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适时的出声打断了两人的交谈。
问了陈堪一句后,转头看向朱瞻基,一脸慈爱道:“大孙,你先回后宫。”
朱瞻基还想再说什么,但是迫于朱棣的淫威,只得一步三回头的离开了奉天殿,还不忘用唇语告诉陈堪,让他待会儿去后宫接他。
目送着朱瞻基走远,陈堪忽然出声道:“陛下,臣今日所来也没什么大事,让皇孙殿下旁听一下也无妨。”
陈堪此言一出,小胖墩的脚步忽然一顿,随后转身小跑到朱棣面前抱着他的大腿:“皇爷爷,既然陈堪都说不是什么大事情,你就让孙儿留在这里吧。”
朱瞻基一双贼溜溜的小眼睛乱转,抱着朱棣的大腿就不松手。
朱棣也真不愧是隔代亲的代表性人物,看见朱瞻基一副乖巧打断模样,瞬间就将什么规矩抛之脑后,一把抱起了朱瞻基,在他肥嘟嘟的圆脸上吧唧了一大口。
随后笑道:“哈哈哈哈,我的好大孙既然要旁听,爷爷怎么可能不允呢。”
“不过你要答应皇爷爷,只能乖乖的听着,不许捣乱!”
“那是,孙儿最乖啦。”
朱瞻基笑嘻嘻的应了一声,朱棣便坐了下来,将小胖墩放在腿上,然后看着陈堪问道:“说吧。”
陈堪拱了拱手:“陛下,臣今日乃是为宝钞之事而来。”
“哦?”
“你去过宝钞提举司了?”
朱棣的脸色忽然严肃起来。
“还没有,臣刚从城外银库回来。”
朱棣正色道:“既然你为宝钞之事而来,想必宝钞之弊你也应该了解了吧?”
“臣这些日子收拢了一下各方的资料,但臣还是想请教一下陛下,为何会忽然有了取缔宝钞的想法?”
收拢资料的话自然是陈堪随口胡扯的,宝钞之弊他当然了解,不过是从历史书上了解的。
听见陈堪的问题,朱棣稍加思索,沉吟道:“并非是朕忽然有了取缔宝钞的想法,而是宝钞之弊已经到了危如累卵之时。
朕也不知道为何,自朕登基以后,宝钞能够买到的东西越来越少,甚至不足洪武八年的三成。
朕担心,若是再无限制的发行宝钞,只怕宝钞最后会沦为一张废纸。”
陈堪点点头问道:“陛下是担心宝钞一直贬值下去?”
“不错,朝廷发放宝钞对百姓之害,朕早在北京时便有所耳闻,朝廷用面值一贯的宝钞从手上买回来价值一贯的物资,但百姓使用宝钞时,一观宝钞只能买到价值三百文的东西。”
“朕也不知道为何会这样,但朕很担心,再这样下去,百姓将对朝廷失去信心。”
听完朱棣的担忧,陈堪忽然明白了朱棣为何要取缔宝钞的原因。
朱棣显然已经意识到了朝廷的信用体系已经接近崩塌,只是没办法用专业的话术来将他的想法表达出来。
但他身为帝王的本能,还是让他做出了最利于朝廷的选择,那便是取缔宝钞,改用金银铜钱交易。
没关系,朱棣不懂,陈堪懂。
在脑海之中组织了一下词汇,陈堪看着朱棣,语气严肃的说道:“陛下,现在取缔宝钞,可能已经来不及了。”
“来不及了?”
“怎么会?”
朱棣的眉头一皱,眼神之中满是质疑的眼神。
陈堪问道:“陛下可曾想过,若是朝廷忽然取缔了宝钞,那百姓手中的宝钞该何去何从?”
“自然是由朝廷出面,将百姓们手中的宝钞......”
话说到一半,朱棣忽然面色一变。
随后整个人的额头上开始浮现出细密的汗珠。
陈堪接过话头:“陛下可是想说,百姓手中的宝钞由朝廷统一收集焚毁,并补偿给百姓与宝钞相对应的金银?”
“不错,朕确实是这么想的。”
朱棣不愧是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人物,只是一瞬间,心智便又再次稳定下来。
“陛下可知,自洪武八年到现在,大明一共发行了多少贯宝钞出去,若是要将这些宝钞回收焚毁,朝廷需要拿出多少金银才能将这个窟窿补上?”
“这...”
自洪武八年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二十八年的时间,朝廷每年发行的宝钞,多则上千万贯,少则数百万贯。
这么大的窟窿,要去哪里找这么多金银来补?
