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天汉之国_分节阅读_第64节
小说作者:安化军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21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27:43
  清早起来,吃罢早饭,王宵猎在后衙转了几圈。清晨的空气清新,带着花香,让人心旷神怡。
  看看天色还早,王宵猎出了衙门,到了旁边练新兵的地方。新兵训练,与老兵不同,一天到晚都在训练。而且不只是练身体,更加注重纪律与器械。
  走了几步,就见到营房门口,迟玉平站在那里,双眼流泪。
  王宵猎叫了当值的教官曹营来。问道:“那个迟玉平,因何不去训练?”
  曹营叉手:“回知州,他的身子过于痴肥,跑上三步便就累得再迈不开腿,只是耽误别人。没有办法,只能让他在那里站着。每日少吃些饭,等到瘦下来,再一起训练。”
  王宵猎摇了摇头:“教头,要想瘦下来,你知道该怎么做?”
  曹营道:“身体肥胖,自然是吃得太多了。只要少吃,过些日子总能瘦下来。”
  王宵猎笑道:“想瘦下来,只是少吃可不行。吃得太少,小心生病。要想瘦下来,记住六个字:管住嘴,迈开腿。这是说的平常人家,注意少吃,不可过饱。更加重要的,是迈开腿。每日里吃完了饭就躺着不动,当然越来越肥。我看这个迟玉平,应该就是平时不怎么动的。我们军中,每天训练,比不得平常人家。不必管住嘴,他与正常士卒一样,每顿都要吃饱。吃饱之后,不能让他那样站着,而要训练。因为肥胖跟不上别人,没有关系,就让他慢一些。但是一定不能让他停下来!”
  曹营有些为难:“知州,若是如此,岂不耽误别人?我手下一百余士卒,只看他一人怎么行?”
  王宵猎道:“一起参军的人,应该相知相爱。你在手下选一个训练特别好的,代替你陪在迟玉平的身边。一是看住了他,不许他偷懒耍滑。二是言传身教,做他榜样。”
  曹营有些不愿意。这样做,耽误自己,也耽误别人。不过看王宵猎的样子,只能答应。
  王宵猎道:“招这些新兵入军不是容易事。不能把他们练出来,就是我们失职!你记住,新兵营里教头责任重大。有一个兵不合格,教头就要仔细反省,可不能够置之不问!”
  见王宵猎态度严肃,曹营急忙叉手称是。
  让曹营离去,王宵猎又看了一会。最后把邵凌找来。
  到了王宵猎面前,邵凌行礼。
  王宵猎道:“统制,新野这里是新军营,应该有新制度,不能与以前一样。我在这里看了,现在教头的数量太少。一个教头管一百余人,如何看得过来?你从原来军中选些特别好的老兵,临时到这里来做教头。或以三月为期,或以半年为期,到时再换其他的人过来。要尽量保证,一个教头带新兵不超过二十人。对了,最好是正副两个教头配对施教,不要一人。”
  邵凌听了发怔:“为何?知州,原来的军中也要训练,并不是无事。先老兵来这里,岂不是耽误了原来军中训练?这些新兵,无非是练他们力气,知道纪律,熟悉阵形,并不复杂。”
  王宵猎摇了摇头:“新兵初进军营,练得好了,后边就容易成为精兵。若是练不好,纵然把他们分到军中,后边也很难再变好了。不可忽礼新兵营!首先一点,新兵营里要让新兵能够吃苦耐劳。其次再是教他们守纪律。第三者熟悉器械阵形。”
  邵凌平时并没有考虑过怎么练新兵。以前军中,并没有新兵的集中训练。新人入军,便就分到了各处营中。跟着别人,很快就学会了。王宵猎在这里搞什么新兵营,本就不被军中理解。
  新兵营可是后世的重要军事制度。经过统一训练,让新兵尽快学会军事技能,熟悉军中纪律,了解军中制度。补充进军队后,与军中老兵一起,让军队的战力不会下降。面临重大战争时,后方有新兵营训练,可以保证军队源源不断。
