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明嫡长子_分节阅读_第149节
小说作者:皇家雇佣猫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79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20:00:16
  国人都是喜欢中庸的,如果一开始坚持的是全都杀掉,那么现在改一改太祖皇帝的成例也就是可以接受的了。
  老实说,六十两也确实太低了。
  虽然六十两对普通人是很多很多了。
  但这年头贫富差距大,百姓没钱,当官的有钱啊,把斩首线划在这里,其实是不太好执行的。
  而且能执行到底的,可能也就是开国皇帝那样的威望。
  另外,他们全都同意,也是因为这个改法的关键不在这里。
  这个关键在于重新划的斩首线定在什么地方。
  朱厚照见取得共识,便继续说下去,“儿臣以为新划的斩首线可以定为白银一万两。”
  一万两,那么这次上了王华信中名单的人,也一样是一个活不了。
  谢阁老不禁心中竖起大拇指……绕来绕去,竟然玩的这一手。
  但这种手段,也瞒不了一屋子的聪明人。
  皇帝和谢阁老一样的表情,略有些无语,“若这样划,还是要将他们全都杀掉。并没有什么区别。可不可以将这条线划在三万两?”
  朱厚照立马磕头,“父皇英明!”
  三位阁老眼皮一抬,轻轻盯了太子一眼。
  这是故意的吧……
  皇帝也‘额’了一声……感觉好像有些被儿子给绕进去了。
  虽然这个数字直接将朱厚照说的翻了三倍,不过也可以……只要能把那些首恶砍掉就可以了。
  这样,这个案子到最后也是动了刀子,杀了人,那么‘底线’的作用就还在。
  最最关键的是,这个法律以后有用了。
  什么意思?
  意思就是其实朱元璋定的这个律法都上百年了,可现在流于形式,大家知道就当不知道。
  但现在改了一下就不一样了,朝廷又提起了这件事,既然提了那就是有用的。
  不过这个时候,
  一直没有出声的礼部尚书张晟忽然开口,老头儿嘟囔嘟囔的说:“……陛下,老臣以为擅改祖宗成法,总归是要详加考虑,仔细斟酌的。斩首线究竟是一万两还是三万两,又或者是不是五万两,如何能须臾之间就划了下来?”
  朱厚照对这个话很惊讶,
  这是他的预料之外的。
  在他的预计中,只要话讲到这个程度,是不会再有大臣发表异议的。
  因为……要避嫌的啊……
  你觉得三万两这个线划的不好,
  你什么意思?
  当然,你可以说我完全是从朝廷大局、从江山社稷的角度去考虑的。
  可问题是,你这样说依然是会给自己带来麻烦的。
  因为这是很明显的做贼心虚。
  既然如此,你甘愿冒着被猜忌的风险,又是为了什么呢?
  朱厚照是既不解、又怀疑,而这番神色也被刘、李、谢三人收入眼中。
  他们都默默的给张晟祈祷一番。
  “大宗伯觉得,这条线应当划在哪里?”太子意味深长的问了这么一句。
  张晟答道:“臣今日初闻此法,自认未得其要领,因而君前奏对,也不敢妄言。只是觉得其影响颇大,故而有此谏言,还望陛下、殿下慎重决断。”
  这种昏庸又和稀泥的说法就不要拿出来讲了。
  朱厚照拇指和食指放在心中磨了磨,他心中忽然升起一个从未有过的念头,该不会那十八万两白银,是和这人有关吧?
  再说这张晟和刘大夏的关系也不一般。
  于是忍不住心头一动。
  浙江的事和京里到底是个什么关联,其实现在还是不清不楚。
  倒不如……
  就让英雄去审英雄,让好汉去审好汉。
  反正重划了线,有些人肯定是要死的。
  不杀人,张晟无法向太子交代,
  可杀人,张晟就无法向下面的人交代。
  嘿,也是个难死人的局面。
  “大宗伯不要多虑了,哪怕本宫年纪尚幼,思虑不足,可父皇和三位阁老都应允的事,即便有影响,又能有多大的影响?”朱厚照先是一句话把张晟的建议给驳了,
  然后又看向皇帝,“父皇,此次浙江案涉及京师里的大臣,以王华这个浙江巡抚的身份是无力办理此案了。儿臣以为是不是最好由朝廷派遣德高望重的大臣前往?可惜大司马要在此时避嫌,戴总宪年老体弱,不能远行,且马上又要入冬。因而儿臣以为最好可以由大宗伯前往浙江专办此案。至于王华,便只知当个副手就好。”
  暖阁里,他这番话说完,刘、李、谢三人全都沉默。太子要找你麻烦,你还能舒服得起来?
  这绝对是个烫手的山芋,因为谁也不知道李俨才他们会招出谁来。万一招出一些敏感的人,你咋办?
