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荣听后自然觉得振奋。
“不瞒将军,末将在回程的路上,身居鞑靼营更多,当时末将就和亦不剌说过,既然已经归降,那就把那些鞑靼精骑也分我们一点儿得了,可他是真舍不得!”
“哈哈哈。”周尚文指了指他,“看来,你早就起这个贼心了!”
马荣也不否认。
现在不仅是鞑靼骑兵,皇帝任命他是八千人的主将!
这个规模,他已不仅是前锋,而可以作为一支部队分头行动了。
马一槐自己也压根没想到,他这个二儿子能闹出这么大动静。
这俩兄弟有些本事他是知道的,但他最初让他们随军的期望,就是像现如今马胜这般,赢得几分勇猛之名,升个百户差不多了,最多就是个千户。
这下,都有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味道了。
周尚文望着很是期待的马胜,又说:“马大公子,本将亦不会忘。你虽谋略不足,但也是勇武之将,以你之功,当个百户还是绰绰有余。”
百户也是不小的官儿了,对于普通人来说是这样。
现在稍显黯淡,实在是他的弟弟,谋略方面太出色,而且手底下的功夫一样不弱,所以入了皇帝的眼才升得快。
当官就是这样,小官最难当。
一旦有人注意到你了,那一级一级窜起来跟飞似的。
“谢周将军!我与二弟都说好的,我脑子不如他好使,往后跟着他,当个前锋!”
“嗯!”周尚文颇为满意,“兄弟同心,其利断金。马兄、马夫人,你生了两个好儿子啊!”
“哪里哪里。”马一槐还谦虚。
这一日,他们这一家算是美得醉了。
次日,
许久未回京师的马荣整理好衣装,准备出去转转。
因为他一回来就听说,京师现在变化了许多,往来的商旅多了,朝廷还营造了个不夜城,就连酒楼都多了好几家。
对于他这种在草原上天天啃干粮的人来说,还真是想念那一口。
不过他刚走到正门,就被一阵嘈杂给挡了回来,仔细一听,原来是好些个媒婆在围着他老娘‘进攻’,
年轻,官儿大,未婚,哪一条叫人看了不晕?
马荣倚着门只听了两句就受不了了,他老娘现在声调高了,寻常人家的闺女那都不要听。
后来没办法,他只得翻了自家的墙头出门去。
一上街,那热闹的氛围就来了,老百姓、小商贩叽叽喳喳,
“今儿菜市口要杀人!”
马荣坐在酒楼里听人说了这么一句,心中一想,这是秋后问斩呀。心中好奇之下,他给小二塞了一块银锭子。
“烦劳说说,刚刚说今儿杀人,杀的什么人?”
小二见银锭子,那是笑得比花儿还好看,“听口音,您是京师人啊。朝廷要杀这些贪污的盐官啊!您不知道?”
“言官?哪个言?”
“吃的那盐!”小二绘声绘色的,“两淮运司的那些个官员啊,五十三人,贩私盐的四十七个!皇上都给气坏了。”
马荣道:“皇上气坏了你都知道?”
“报儿上登啊,皇上真气坏了,说必须得杀!不杀还得了,总共五十三人,四十七个贪官!不过这是前阵子的事儿了,现在是正式的砍头。”
小二说得很带劲,仿佛是和他有关的什么喜事似的,但马荣仔细看了看周遭,也有些读书人围成一桌,似乎兴致不高。
看来朝廷里的大事还不少。
“我也瞧瞧去!”
他这么来回跑,倒是把宫里过来传旨的太监急死了,后来马一槐、马夫人也都急,皇帝有旨意,结果不见人影!
这还得了,
他们一家人从上午找到下午,才好不容易才逮住了他。
过来传旨的是尤址尤公公,对于这位刚立新功的少年将军,他很尊重,说话都是很客气。
“陛下令我去书院?”
尤址点头,“不错,陛下口谕,要马将军去军学院开一课,讲一讲在草原上战斗的实例,本来是只有军学院,后来说其他学院的人也可旁听。”
“这……”
马荣没想到还会有这么个任务,
叫他领几千兵马,这还容易些。可他这么年轻,要去当着这么多人开始授课……不好吧?
其中有许多人,说不定年纪比他还大。
但是皇帝口谕,不去不行。
尤公公催促,“马将军,要不咱们换身衣裳,这就出发?”