  这是什么时候?面临国破家亡的关键时刻,好不容易有个喘息的机会,王宵猎怎么会放过?有了完善的新兵营,就可以练出大量军队。手中有了军队,就有了本钱。
  到底该怎么练新兵,其实王宵猎也不能说得十分清楚。不过经过一年时间,不是去年时候了。现在军中对于禁军的训练和制度已经熟悉,只要用心,改造来用就行。
  再三嘱咐,让邵凌不可掉以轻心。看看天色,王宵猎道:“我要去信阳军几天。等到回来,还要到襄阳府去。这些日子你多用心,让招进来的新兵,尽快适应军中生活。”
  邵凌叉手称是。只是心中还是疑惑,到底该怎么练。
  回到衙门,换了便服,王宵猎带了一百卫士,出了新野城。越过泌水,经湖阳、桐柏,五天之后到了信阳军。张均得了消息,早早迎出城来。
  看城中整齐,只是有些冷清。王宵猎道:“我们占的几州,倒是数你这里安静。”
  张均道:“信阳军小地方,不在商道上,商贾也少,自然冷清。不过这里山清水秀,气候宜人,周围许多景色。住在这里,倒是不错。”
  此时的信阳军只辖信阳和罗山两县,不像后来辖县众多,确实是个小地方。而且与邓州、唐州等地方不一样,属于京西北路。相对来说,确实偏远。
  宋朝的淮南茶场,是设在光州、固始和商城,并不在信阳军境内。所以在后世,信阳毛尖是天下第一等茶,主产地也是在信阳和罗山,此时却名声不显。
  到了后衙,一株大桂树旁建了个凉亭,周围开满各种各样的花。张均在这里摆了个桌,为王宵猎接风。这里环境清幽,周围都是花香,倒是个好地方。
  进去洗漱罢了,换了便服,张均陪着王宵猎到了凉亭里。
  两人落座。王宵猎道:“信阳军地方虽小,地理位置却十分重要。而且这里产茶,在我们现占的地方里,实在弥足珍贵。要做事情,就要有钱,我们现在缺钱哪。剿灭杨进和王俊,得了些钱财,这几个月花得差不多了。若是不能尽快赚出钱来,后边可就麻烦了。有了茶场,就能换来大钱!”
  张均道:“知州,这些日子我也问了。信阳军虽然属于淮南茶场,产的茶却不多。现在收茶的茶场都在光州,以前卖茶不方便,种的人少。而且种茶的人,多不制团茶,而制散茶。”
  “散茶?”听了这话,王宵猎眼睛一亮。“散茶有什么不好?自然别有风味!”
  张均道:“现在团茶最值钱。只有喝不起团茶的乡下人家,才喝散茶。而且团茶好运,散茶运起来可不容易,且又容易朽坏。”
  王宵猎听了连连摇头:“不能如此说。散茶有散茶的好。明日你带我到茶区去看一看。散茶自有散茶的制法,一样能做出上等好茶。”
  张均哪里肯信?只当王宵猎想钱想得头昏,没有再说。
  宋朝的茶大多是团茶,用蒸青制法,压成团。喝的时候碾碎,与姜、桂皮等同煮,有点类似于后世的汤药。其余风,应该是日本的抹茶。除了团茶之外,一些低端的茶叶不压成团,称为散茶。历史上是到了明朝时,朱元璋命贡茶用散茶,不用团茶,团茶很快消亡。由此也发展出了后世形形色色的茶。
  前世的记忆里,王宵猎记得的茶,无非是绿茶、乌龙、红茶、普洱,还有一些小类。大致分为发酵茶和不发酵茶。最熟悉的,当然就是绿茶了。
  以中国人的口味之刁,好喝的茶当然是后世的制法。朱元璋时贡茶废团茶,当然也不是他一时心血来潮,而是随着时间,茶的制法发展出了新工艺,有了基础。
  日本人的性格独特,他们保留抹茶,并发展出一整套规矩,不能从口味分析。大多数时候,日本人传统文化,与口味的关系并不大,自有他们的逻辑。
  王宵猎到信阳军,就是要制出后世的茶。虽然对制茶不熟悉,但总看过几次纪录片,大致的步骤还是记得的。有了这些后世的步骤,自有能工巧匠制出好茶。


第145章 新工艺
  信阳军东南为震雷山。山不高大,林木茂密,风景清幽。出了信阳军城,走十几里,便就是连绵不绝的丘陵小山。这一带多雨水,终年水气弥漫,正是种茶的好地方。
  王宵猎带着张均,清晨出发,到了城南的茶场。
