重赏!”洪太何等人物,闻言顿时反应过来这个事情的重要性。
如今后金入关,本打算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欲借机张顺争夺天下。
不料张顺果断对阿济格部下手,将其围困在太原城外,顿时让洪太陷入了极端被动的境地。
如果不救吧,一口气损失三万精锐,不但动摇了后金的根基,更是使其丧失了这一次争夺天下的主动权。
如果救吧,如今义军有了准备,近十万大军相互攻伐,顷刻之间哪能分得出胜负。
若是短时间内分不出胜负,那么缺少辎重粮草,又处于敌境的后金军就会陷入进退维谷的局面。
甚至洪太设身处地而想,“顺贼”也肯定会发现自己这个破绽,一心固守城池关卡,自己又能奈其何?
而就在洪太左右为难之际,吴惟华所言之事,可谓是雪中送炭、绝渡逢舟,如何不让他喜出望外?
崇祯二年,我后金几近崩溃,迫不得已奋而一击,幸有将领与我暗通款曲,遂得满载而归。
崇祯五年,追击虎墩兔汗粮尽,又有沈棨及时奉上粮草。
如今自己处于战略被动之际,又有人献上宣大两镇,岂非天意耶?
想到此处,洪太不由精神大振,开口笑道:“先前孔有德、耿仲明和尚可喜与我有血海深仇,一旦来投,皆为亲王。”
“今那大同巡抚张维世若能投我,何吝王爵耶?”
“卿若助我,公侯可待,不知惟华以为如何?”
那吴惟华闻言不由大喜,不过依旧确认道:“王是何王,爵为何爵?”
“王为亲王,爵为公爵!”本来洪太还想含糊一下,但是渡过刚刚收到消息的震惊之后,立即反应过来此事对“大清国”来说极度有利。
如果宣府、大同两镇投向自己,那么后金军在关内就有了立足之地。
东可以觑京师,南可以压山西。
到时候明国京师门户洞开,义军山西防线只能设在偏头、宁武、雁门一线,一如北宋故事。
此事若能实现,堪比辽国夺取燕云十六州,诚子孙万代帝王之业也。
莫说一个亲王,就是十个亲王也当得!
那吴惟华闻言顿时喜出望外,又先后向洪太为平遥商帮讨要了皇商身份及蒙商专营之权,这才心满意足的拜别了洪太。
那洪太虽然许以亲王之位,心中犹不自安。
他不但亲自相送,又让士卒从劫掠的财货之中挑取了金银珍宝、皮毛奇货二十三件,权作礼物赠予宣府巡抚张维世。
待到吴惟华一去,那睿亲王多尔衮眼见洪太面带忧色,不由开口问道:“吾皇身为九五至尊,如今礼贤下士,赐以亲王之位,此事理当十拿九稳,陛下何以忧心忡忡耶?”
“按理来说,理当如此!”洪太闻言点了点头道,“只是兹事体大,朕恐突生变故,节外生枝!”
多尔衮闻言一愣,不由拜道:“臣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
“讲!”
“是,殿下。以吾之见,我满洲自起兵以来,以兵锋盛,威震四海。”多尔衮不由慷慨激昂道。
“如今宣大两镇事关生死,殿下何以寄希望于他人,而独不相信我军兵锋耶?”
“嗯?”洪太闻言顿时恍然大悟,“你的意思是……”
“臣请令兵马三万尾随而去,若那张维世果然投我,便可借机驻军,以免反复。”多尔衮冷笑道。
“若是那张维世态度仍在两可之间,我便以威临之。”
“若是那张维世转而投顺,我便伺机杀其人,夺其城,如此方为万全之策。”
“好,好个睿亲王!”洪太闻言不由哈哈大笑,“我满洲有如此睿亲王,合当夺取天下!”
而就在吴惟华、多尔衮一前一后前往宣府的时候,大同巡抚叶廷桂、大同总兵王世仁和宣府总兵李国樑三人正快马加鞭赶回大同。
然而他们刚出石岭关,抵达忻州境内便被人拦住了。
叶廷桂、王世仁和李国樑不由大急,连忙喝道:“如今我三人已经投靠舜王,急欲前往宣府说降宣大两镇,若是误了大事,罪过不小!”
“咦,竟有此事?”三人话音刚落,却不料从旁边走出来以后仙风道骨的老道士来。
那老道士不由笑道:“我乃舜王麾下谋士宋献策是也,若是果然如此,且细细说给我听,我自有一番计较!”
三人眼见走脱不得,无奈之下只得粗略的把事情经过提了一提。
不意那宋献策刚听完大半,不由一拍大腿道:“糊涂糊涂,大事坏矣!”
第292章 先下手为强
话说那大同巡抚叶廷桂、大同总兵王世仁及宣府总兵李国樑听了宋献策之言,不由奇怪道:“先生何出此言?”
