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此时已经是深夜。
“遵化卫那个叫吴有宏的指挥使,战死了。”皇帝先没说别的,而是先提及此人,语气中不乏可惜,“宁夏之事后,朝廷多番提醒各镇注意约束部众,不想还是有此等事情发生!”
王炳出言道:“陛下,蓟州总兵杨尚义已在追捕犯事之人,吴指挥使之仇必能得报。而眼下,臣以为应将在京十二团营和京营分散于各城门进行把守,京师之中也当戒严,严格检查进出人员,同时传旨大同、宣府,此三镇离京师最近,而京畿之地不能处处燃烽火啊!”
这是常规动作,没什么的。
“准奏。”
朱厚照隐约记得,嘉靖年间大同兵也闹过一次兵变。看历史的时候,他理解这些人,因为说实话明朝边军普通士卒的生活水平很低,但在经历历史,他就不能手软了。
不雷霆震之,那就是按下葫芦浮起瓢。
“诸位爱卿,若是杨尚义战事不利,你们以为当如何?”
“陛下!”王炳不情愿事情再次扩大,他是负责蓟州的,“杨尚义久于战场,善于兵事,只要朝廷给他一点时间,必定能迅速平叛!”
朱厚照袖子一挥,坐下说:“朕知道。但料敌从宽是基本,朕的意思是,万一不利,朝廷总得有后手吧?”
杨一清回奏,“若是不利,老臣愿率京营支援。”
“那若是大同、宣府都有事呢?”
皇帝这么问,大臣就不会了。全境都是战火,那是不是朝廷的政策有问题?
不过这种话怎么敢问。
朱厚照的眼神却极为坚定,“不瞒诸位爱卿,朕早就知道清理军屯不会那么顺利。但无论多大的阻力,此事都必须为之,哪怕血流成河、哪怕京师被围,朕亦在所不惜!”
“陛下三思啊!”王鏊极力陈奏,“事缓则圆,若真是四方皆敌,臣倒以为可退一步,不必强推。”
朱厚照闭着眼摇头。
不可能的,
这件事软一点都做不成。
而此关又是必须跨过去的,跨过去,粮食、军队全都不成问题,携此势,中原腹地的什么问题他解决不了?北边残余的蒙古势力也可时时进剿。
跨不过去,其他问题都只能隔靴搔痒得处理,这皇帝当得也没意思,还不如关上门当万历。
……
……
京师的氛围开始变得不同,街头巷尾的开始出现越来越多披甲执锐的士兵。
张璁早就料过这一天会来,但没想到这么激烈。
这日从都察院回府,走过不夜城的时候,他有些眼花,因为他看到一个很熟悉的、又不太可能在京师中出现的面庞。
来人带三四随从,身穿厚厚的黑袄,留着粗糙胡须,拉着一匹马慢步走着。
张璁揉揉眼睛,确实没错。
“头儿,你看那边。好像是那人……”
黑黑的汉子看了过来,也有些惊诧。但既然撞见,他还是走了过来。
张璁此时才确信,“哈,我还以为我看错了!”
“下官见过上差。”
“哈哈,现在我可不是上差了。对了,麻斌,你怎得在这里?”
“奉旨意入京啊。”
“奉旨?”
张璁记得皇帝确实问过一句麻斌是谁,难道事后就派人宣他了吗?
麻斌此人在宁夏镇杀得最是狠厉,如果那个时候皇帝就宣召他入京……看来皇上早知道八镇清理军屯会发生什么事。
“张先生,我们几个都是乡下粗人,别说京师皇宫了,这辈子连大城都没去过几座。我们这……究竟还怎么走啊?!”
张璁回过神来,也乐了起来。
同时心里想着,边军和京官不能结交过深,他得注意一点,但麻斌前程不小应当是确定的,所以这些忙要帮。
第五百八十二章 激烈应对
张璁在宁夏时只觉得麻斌这个人心狠手辣,别的才能倒没多见,泥地里翻起来的汉子,靠着一把刀开路。
这种人,在安稳的日子中是出不了头的,偏生他运气好,宁夏镇当时的情况王廷相和他都需要立一个典型,就是告诉别人,这件事是可以做好的。
不过他能走到京师的确出乎张璁的预料。
“麻兄弟,你妹妹如何了?”
麻斌听了以后心中感动,京里的大官人竟还记得他那个天生体弱的妹妹。
本不想麻烦人,不过为了自家妹妹,他也顾不上什么面子不面子,他们几人之中,有个个头稍矮的‘士兵’,男人模样,但一看小脸嫩得很。
“带来了,听说京里有神医,便是路上辛苦,我也想带她到京师瞧病。”
张璁微微一笑,“兄弟若放心,令妹便交予我。你安心奔你的前程。”
麻斌抿了抿嘴唇,其实他和张璁并不算多么深的交情,只不过原来在宁夏见过两三次,这次最多再沾上写故人重逢之感。
不过……
“好!那多谢恩公!”