这是一个天文数字。
朱棣只是稍微心算了一下,边忍不住倒吸了一口凉气。
这么多钱,只怕是将整个朝廷都卖了也补不齐啊。
见朱棣明白了其中的关节,陈堪这才说道:“所以臣说,陛下想要取缔宝钞,可能已经来不及了。”
第二百六十三章 假如
朱棣脸上浮现出一抹苦涩,问道:“这么说来,宝钞之弊是无法解决了是吗?”
朱棣想不到自己要去哪里找那么多钱来补给百姓。
就算一年朝廷只印发一千万贯的宝钞,二十多年下来,那也是接近三万万贯。
大明本就缺少金银铜这等贵重金属之物,就算把整个大明的金银铜集合起来,只怕也凑不出这么多钱。
“倒也不是。”
陈堪轻描淡写的一句话,让朱棣瞬间看见了希望。
他也不敢再小看这件事情。
将朱瞻基放下来坐好,问道:“怎么解决?”
陈堪说出了心中早已经打好的腹稿:“很简单,让宝钞恢复他应该有的价值,将宝钞和金银挂钩,用新钞取代旧钞。”
朱棣有些茫然:“什么意思?”
陈堪解释道:“陛下可知,宝钞为何会大幅度贬值的原因?”
朱棣摇了摇头。
陈堪也不再卖关子,问道:“陛下可知前宋时期交子的运行原理?”
这道题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送分题,对于朱棣来说也不例外。
他若有所思道:“交子,自然是同样面值的交子能够换取等额的金银。”
听完朱棣的回答,陈堪满意的点头道:“不错,交子能够换取等额的金银,但咱们大明的宝钞却不可以。”
“这又是什么缘故?”
朱棣的好奇心现在已经被陈堪完全的勾了起来。
而陈堪见引导朱棣思考的目的已经达到,便也不再卖关子。
他淡淡的说道:“交子之所以能够换出等额的金银,是因为交子本身便和金银挂钩,举个例子,一个商号发行多少交子,取决于他的手上有多少银两,而宝钞则不是。”
顿了顿,见朱棣脸上露出若有所思之色,陈堪继续说道:“宝钞就是一张纸,并不和金银挂钩,他依托的是朝廷的信用体系,说得简单一点,宝钞其实并不具备价值,它之所以能被当作钱在市场上流通,是因为百姓相信朝廷。”
陈堪尽量用朱棣听得懂的大白话将交子和宝钞的区别给说了出来。
朱棣不由得问道:“你的意思是,若是宝钞能和金银挂钩,便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是吗?”
“正是!”
陈堪点点头。
一旁的朱瞻基不由得小声的问道:“如果宝钞要和金银挂钩,那和取缔宝钞有什么区别?”
朱棣也是愣了一下:“是啊,有什么区别?”
钱从哪里来吗,这确实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朱棣虽然隐隐觉得两者之间肯定有什么他不知道的区别,但他想不出来,只好将疑惑的眼神看向陈堪。
朱瞻基提出来的问题,对于陈堪来说并不算什么问题。
他虽然没有学过金融,但是生活在后世那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更是经历了软妹币的几次更新迭代。
这些知识放在后世不算什么,随便一个小学生都知道,但放在这个时代那就是降维打击。
所以陈堪丝毫不慌。
他看着朱瞻基问道:“殿下可知宝钞为何会贬值的原因?”
朱瞻基小脸皱成了包子,小声道:“难道是因为宝钞无法换成等额的金银?”
“是,也不是。”
陈堪摸棱两可的回答显然并不能使朱棣满意,他皱眉道:“别再给朕卖关子。”
“陛下莫急,且听微臣细细道来。”
说完,陈堪从怀中掏出一叠宝钞和两颗银裸子,将宝钞和银裸子放在桌子上。
他打算先将宝钞贬值的原因给两人说清楚,不然自己即便有再多精妙的想法,朱棣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那也是白搭。
“陛下请看,假如微臣代表朝廷,臣手里有两张面值一贯的宝钞和二两银子,现在宝钞与白银的价值是相等的。”
说完,陈堪又抽出两张宝钞。
“现在臣又发行了两张宝钞,但臣手中的银子并没有增加,于是,现在二两银子就等于四贯宝钞。”
陈堪又抽出两张宝钞:“现在,二两银子等于六贯宝钞。”
朱棣只见陈堪手上的宝钞越来越多,而银子却永远只有那二两银子,脸色不由得有些苍白起来。
“可以了,够了,朕已经知道了宝钞为何会不断贬值的原因。”
最终,朱棣出言打断了陈堪的演示。
因为他仿佛已经看见了百姓们拿着宝钞,却买不回来任何物资,然后一窝蜂朝着皇宫冲过来的样子。
陈堪收回宝钞和银子,淡然道:“这便是宝钞贬值的原因,朝廷发行的宝钞越多就越不值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