  而且内阁原本就是不想介入这件事的。
  “张爱卿,你意如何?”弘治皇帝应该没什么大的反对意见,就开始问了起来。
  可怜张晟本人立时额头出汗,“启禀陛下。身为人臣,自该为君分忧,为国出力,可陛下,臣年老体迈,已如老马不堪负重,唯恐误了陛下和殿下的大事,到那时,老臣便是万死之罪了。”
  这也算是老油条的话了。
  所以说当这个皇帝是真不容易,稍微笨一点,就玩不过这些又聪明又滑头的大臣。
  这张晟礼部尚书当得起劲,这会儿又说身体不好了。
  朱厚照鼻孔哼出一声,“大宗伯年老不堪用?这话说出来是意指本宫这个太子不体恤老臣吗?还说害怕耽误了浙江的大事,怎么,礼部的事都是小事,你就不怕耽搁是吗?”
  这话说得张晟百口莫辩,只得言道:“殿下误解了,微臣并非此意。”
  朱厚照追上反问:“那你是何意?你若是身体不好,怎么平日当着礼部尚书的时候不见你说,到了这个关口忽然讲了出来,是不满本宫的安排吗?”
  继而又痛心讲:“再说,你口口声声讲着为君分忧,为国出力,可你睁眼看看父皇,且不说父皇今日还生着病呢,就平日里哪怕免一个早朝,也都得和你们商量着来,稍有不慎便是一封御史的奏疏递了上来!你就是这样为君分忧的吗?!”
  这话杀人诛心,张晟又如何再能推脱?
  浙江这刀山,他是不上也得上!


第一百七十章 形势突变
  不管这条斩首线划在哪里。
  浙江从布政使往下,竟然爆出这么离谱的案子,这事儿就很难安静的结束。
  人头滚滚几乎是谁也改动不了的结局。
  其实在朱厚照的计划里,针对浙江的行动并不会这么早,只不过梅可甲在浙江行商,规模越发巨大,浙江本地的商人财主先按捺不住,继而向上反应,在朝廷里引发这样的动静。
  商人乱政,这四个字这些天一直在他的心头嘀咕着。
  惩治这些贪污犯在政治上虽然有其作用。可浙江的底层逻辑不改变,派去浙江的人永远贪污。
  甚至有的时候还会把好的官员变坏。
  你像李俨才,刚到的浙江,迅速的就融入了这个段位。
  这种官与官分利而食,很难派一个官员就将其解决。大家都在吃‘这个钱’,谁有本事停了它?
  这就有点像是乾隆年间的那个满清第一大贪案——甘肃冒赈案。
  这事儿就是甘肃这个地方不富庶,所以乾隆皇帝开了口子,把已经禁止的捐监,给恢复了。也就是捐一点粮食当个官,这样对官府来说不就有粮食赈灾了嘛。
  但他派了一个王亶望的人,就和陕甘总督一商量,说还是改成捐银子吧?于是在之后长达三年的时间里,王亶望不断给乾隆皇帝报灾,说我们这儿又旱啦,百姓活不下去了,所以我特向你汇报甘肃又捐监了五百人。
  王亶望拿了钱之后,也不独吞,他分下去,于是甘肃阖省官员生就把这笔银子给吞了!而且没有一个人给乾隆举报!
  这事儿到这里,虽然离谱,但最让人觉得可以咂摸出味道的,其实在后面。
  三年后,王亶望升了浙江巡抚走掉了。
  继任的是一个叫王廷赞的人。
  王廷赞这个人是个好官,他是吏出身,最开始就是执掌出纳、文书的小吏,跟着知府大人办案子的不起眼的角色。
  但他很有能力,以至于当时兰州有“打官司找王经历”的说法。
  之后他历任知县、道台、布政使……还受过乾隆的接见,这种出身,混到这种程度,本身没有才干,全靠关系是不可能的,而且他一个小吏,哪里的关系能通天。
  事实上他在张掖振兴教育,在宁夏疏浚渠道,发展生产,而且事必躬亲,认真负责,宁夏平原那么肥沃,有一笔功劳得记在他的头上。
  但从他调任甘肃布政使的时候一切就变了,刚一上任,他也一度想改变当时阖省官员报灾、分捐监所得银两的状况。
  可他连把捐银子重新改为捐粮食都做不到。
  于是就这样又贪了四年,他自己也开始贪了,一直到乾隆四十六年,案发,
  最后被乾隆处死。
  所以说,如果一个地方的政治生态是这样,有一个源头在狩猎朝廷的官员,派谁过去能管用?
  现在浙江的这些个官,处置办法是定了,超过三万两的全都砍头。
  低于三万两的,两万两流放,一万两革去功名,贬黜为民。这些都不在话下。
  但到这里,并未有结束。
  因为海禁、所以走私,因为走私、只得和官府勾结,于是经年累月之后,形成了这样大官大贪、小官小贪,不贪当不了官的局面。
  现在只是因为梅可甲影响了他们一点利益,不算大的挑战。
  实际上,在嘉靖年间,皇帝派了一个官员去打击走私,很快浙江各地的官员开始上疏告状,说此人怎么怎么违法。
  浙江的根还是在这个地方。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857页  当前第149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49/857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大明嫡长子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