朱厚照激励人心得那一套还是很会用的,在民间激励经商、致富,在军中当然也可以这样,马荣就是很好的例子,而且他真的去过草原,所讲出来的东西更加真实,对于军学院中的人来说也很有意义。
“好,公公稍待。在下去去就回。”
第四百一十一章 名利双收
一场大捷之后,兵部自有封赏,皇帝也在宫中摆了宴,大宴群臣。
不过那是宫里的热闹,对于位置不那么高的人来说,他们看不到也摸不到,军学院里的学生只会觉得那些具体的出征将士们更为真实。
因为里面有许多人也是从这里走出去,或者就是认识的亲戚及朋友。
近几年来,当朝廷越来越多的要提拔这里的人以后,各地世袭的校官以及朝中的勋臣之后都削尖了脑袋往里头挤。
军学院的地位也由此越来越重。
并因此,院正的职务也一涨再涨,最初是书院的张天瑞随便管管,后来是王越任兵部尚书时往这里安排自己人,到今天,朝廷已经下旨要兵部尚书本人兼任院正。
否则,里面有些学生的品级比院正还要高,这队伍要怎么带?
而军学院虽然还在书院当中,但在行政职能上已经剥离,军学院如今隶属于兵部直管。
往后的院正就是历任尚书。
这样调整,让军学院的各项政策更加灵活多变。
比如,兵部在每次大考或是演武,都会列有一项奖赏:入院学习。
且即便承平年代,也会有偶然立下小功劳的人。
兵部用这种方式作为激励,不仅聚拢了时而涌现的人才,而且使军学院获得了更为良性的发展。
经过多轮变动,军学院的入院规则已经不止一条,考试、立功……甚至作战牺牲的将士,如果他的子嗣愿意,在身体条件足够的情况下兵部也会在核实之后招录。
规模越来越大,影响越来越大之后,朱厚照就变得非常重视军学院的教材编制。
而且他坚持,除了军事理论、战役案例之外,还要念一点孔子的书、熟悉历朝历代的历史,反正这个时候没有国际社会来谴责教材定的是不是合适。
洪武元年,太祖皇帝所颁的登基诏书开头就写:朕惟中国之君,自宋运既终,天命真人于沙漠,入中国为天下主,传及子孙,百有余年,今运亦终。
这就是说,大明是驱赶了大元,入主中原,所继承的是宋朝的汉人之土,
而宋之前为唐。
唐之前为汉,
汉土有多大?
不知道。
但是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
其实也不必怎么渲染,大明周围还有什么没征服的,找个汉唐或是春秋时的记载源头,然后往里写就行了,什么西域、东北、西南、吐蕃,无一例外。
因为天朝上国思想某种程度上也很霸道,它暗含一个内容,就是我为中央,你们都特么的是蛮夷,都是我的附属之地。
我是礼仪之邦,你们叫什么?
所以你只要写,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人都接受,而且接受的很容易。
朱厚照一直觉得,只有拥有大历史观的人,才明白大明与鞑靼战争的意义。否则只会觉得穷兵黩武,徒耗民财。
实际上,战争本质上也是一种文化。而文化也会反过来影响这个民族如何选择战争。
现在的军学院,一帮年轻人给这样教育,不敢说全部,但其中不少人已经是满脑子恢复汉唐荣耀了。
男子汉大丈夫,要的就是金戈铁马,或者像马荣这样为国开疆拓土。
所以宫里的旨意才特意要他过来,还选了尤址这样司礼监的太监。
除了他,
皇帝还为了这件事让兵部尚书王炳过来,
这就叫名利双收。
书院找了一间最大的书堂,里面挤满了人,凳子都叫人给搬了出去,当然,最前方是留出了大概两米宽的空间。
王炳站在上面,
“圣上有旨,命宣武卫指挥使马荣在书院之中授课,所讲述者,乃是于草原之上的真实所见、与鞑靼人交战的切身之感。正德元年,大明剿套有成,但复套大业未成,大明与鞑靼的决战未到,边疆的警迅未除,各位皆有立功之机。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今天,就是让各位知彼!”
说完之后他看了眼马荣,“马指挥使,遵圣旨,开始吧。”
“是,谢过大司马。”
马荣从未设想过有这样的一幕,
若是在疆场之上,他面对自己的三千将士那是一点儿也不紧张,但今天这个场合、面对这些人,干的还是教别人的事……
但仔细看了看下面许多人的眼神,艳羡、期冀、好奇……
尤其是军学院的学生,他们将来也是要上战场的,如果学艺不精,或许真的会丢掉性命。
想到这里,马荣的许多杂念都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