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尚义也不信,蓟州镇里没有锦衣卫,别看现在风平浪静,实际上京里肯定盯着呢,尤其是离京师比较近的宣府、蓟州和大同。
外面寒风呼啸,停下来的雪似乎又有重新开始的意思。
杨尚义虽然较十年前已经老了些,但披甲还是没有问题。
府里上下已经全都紧张的运转起来,而在这片略显混乱的局势中,蓟州府的镇守太监陈密忽然冒雪而来。
“杨总兵,听说遵化出事了?!”
“陈公公来的正好,本将正要点兵出征。”
“有司礼监的急递,是陛下来信!说要杨总兵亲启。”
“喔?”
杨尚义没想到还有这么一出,他快速拿过来扫视一眼。陈密则在边上一直踮着脚想看,但又一副不好意思的模样,奈何他个头没有杨尚义这种将军高,就是踮了脚也看不到。
“皇上,说什么?”
“皇上想了个好法子。正常来说蓟州武官分属兵部,人员调动也总是要通过兵部的。不过非常之时,陛下允我们便宜行事,按照各卫反应程度……调任将官。”
陈密一下子也领悟了这份用意,“此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毕竟调动一人,流程不短,陛下此举也算是信杨总兵颇深了。”
杨尚义明白了。“所以才从司礼监过来,就是为了能快一些。”
一般来说,武官要兵部任命,要下发文书。可蓟州,地太大,人太多,等着兵部慢慢反应,还要讨论他们推荐的人可行不可行,或者有什么其他势力想安排点自己的人,这一套走下来和现实的情况变化实在不相称。
所以只能因时、因势而变。
这是朱厚照根据王芷的建议,想出来的有实际操作意义的办法。
虽然说这个权力给得大了点,基本上就是任边镇总兵施为,不过先解决眼前的问题要紧,后面他还有操作空间,实在不行蓟州总兵一杆子叉到甘肃去,甘肃总兵再换过来都可以。
这种大胆操作,关键在于他有一些自己信任的心腹将领,他们所领的军队就是压舱石。
“陛下的这个办法好。各卫所指挥使和千户能互调的尽量互调一下,实在不行的就升个官儿。”
与一般地方不同的是,蓟州兵马的‘冗官现象’比较严重。
实际上一个卫,不止一个指挥使的。说起来可能比较夸张,难以让人相信,但……根据《明史·职官记》记载,蓟州指挥使最多的一个卫是密云中卫,它有19个指挥使,遵化卫,有16个指挥使……
但《明史》记载不会是恰好记载了正德四年这个时间点,只不过蓟州冗官一事确实贯穿始终,换句话说,也许遵化卫现在不是16个指挥使,但肯定不会是1个指挥使。
这个事情让杨尚义多了几分方便,不管有没有缺,可以先升官。升官的路不走,非要走造反的路,那就是老天都难救了。
这个办法虽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但会让很多略微理性、胆小的人谨慎行事,不至于一股脑的都进行杀官、哗变。
对于杨尚义来说,这个权力的确是个及时雨。
陈密则着急,“杨总兵,你要出兵,但总得先将陛下信中之事安顿好再去吧?”
杨尚义收拾就好出门,他紧声道:“来不及了,陈公公。事情闹得越大,你我将来越难到御前交差,路上安排吧!”
外面,镇朔卫和营州卫兵马已经齐整,这是妥妥的一万人马。
杨尚义不是那种只会往兜里揣银子的脓包将军,他带过兵、会带兵,掌控军队的能力是有的。
镇朔卫指挥使正是徐力、营州卫指挥使则名马雄斌。他二人率领自己的千户已经在等着了。
杨尚义来了以后扫了他们一眼,“本来该过年的。”
“没那么丧气,不过年,去立功领赏也不错!”
杨尚义一笑,“来时,本官忽然想到一件事,你说朝廷要这些将校占掉的田,他们便杀官闹事。可是他们占了普通士卒的田,叫士卒们往何处去呢?”
天下,没有这样的道理。
第五百八十一章 热油
遵化城位于京师东北方向,距离京师大约300里路。
这个数字多近可能还是不够直观。
那便说件后一百年的事:崇祯二年发生的己巳之变中,皇太极是在十月三十日兵围遵化城,次日,京师就戒严了。
骑兵的行进速度是很快的,又是华北大平原,这点路基本三五日就能走到北京城下。
所以杨尚义才如此紧张。
不要说真的出什么大事,就是有惊无险,事后都有可能被追究责任。
“遵化卫指挥使吴有宏是京师军学院出身,而且颇受重用,末将和徐力怎么都不会想到会是他……”马雄斌对着杨尚义说道。
他们的脚步不慢,原本军队出征是绝不可能这么快的,但这会儿特殊时候,半月前粮草就让备着了。
受惠于国家这几年国力还可以,皇帝又比较重视边镇,所以真要说短了蓟州钱粮倒也不至于。
打眼望下去,这一万人至少有三千人都骑褐色或是黑色的高大战马,杨尚义平时还是训练这帮人的,军容也算齐整。
行军时,轰隆隆的声音震耳欲聋。白茫茫的大地军旗在先,密密麻麻像黑点一样的军队随后。
“到了就知道了!”