“大同距离太原六七百里,宣府距离京师不过三百五十里。”那宋献策不由苦笑道。
“虽说宣大两镇为了要价,先后派遣王清之、吴惟华分别前往两地游说。”
“奈何京师路短,太原路长,吾恐诸位尚未赶到宣府,张维世已降虏矣!”
原来当初宣大两镇眼见义军围困后金阿济格部,占据了上风,自度不能胜,故而有些将领便心生异心,找来王清之请其在其中穿针引线。
然而,等到王清之走了几日之后,有些“旅蒙商”得到消息以后,到处串联,又拉拢出来一批支持投靠“大清国”的将领出来,于是这才有了这两面下注之事。
在这两种倾向之中,在倾向于义军一方中,武将占据了优势,而倾向于后金一方中,乃是商人和勋贵占据了优势。
表面上双方实力看似五五开,但是由于武将作为军队的掌控者,自然拥有更大的话语权。
故而王清之才得以先下手为强,率先联系上了张顺。
只是由于宣大两镇的特殊情况,张顺不得不先招降了朱燮元部,然后再谋取宣大。
如此一来一回,耽误了不少时日,反倒让吴惟华后发先至,占据了先手。
“这……这该怎么办?”大同巡抚叶廷桂、大同总兵王世仁和宣府总兵李国樑闻言一愣,不由连忙开口问道。
“三位既然已经归顺义军,那么招降宣大两镇,难道还非得亲至宣府不成?”宋献策眼见三人中计,不由开口笑道。
“此话怎讲?”三人闻言不由相视一眼,面上露出惊疑不定之色。
宣府大同两镇,乃是大明京师西面重镇,除了督抚总兵以外,还设有镇守太监、副总兵、兵备副使、参将、守备等一干官吏。
如果他们不能除掉镇守太监,拉拢以下副总兵、兵备副使、参将、守备,那又如何控制宣府大同投靠舜王?
“你说,如果我们直接宣称宣府大同两镇归顺舜王,那会怎样?”宋献策不由捋了捋胡须,嘿嘿笑道。
“这……这不是天下大乱吗?”那叶廷桂闻言一愣,不由苦笑道。
宣府大同虽然是两个军事重镇,督抚和总兵对其有一定的控制力。
但是由于明朝制度问题,镇守太监、副总兵、兵备副使、各路分守参将以及各堡守备也各司其职,拥有很大的权限。
往日里,这些督抚、总兵在自己权限内行使职责,那么这些人自然无话可说。
但是,一旦这些督抚、总兵一旦越权,他们究竟肯不肯听令,那只能是天知道了。
所以那叶廷桂、王世仁和李国樑三人才急于赶回宣府大同,准备控制住主要将领以后再宣布“降顺”之事。
宋献策闻言不由笑了,对着叶廷桂道:“抚军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按照常理来说,理当如此行事。只是如今事出有因,理当反其道而行之,方可竟全功。”
“敢问当如何行事?”叶廷桂和王世仁、李国樑三人相视一眼,自度没有更好的办法,不由开口求教道。
“第一,以左柱国朱燮元、宣大总兵张凤翼,还有你和宣府巡抚张维世,以及另外两位总兵一同发布通告,晓谕两镇上下归顺义军之事。”
“第二,大张旗鼓,大肆渲染舜王仁义,封赏宣大两镇上下之事。”
“第三,别遣信使下令各地副总兵、兵备副使、各路参将、守备改旗易帜,遥尊舜王。”
“第四,大肆批判明朝恶政,欠粮欠饷,民不聊生事迹;大力宣扬华夷之辨,批判东虏、北虏烧杀劫掠恶行,人人得而诛之!”
“尽快将此事宣扬的人尽皆知,然后趁着两处镇守太监、宣府巡抚张维世及东虏惊疑不定之际,突袭大同宣府,彻底掌控这两地。”
“这……”叶廷桂闻言,不由和王世仁、李国樑相顾骇然。
你道为何?
原来这时代还虽然有一些“闯王来了不纳粮”之类的宣传口号,但是受限于信息传输限制,还没有出现舆论战这个概念。
本来那老道士宋献策对此也懵懵懂懂,似懂非懂。
直到前些日子,张顺带领大军进攻山西的时候,曾经为了配合“大纵深作战”,狠狠地搞了一波“认知作战”,这才彻底颠覆了他的以往观念。
故而今日,他学有学样,给宣大两镇也玩这么一手。
由于左柱国朱燮元、宣大总督张凤翼身死,而叶廷桂、王世仁和李国樑又不曾返还,此时的宣大两镇可谓是群龙无首,正是人心惶惶之际。
如果这个时候,舆论到处纷纷扬扬,而上司命令又适时到达,那么绝大多数人由于从众心理,肯定也会很快就接受这个“现实”,这就是“认知作战”的威力。
当然,这个“认知作战”也不是万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