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他们唯一在海底能帮忙上的差事——帮厨!
第0771章 到达预定海域
“嗳?你们来这里干嘛?”
炊事班长老方看到李正和侯军俩人进了厨房,感到甚是惊讶。
“帮厨。”李正说:“待在潜艇上无所事事,咱俩都不好意思了。”
老方呵呵一笑说:“我看你们不是什么不好意思,你们是怕自己闷出病来是不是?”
侯军说:“老方,你还别说,真要闷出病来。”
老方说:“这出海还没一礼拜你们俩就这样了,我们出去少则都要三十天,你们是特种部队的人,心理素质就这么差?”
侯军打哈哈道:“话不能这么说,总得有个适应期不是?我们是特种部队的人但也不是超人,关在这么个铁罐子里几天要训练没得训练,要睡觉隔壁又是个轮机舱,差点没把我吵死,你说这日子,不找点事做我都要闷出神经病来了。”
老方说:“其实咱们这里没多少活儿要干,人多了挤在这里反倒什么都干不来,说到切菜吧,你们又不在行,我看这样吧,你们就在门口待着,我要什么材料你们就去储存库里帮我拿点,待会儿开饭的时候,你们负责将菜送过去就行。”
所谓的送菜,实际就是用一盘子装着的菜和饭,有些潜艇上有餐厅,但都是新型号才有。
而这艘潜艇是老掉牙型号,因此没有专用的餐厅,军官在会议室那里吃,兵就直接在自己的住宿舱里席地而坐开餐。
但潜艇毕竟是个特殊的作战装备,艇上各个不同舱室时时刻刻都必须有值班人员在岗,比如管声呐的,管鱼雷的,还有看守发动机的,这些都不能离开岗位,因此他们吃饭时要靠艇上的其他兵送过去,吃的时候直接盘腿坐地上吃。
老方是艇上的老兵了,三期士官了,在艇上这个位置一干十几年,为人极其热情,人张着一张圆脸,满脸红光见谁都乐呵呵的自来熟。
第一天吃饭的时候,老方就主动上来和李正他们打招呼并自我介绍了一番,还对他们说,让他们评价下自己的手艺如何,到临了不忘吹一下说舰队首长吃过他的饭菜都说做得好。
其实,潜艇兵的伙食是相当好的,在所有兵种里算是排在最前列的。
海陆空火箭军还有战略支援部队这诸多兵种里,海军的伙食档次本来就高,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海军中伙食也分为四个标准,而潜艇部队的伙食属于第四类伙食,和海军航空兵一个等级。
PLA的潜艇兵伙食经到如今已经非常丰富,经过多年的改进后,从最初的的单纯提供罐头到现在的罐头与其他各类生鲜食品相结合,已开发了120多种常温集体食物、速冻集体食物、鲜冻集体食物。
和水面舰艇的官兵一样,但凡出海最珍贵的都是绿叶菜和水果。
由于淡水有限,因此潜艇上所带的米、蔬菜、水果都是事先处理过的,可以直接下锅、入口。
出海之后一般先吃米面、蔬菜、水果,到最后再罐头,因为蔬菜保存期短,在艇上的低温库房里,一般的蔬菜只能保存15天,而后来开发了密封袋里填充氮气的手法来保持蔬菜新鲜度,不过也只能保存45天而已。
好在这艘潜艇不会走太远的航线,这次去南方某海域也是训练为主,时间45天,因此在艇上的兵全程都能吃上新鲜蔬菜,算是比较幸福的一件事。
靠着帮厨,李正在艇里又熬了两天。
这天中午刚吃完饭就接到了艇上的通知,说是即将到达预定海域,让蛟龙小队的人全都做好准备,预计晚上七点多进入计划坐标,在那里将会进行水下渗透突击训练。
气氛一下子变得紧张起来。
但紧张里有略带一丝兴奋。