杨尚义没空去想吴有宏,到了抓起来再说。
他现在在和陈密盘算着怎么调动其他卫所的中级将官以稳住大事。
一个个人名从他们的脑海里蹦出来,然后被定好去下一个地方,想好以后在路边破落的民宅休息时顺手将这份调令正式写好。
总兵和镇守太监全部署名。
事急从权,传信的人就用陈密的,
北边的密云左卫,东边的永平卫,西南处的通州卫……在他们收拾遵化的时候,总要稳住基本面。
商量间,前方有一匹军马快速而来。
“报!!”
杨尚义起身往外走,迎着斥候过去。
“禀告总兵大人,遵化卫指挥使吴有宏已被杀,遵化城中府库、府衙尽皆失守,此事是由遵化卫三个千户合谋起事,现在遵化城已在他们手中了。”
马雄斌本来还奇怪吴有宏怎么会这样,因为他们过去都是认识的兄弟,一听说是这样当即从对他的怀疑变成出离愤怒,“以下犯上!擅杀主官!莫要让劳资抓住这帮兵痞,否则非得活剥了他们!”
“再探!”
杨尚义大手一挥。他也不休息了,直接上马,并下令继续前进。
徐力在旁建议,“杨总兵,要不要调永平府抚宁卫和兴州右屯卫向遵化方向靠拢?”
杨尚义没有采纳这个建议,“隆冬时节,行兵不易,这个时候兵士的怨气本身就大,不能再调他们了。而且现在各个卫所都比较焦躁,实际上也不知所来之兵是友军还是敌军,我们自己的两卫人马没关系。其他的,以稳为主,都不要动。至于遵化卫兵马……他们掀不起什么风浪!”
“驾!!”
军情如火,耽搁不得。
按照这个时候的信息传播速度,他们所知道的,说不定都是前两天的了。
遵化城,这座边疆因军事而兴的城池此时已经陷入了黑暗之中,以下犯上则意味着秩序的失去。
起事的三个千户,首先合谋杀害了指挥使,随后占领府库,发放粮食,一方面加强对军队的掌控力,另一方面也安定人心。
老百姓和底层士兵又不懂的,暂时能吃饱饭,那也就没人闹事了。
这些都做了以后,他们把监狱也打开,以往被大明判罚有罪的,现在都是无罪赦免,并将这部分人也编成军队。
现在的问题来了。
三个千户,柳忠、陈疤子、孙雄,接下来他们能做什么?
以往的指挥使府衙叫他们给占了,作战时的地图被拿出来。
陈疤子伸手一指,“我们兵力不多,加上那些死囚也就六千多人,实际上可以信任的也就我们三个千户所的人,但是不满明廷政策的人不少,这个时候蓟州那个杨尚义一定领兵来了,我以为我们往东,走迁安县,到永平府,沿途招募其他卫所的众兄弟响应,朝廷不给我们好日子过,那就都别过!”
“人你联系了么?”孙雄问。
“部分联系了,劳资就不信,兴州右屯卫和抚宁卫的那些人就老老实实按照朝廷的旨意做了?做了之后他们就去喝西北风!柳哥,你说个话,抚宁卫有几个我老兄弟,他们的性子我都知道,回过头去过穷苦日子,那还不如让他们趁早死了,来世投个好人家!”
柳忠蹙着眉头,他手指粗壮,虎口还有很重的老茧,一看就是老兵了,“往东就离京师越来越远,离辽东镇越来越近了。”
“那又如何?听说辽东也在搞这什么劳什子清屯,山海关外的日子更苦,他们能受得了?”
“老孙,你以为呢?”
“我也觉得陈疤子说的有道理,先壮大实力,闹饷这种事,不能光我们几个扯着嗓子喊,得把别的地方的人也撺掇起来。”
嘭!
柳忠拳头狠狠捶下,“那就走迁安县!杨尚义手中有些兵的,我们不能硬碰硬,还是出去,出去搅它个天翻地覆!!”
……
……
杨尚义离遵化就是一天的路程,只不过风雪阻路,多耽搁了点时间。
行至离遵化还有三十里地时,忽然在前方出现一只锦衣卫部队。
这帮人神龙见首不见尾,没想到会出现在这里。
锦衣卫凭令牌入内,进了军营就说:“杨总兵,乱兵朝着东边儿去了!”
杨尚义有些意外,“这种季节,他们不据城而守,竟然弃城向东?”
“是,他们认为不满清屯的人必定不少,所以出城招募响应之人了。”
“离这里多远?”
“六十里。”
“可以追!”
至于锦衣卫怎么知道的,这根本不用问,必定是里面有锦衣卫的人。
据说锦衣卫南司分化出来,专门负责国内的情报收集,蓟州这等重要地方绝对有人。
……
……
就在京师附近发生的这种事。
朝廷得知的也很快,王炳拿得还是八百里加急,急件一到,内阁无一人缺席,全部入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