  此时茶的种植官府管理得较严,一般不允许随便种植、买卖。而是由官府统一安排,到了季节,由官府收购。销售渠道掌握在官府的手里,管理人员自然想方设法压榨种植户。
  陆羽《茶经》载,淮南茶场光州第一,信阳军第二。不过到了宋朝,光州附近的茶场地位重要。信阳军虽然也种茶,想制成团茶卖给官府可不容易,大多制作散茶。
  到了茶场,早有管理的吏人前来迎接。请王宵猎等人在厅堂坐了,小心伺候。
  尝了送上来的茶,王宵猎道:“一路行来,我看这里一带云雾缭绕,是种茶的好地方。为何朝廷在光州设茶场,却不在这里?尝着这茶,也确实差些味道。”
  吏人道:“回观察,信阳军历年种茶,只是茶质一直不好。再者说产的不多,官府自然不在这里设茶场。都是我们收了,一起押到光州发卖。”
  王宵猎道:“现在正是收茶的时节,不知还有没有未收的。”
  吏人道:“大多都已经收了。剩下一些多是新长出来,已经春深,不值多少钱。”
  王宵猎叹了口气:“茶分雨前、明前,现在眼看就要清明,确实晚了。我有一个制茶的法子,特意到这里试一试。你找茶户过来,我教给他们。今年多练一练,等到来年,可以采好茶来制。”
  吏人称是。快步出去找了几家茶户,向王宵猎行礼。
  王宵猎看那里站了五六人,都是年老长者。显然这吏人没明白王宵猎的意思,找了几个年纪大老成的人来,免得出事。王宵猎要的是全部茶户,几个有什么用?
  前世只是看过纪录片,知道大致的炒茶步骤。具体要注意哪些细节,技术怎么操作,王宵猎其实是不清楚的。只能靠着这些种茶人,多做多试,把技术完善。
  听了王宵猎吩咐,吏人只好把这茶山的人全部找了过来。约二三十户人家,有老有小。
  看着众人,王宵猎道:“眼看就是清明了,现在的茶叶已不十分好。没有办法,今年只好如此。我这里有一个制茶的法子,只是一直没有机会试一试。便教给你们,今年多练一练。等到练得纯熟,明年便可以早采茶,制出新的茶叶来。”
  一众茶户唯唯诺诺,并没有人敢多说话。
  王宵猎道:“若是制得好了,我这里有奖赏。还有,今年你们这里的茶,不必再交给茶场,自己处理了吧。以后怎么种茶,就看你们做得好不好。”
  听了这话,茶户大喜,气氛明显活跃了很多。
  以前都是茶场的官吏决定着这些人的收入。收成好的时候,压低茶价,逼着他们劳碌不休。若是收成不好,更不用说了,官吏会逼着他们一刻都不得停。
  宋朝的茶法,一改再改,改了无数次。但改茶法,官府关心的,只是官府收入多少。无非是本来是官府直管,改成交给茶商。或者不用茶商,直接派官吏来管理。底层的种茶人,总是没有什么好处。王宵猎让他们今年不必交茶,最少有一年好日子。
  看看天色,王宵猎道:“现在太阳已经高升,采茶有些晚了。没办法,我分身乏术,不能在这里久待。你们去采些茶来,我把方法交给你们。以后做得如何,就看你们悟性。”
  得了吩咐,茶户里的采茶人纷纷拿起工具,到山上去采茶。
  王宵猎与张均等人,则在棚子里查看制茶的器具。此时都是蒸青,就是散茶也是如此,只是不压成团而已。蒸青容易破坏茶叶,营养流失,味道变淡。所以后世中国的制茶方法,大多不采用蒸青。虽然方法也有很多,但最流行的,是炒青。
  看过一遍,王宵猎吩咐取了两口大铁锅来,用来炒茶。
  看着王宵猎指挥人架锅,张均道:“知州,你这是什么法子?还要炒的。茶上锅炒,岂不熟了?那还有什么味道?喝茶,就是加入香料,才会有特别韵味。”
  王宵猎道:“茶本身就是世上难得良药,其中自有香味,为何还加香料?我这方法,可以制出香气四溢的好茶,而且还有甜味。你只管看着,以后让茶户勤加练习就是。”
  张均撇了撇嘴,有些不信。此时自有茶的饮用方法,甚至还有专门的茶具。宋人还喜欢斗茶,从茶叶到器具,到水,到冲茶起来的浮末,都有说法。炒出来的茶,怎么斗?
