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说吧。这事儿该如何处理?”弘治抚了抚额,明显是头痛了。
刘健心中早就有腹稿,马上进言:“陛下,微臣以为浙江布政使李俨才等人虽有送白银十八万两入京的打算,可所送之人,并不一定是刘尚书,即便是,以微臣对刘尚书的了解,这银子也必不会收。因而,浙江贪墨一案属实,但与刘尚书并无关联。且,若是如此定罪,大明两京一十三省各地官员想要行贿之官员,不知凡几。总不能他们动了这个念头,刘尚书就要跟着一同获罪。因而微臣觉得,如此便重处朝廷的兵部尚书,恐会引起非议。”
这个内阁首揆本来不是急性子,但他不能眼看这个局势恶化而不加缓和。就如他之前劝朱厚照的那样,
刘大夏是三朝老臣,用‘还没收的银子’就把他给撸了,实在不妥。
说完,他还看向朱厚照,恰好目光对视上了。
其实刘阁老本不必这么忧虑,
因为朱厚照已经表达过,与争赢刘大夏相比,整顿浙江的官场显然重要的多。
刘大夏对东宫又构不成什么威胁。
朱厚照现在的权力、地位都稳的很,所以他需要做点靠谱的事,而不是以发泄自己的情绪为首要。
刘健的话大约也合了皇帝的意,
因为细究起来,刘大夏确实没有什么重罪,毕竟那十八万两他还没收,至于说太子与民争利,那至多就是人糊涂些,给浙江的这些‘贪官’骗了。
于是皇帝转而问道,“太子,你认为应当如何处置?”
朱厚照回道:“官员贪墨如何处置,祖宗已有成例,只需按律处罚即可。”
皇帝关心的其实是刘大夏。
但太子说的是浙江的那些官员。
其实,乾清宫的这暖阁里,又有几个是预计到太子的心思的?所以此话一出,众人都有些诧异。
君君臣臣、君子小人的这套把戏,他是真的没兴趣。
皇帝追问:“朕,是说刘大夏之事。”
“刘尚书如何处置,儿臣没有意见。儿臣原本就是来向父皇禀告浙江窝案一事的。”
刘大夏此时顿悟开来,
东宫竟压根就没将他放在眼中。
不过话说回来,什么叫依律?处置贪墨官员的祖宗成例又是什么?
为什么犯罪事实查清,
太子的建议却并未得到一众官员的赞同?
原因就是这个所谓成例就是朱元璋定下的,老朱这个人处理贪官那是史上独一档,
大明律——凡官员受贿超过60两银子,直接斩首。
换句话说,这次从李俨才到徐若钦,太子的要求是全都拉出去咔嚓了。
弘治皇帝登基至今,就没办过这样的大案。
甚至于从永乐起到现在,就没办过这样的大案。
其实我们要纠正一个概念,就是贪污受贿这个罪,在古代并不严重,不是说它造成的后果和带来的影响不严重,而是因为那会儿人本来就是有差别的。
在古代,人就是有尊卑等级的,我是贵族、你是平民,甚至还有贱民,我们就是不平等的,我吃好的、你吃差的,这是应当的。
甚至不少英明的皇帝还喜欢用贪官或者也可以忍受贪官。
有的时候皇帝还特别希望一些武官贪污一些。
在皇帝的概念里,他富有四海,天下都是他的,多取一点给某个他喜欢的人或者为了达成某一种政治目的,这又怎么样呢?
而且儒家大臣也长期宣传一种叫‘宽刑罚’的治国价值观。
它经常和‘劝农桑’、‘兴教化’这种治国之策放在一起说。
尤其秦二世而亡,秦法的严苛也一直是被拿来教育皇帝的反面例子。实际上,秦法严苛,还造就了秦统一六国呢。
反正历代大臣是不喜欢严刑峻法的,理由很简单,
刑罚一严,谁最难受?自然是大臣。
所以像雍正这样的皇帝名声就不好。
而康熙皇帝是受儒学影响极深的,他到晚年开始怠政,且一味以宽仁为主,导致康熙末年的官场极度腐败。
弘治对于官员的宽仁也是出了名的。
有此作为背景,
其实就可以理解,朱厚照所说的处置浙江案的办法,并不为此时的皇帝、大臣们所接受。
因而他一出口说必须依律惩治,
所有人的脑海里都是三个字:太重了。
造反杀头、抗旨杀头、欺君杀头,当了官,已经是剥削阶级了,行使一点剥削权力,这也要杀头?
刘大夏也没想到,太子竟有如此狠绝之心。
其实这件事低调处理对他还好些,那么多人全杀了,肯定是全国震动,那么他刘大夏此次在这里出的丑,也就人尽皆知了……
就是不知道这个方面,是不是也是太子故意的。
另外一边,李东阳马上说道:“殿下,若此案如此办理,怕是会引起太多非议,天下官员都会风声鹤唳,他们会想,太子是不是要恢复太祖时的做法,浙江是不是只是个开始?如此人心惶惶,恐于国事无益啊!”