李正期盼的时刻终于到来了。
今晚就能验证自己到底能不能克服心理障碍并通过水下科目测试,能否具备三栖作战能力。
至于到达时间是晚上,这让科目又增加了不少的难度。
水下渗透科目李正倒是接受过相关的训练,简单点说就是特种部队小分队的一种远程投放渗透科目,通过乘坐潜艇部署到目标附近,在距离海岸线几公里的地方将小分队从投放到海底,小分队入水后将会利用微型水下推进器和定位装置到达指定的海滩并登陆,上岸后根据作战计划实施侦察、突袭、营救等等行动。
这个科目是水下作战里难度极高的一项。
其难点主要在于两方面——
一是出舱。在水下潜艇中出舱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潜艇干甲板掩蔽舱(DDS)。
这是一种由潜艇背负,用于船输送蛙人载具、蛙人、小型UUV等的特种输送平台。
严格意义上讲,DDS并不是蛙人水下机动装备,因为其本身并无动力,只是搭载在潜艇甲板上,由潜艇运载。
这种载具里又分干湿两种模式,属于军事领域的高科技产物,目前世界拥有此项技术的国家十分少。
还有一种就是从潜艇在一定的深度(通常不超过五十米潜深)时对艇内运载的特种作战小分队进行投送,投送手段就是爬管子。
从手段上看,当然是DDS这种运载舱模式更为先进,因为运载舱内能放置诸如MK-8 Mod.l型水下微型推进器,或装载充气橡皮艇及小型蛙人运载器等装备。
从鱼雷管中爬出,能携带的装备相对就没有运载舱那么多,能带上武器装备和小型推进器就已经很不错了,并且推进器也不能携带太大的,因为鱼雷管子的口径最大也不到一米。
蛟龙队员进行这种训练并非PLA没有类似的运载装具,而是特种部队任何时候都要进行最原始的作战手法训练。
比如你不能因为有北斗就放弃最原始的用指北针进行方位角行进,不能因为有坐标定位功能就不去学手工地图定位,这是一个道理。
最原始的东西有时候必须学会,它永远比依靠高科技的装备获得的作战手段要更可靠而稳定。
水下秘密渗透的第二个难点在于水下按方位角进行。说白了跟在陆地上的安方位角行进性质是一样的。
水下虽然也能使用定位装置,但每个队员仍旧要学会使用在水下如何使用指北针进行方位角行进。
水下定位行进的难度远比陆地上要大,陆地上有参照物,水底乌漆嘛黑一片很容易失去方向感,靠的只是手腕上的指北针。
和陆上按方位角行进的技巧一样,一组必须有两人以上,一人负责看指北针确定角度,一人负责计算水下潜行距离,什么时候该修正角度,需要俩人相互配合。
白天进行这种训练相对还舒服一些,毕竟阳光也能带来一点能见度,尤其在海水较为纯净的海域。
只可惜渗透往往是在夜间,因此夜间水下渗透训练是蛟龙小分队的训练侧重点。
李正的路上识图用图以及按方位角行进绝对是高手,在国际比赛中已经验证过来。
但水下安方位角行进,他是大姑娘上花轿——头一遭。
加上爬管子的心理障碍问题,这让他成为了整个小队里压力最大的一名队员。
侯军看出了李正的紧张,安慰他道:“我相信你可以的,出管的时候,我跟在你身后,如果你不行,我会帮你。”
爬管子是两人一组进入鱼雷管里,其实侯军这么说也是在给李正施加一定的压力,自己在他身后,如果出现状况,假若李正无法克服心理障碍,自己也要跟着一起完犊子。
李正当然明白侯军的苦心。
“嗯!”
他用力地点了点头,对侯军承诺,也似乎在向自己承诺。
“我一定可以做到!”