……
……
皇帝彻夜未眠。
蓟州这样的军镇离京师太近,很多消息都能陆陆续续传来,杨尚义给的只是一方面,还有在那边的锦衣卫,以及叫苦不迭的民政官员。
内阁则比他还要紧张,这次出乱子的不是鞑靼,也不是某个边境地区的一次兵乱,这就在蓟州,说不定还可能延伸到宣府、辽东这些地方。
锦衣卫给杨尚义的情报,很快也送到了皇宫之之中。
“按照这群闹饷兵的想法,他们是要搅乱整个蓟州,如此用心,实在歹毒!”王炳忍耐不住,“陛下,臣以为应当催促杨尚义速战!”
朱厚照其实在考虑的不是杨尚义该做什么,他不会是犯糊涂的人,做什么自己还能不知道?
他是觉得朝廷也应当做点什么。
“朕要出兵!”
王鏊和杨一清对视一眼,分明都有些不可思议。
“陛下,杨总兵以遵令前往清剿,陛下何故如此着急?只要等待些时日,想必会有捷报。”
“不不不。”朱厚照连连摆手,“他清剿是他的职责,但是朕也要出兵,朝廷要出兵!要派精锐之兵,先往蓟州,而后往宣府、大同!”
众臣心里都开始打鼓,皇帝手段如此激烈,就如在热火上浇油,最后是个什么结果,实在难以预料。
“陛下……”王鏊拖着老迈的身体,站起来都晃了晃,“陛下,治国治军本就是恩威并施,朝廷不能只露威,不施恩呐!”
“施恩?遵化卫的人都敢杀官闹事了,还施什么恩?他们有胆量做这种掉脑袋的事,朕还怕了这群兵痞?朕意已决,一定要出兵!在战事上,京营可以和杨尚义两路合围,迅速扑灭叛军,在战场之外,也要有安定人心之功效!”
到了这种时候,就是个魄力问题。
有他娘的什么不能干的?没干就会发现不得了,天塌下来了,干了发现其实也就干了。
若真的出现天下大乱的局面,
他才不会学崇祯不跑,肯定是带着人马往南京去,南京也有一套行政班子,他是正儿八经的皇帝,浙江那边还有平海伯,有银子,可以重新招募兵员。
破而后立,不破不立!
怕他个鸟。
“将张永叫来!”
杨一清一看难以阻止皇帝,马上说道:“陛下欲如何出兵?”
“选派三万精卒去蓟州,两万精卒去宣府,一万精卒往大同,居庸关、紫荆关这等要塞必不可失,同时宣令王守仁调河套之兵回援!”
“甘肃靖虏伯呢?”
“暂不动他!”
杨一清进言,“臣以为当此之时应再复三边总督之设!令靖虏伯节制甘肃、宁夏、固原三镇军马!”
“准奏!”
“陛下!臣以为不可!”王炳忽然大声说道。
杨一清转身面向他,“为何不可?如今八镇都在清理军屯,除了京师附近,离得稍远的甘肃、陕西也有动乱之忧,此时选派一主将为总督,正好主持大局,稳定西北边陲,如此方是良策!”
王炳走两步,越过杨一清,直直的对着皇帝拱手,“皇上!靖虏伯麾下仅骑兵就有三万六千人,放眼天下,谁能敌之?若是再授三边总督,难免其成尾大不掉之势!”
这话说完,乾清宫整个都安静了。
周尚文现在确实实力强大,仅骑兵就有这么大规模,再加上步卒,这支大明的西北军基本可以横行天下,如果这种时候还要再加三边总督……
王炳之意,确属真知灼见。
就是朱厚照也不敢说,周尚文就一定还是历史上那个名将周尚文。
其实总结历史就会发现,朝廷与边军这本就是一个很脆弱的平衡。
坐在朱厚照这个位置上,他自己能明白,边军太过强大确实是有问题的。几个王朝之中,大唐边军的战力比较突出,最后就闹出了个安史之乱。
但边军一旦羸弱,马上就会有外患的问题。
有些朝代,为了皇权的稳定,甚至故意去弱化边军。这样边疆是苦一点,但是中央很稳。
这没有什么对不对的问题,权力格局就是这样演化,其实不仅边军,权臣、奸宦、外戚都不能强大,只能中央强大。
王朝中兴之所以很难,这其实也是一个因素。
因为只有开国的君主,不仅仅是能力,而且有胸襟气魄,管得住那些强大的将军,甚至哪怕开了国,只要君主本身军事能力弱了一点,他也会担心。比如刘邦和韩信。
当然了,朱厚照作为后世人,必定不愿意看到大明在边境上一直处于弱势,哪有被人欺负过来的盛世?
所以他花费了很大精力来改出这种状态。
他做得越好,就会越快的的撞上中枢朝廷对于边军将领的怀疑这堵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