弘治皇帝也没想到是这样,“太子,此案若是这样办……拔出萝卜带出泥,最后怕是不止王华交代的这几人,到那时又当如何?”
朱厚照这个人,他是有明确目标的人。
他的目标就是强国。
他不能够接受,这片曾经有过汉唐威武的土地,天天给鞑靼人想打就来打一顿。
所以有些事,他不争,比如刘大夏怎么处置,但有些事他必争。
主要是查出这种性质极其恶劣的案子,如果还是轻轻揭过,他再想把吏治搞好,可就难上加难了!
所以朱厚照郑重行礼,“父皇,此案若不这样办,民心还守得住吗?!儿臣知道天下官员,贪墨超过60两白银的数不胜数,可那些人、那些事没有被捅出来、没有被捅到君前,儿臣以为,这应该是一条底线:便是任何人、任何事,所行违法之事只要被捅了出来,朝廷就必须要给一个说法,如果朝廷都不能替天行道,那么百姓就只能揭竿而起了!”
第一百六十九章 难死人
朱厚照不是一个不现实的人,他知道不管他怎么努力,想多少办法,甚至将来就是迎来真正的盛世。
贪官污吏也不会少的。
朱元璋都杀到那种程度了,还是一样有贪官。
但这事也要有底线,如果弄得人人知、闹到了他太子这里,还是糊弄过去,那这个国家就没办法管了。
之后肯定会有更离谱的事情发生。
太子最后的话掷地有声,如重鼓敲击在众人心头。
弘治皇帝也不是不支持儿子,但他已经登基十七年,基本的政治经验还是有的。
比如说,如果要以这个标准办案,最后杀掉的绝不仅仅是这些人。
因为,会有人举报、招供的。到那个时候怎么办?所以他心里有些害怕。
一直沉默的谢阁老挪了个位置,跪在了皇帝可以直接看到他的位置,“陛下,殿下,可否容老臣说一句?”
“谢阁老请说。”
“老臣以为,殿下主持正义是应当的,为民请命也是朝廷各级官员份属之责。可陛下之忧虑也绝非空穴来风。如此次浙江案开了此例,想来朝廷会不断收到各种案件的举报。到那时,还办不办?若是不办则朝廷出去的话如何兑现?若是办了,最后的范围绝不会仅仅限于浙江。”
这个隐患显然是存在的。
因为这些人也会招供的,而且谁知道他们会招出什么人来?
李俨才还是湖广过来的,他把那边的人带上一点,他自己还是布政使这样的高官,是可以接触到中央的,很容易就会把火‘烧’到京城来。
所谓拔出萝卜带出泥,不就是这么回事么。
再说的血淋淋一点,万一最后暖阁里的臣子也沾上了呢?
六十两银子都没拿过的人,
说实话还是很少很少的。
到时候太子骑虎难下,这也不是谢迁愿意看到的。
朱厚照承认,他其实理解的更深一层,“说到底,朝廷如果硬一点处理,朝政不稳,可能会有些不利。若是软一些处理,朝政是稳了,但其结果还是苦一苦百姓。”
“殿下,朝政若是不稳,最后也还是会祸及百姓的。”刘健也不太赞成如此大办浙江案,“不过……收受银两,搜刮民脂民膏也是一定要治罪的,微臣在想,可不可以不杀头,哪怕是流放最后的影响也会少些。”
皇帝语重心长的对儿子说:“太子,朕知道你的心思。但治国也不要太急躁了。”
他这样说,是因为心里还有另外的考量,便是他的那些亲戚们,这些年来,不断有人向他告状,说这个藩王、那个外戚索银多少多少。
真要这么定了,
到时候不是给自家人也给框进去了吗?
朱厚照动了个歪心思,“儿臣不赞成流放!但若是父皇和各位阁老都觉得这样有些冒险,儿臣也愿意妥协一步。”
“你且说来。”皇帝抬抬头。
“太祖时,国家刚刚经历战乱,大多数百姓都是刚刚放下兵器,因而当时划了六十两的斩首线。现如今,父皇和各位大臣励精图治十七年,国事渐渐有了起色,银子也多了起来,若是父皇和各位大臣没有意见,儿臣觉得可以重划斩首线。”
刘、李、谢三人一愣,接着全都锁眉沉思起来。
不得不说,还是太子有办法。
朱厚照接着说道:“刚刚谢阁老担心,如此办浙江案会让各地举报之风骤起,到时候杀不杀这些官员反倒成了朝廷的负担。可重划这条斩首线便不一样了,线之上的,杀头,线之下的可以改为流放、降职,也可以记入官员档案用于考察此人日后是否适合升职、升多大的职,以及最轻的一种,退还贪污款项。”
这个办法不能解决贪污。因为吏治一坏之后,什么办法都是可以改的。
但这个办法可以解决目前的问题。
“臣以为,此法可以施行。”刘健禀告说。
之后李东阳、谢迁也都同意。
弘治皇帝再看向督察院左都御史戴珊和礼部尚书张晟,他们两位也都没有意见。
至于刘大夏,他现在自己还一裤子屎呢。
其实这一条获得同意,也不出朱厚照的意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