第0772章 幽暗深渊
此时的潜艇已经慢慢浮到了距离海面只有30米的深度。
由于是秘密渗透行动,因此潜艇的水下照明并没有打开,不过就算打开也没有什么用,能照清楚的就那么点大的地方。
在30米水深这种地方哪怕你伸出潜望镜在大白天阳光充足的情况下往上看,看到的也只是朦朦胧胧近似透过毛玻璃看东西一样的感觉。
如果在近海,海水还会法律,如同挡在眼前的暗绿色的翡翠。
要是航行深度再深点,潜望镜里头看出去眼前必是一团漆黑,毕竟阳光在海水里的穿透力有限。
李正跟着小分队队员已经到达了鱼雷舱前,正在排队进入准备离艇。
他感觉自己的心跳比平时加快了不少,鼻子里嗅到的是一种冷冽而且略带着一股子奇怪的味道。
李正在艇上待了几天,知道这是使用了“氧气再生板”的缘故。
潜艇航行的时候如果深度在潜望镜深度上,会通过水下进气管引进舷外空气,并通过潜艇上的通风系统给各舱室提供舷外空气。
除此外,艇上还有制氧装置,可以用电解出氧气提供给艇内个舱室中的水兵呼吸使用。
只不过这是在电力充足的情况下才能做到,潜艇如果一直处于秘密潜行状态下,或者在某个特定的敏感海域里航行需要使用电推进关闭柴油发动机避免噪音的时候,艇上一切非必要的耗电设备都会暂时关闭,比如空调和制氧机,那时候,潜艇就需要用到一种叫做“氧气再生板”的东西来供氧。
这玩意的化学成分其实很简单,就是氧化钾或氧化钠,它能吸收艇员呼出的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氧气再生装置”构造其实很简单,样子有点象烤面包片的烤面包机,当然尺寸要大得多,“氧气再生药板”呈石膏板状,使用时把平时密封的药板启封后插在“氧气再生装置”的槽里即可。
潜艇每个舱室都有二氧化碳分析计,当二氧化碳浓度达到0.8%,就要启用“氧气再生装置”了。
小分队一共12人,分为四个三人小组一起排队进舱。
三人一个小组也是有讲究的。
鱼雷管一次能进两人,还必须有两人同时负责一根管子的安全。
所以,三人小组两人线上还有一个是“殿后”的,协助鱼雷舱里的鱼类操作员承担安全员的作用,一旦队员进入鱼雷管中进行注水的时候发生任何意外,敲击管壁后外头的安全员和鱼类操作员就会携手降压并打开鱼雷管闸盖,将遇险人员从里头拉出来避免事故。
当前两组顺利出舱后,剩下的两名队员会进入一个鱼雷管,再从里头爬出去,而两名鱼类操作员则会协力应付一根管子。
肖军这次故意留在了李正和侯军的小组里。
毕竟这俩都是新人,侯军还好说,李正到底能不能爬出去都是个问题。
这种训练很残酷。
肖军以往见过怎么努力都爬不出管子的兵。
那种是没法克制自己的恐惧,最后不得不放弃。
很多人是爬进管子里的时候还好,关上后面的闸门再进行注水时最容易出问题。
因为注水的时候压力会慢慢上升,人体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以目前30米的深度为例,压力会比水面大四倍!
加上鱼雷管长八米,口径只有53厘米,人穿着潜水服,戴着装备待在里头,那完全就像被活活关进了一口铁棺材里,还是一口非常狭窄转身都困难的铁棺材。
正常人都难以忍受这种恐惧心理,更别说是曾经有心理障碍的李正了。
李正和侯军的小组排在中间。
之所以安排在中间也是肖军通过深思熟虑后的结果。
至少前面的人能够顺利出舱,对后面的小组多多少少都是一种鼓励。
每年有新人进行这种实操的时候,都会被安排在中间。
前两组非常顺利出舱。
轮到李正上了。
“别愣着,抓紧时间。”
肖军在李正身后,伸手拍了拍他的肩膀。
李正深吸一口气,跨步穿过舱门,进入了鱼雷舱。
这里的环境李正非常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