  王宵猎也懒得多说,只是仔细检查器具。人们喝茶,其实不只是喝茶,很多习惯,都是从上层有人喜欢,开始流行,慢慢变成全民喜欢。便如河南,因为有大领导喜欢红茶,很快政府流行红茶,一两年间就整个河南开始流行。产信阳毛尖的地方,也迅速做出信阳红。
  只要自己喜欢,自己身边的人自然也会喜欢。随着地位上升,整个社会改变习惯又有何难?只要茶制得好,以前的那些规矩,都要改过来。
  约摸半个时辰,采茶的人回来。王宵猎让他们把茶倒出来,在棚子下面阴干两个时辰。
  到了中午,管理茶场的吏人做了几样野味。无非是野鸡、野兔,还有附近河里抓来的鱼,请王宵猎用酒肉。这个时代,野味的味道自然是比不过家养的,只是吃个意思罢了。
  等到午后,看看时辰差不多。王宵猎吩咐把阴干的茶叶收起来,在锅旁炒茶。
  王宵猎本来想自己下手,吏人哪里肯?找个老成稳重的人,照着王宵猎的吩咐,在锅里炒茶。一个锅炒过了,换另一个锅,用稍低些的温度再炒一次。
  绿茶最重要的工艺就是炒青。这一步做得好了,茶的品质就有了基本保证。后边无非就是烘干、晾凉、复烘,几次三番,让茶的质量稳定下来。
  整个工艺全部教完,太阳已经西斜。
  王宵猎道:“这一种新的制法,茶会有不同的香气。每过半个月,你们都送一次到我那里。若我尝得好了,自会告诉你们。”
  一边的吏人道:“观察,如此炒茶,以前不曾听人做过。炒过有烟火气,不知是否好喝。”
  王宵猎道:“烟火气也是世间的一种味道。只要做得好了,如何会不好喝?你们用心做就是。若是制出好茶,我自会奖赏。”
  一众茶农道谢。他们图的就是奖赏。至于什么新茶,哪个理会?


第146章 新政的后果
  到了三月中旬,早开的花儿已经谢了,新叶长出来,别有一种清新滋味。
  到了樊城镇,王宵猎看着江面上的船只,有些出神。桃花水涨了,汉江上的船应该多了。只可惜现在战乱,江上的白帆依然了了无几。樊城镇里人流很多,许多都是南下逃难的人。
  这是千年历史都难得见到的乱世,生在这个世界的人,是悲哀的。南岭以北,大多数的人都要经过这样颠沛流离的日子。危机也是转机。如果有人站出来,带领着这些苦难的人们,打败侵略者,重建新家园,必然会迎来一个盛世。可惜赵构不是。
  宋朝就是这样。建国的时候,太祖二十余万禁军,东征西战,无人可挡。面对南唐,宋太祖可以说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大军南下,势如破竹。宋太祖故去,禁军很快就变得不能打了。灭北汉,也是折腾多次,负出了巨大的代价。等到宋太宗高粱河一败,宋军再难翻身。
  宋朝的军事制度有很大问题。开国没多久便就打不过契丹,而且一直到契丹国灭,宋朝军队依然不是对手。中期打不过党项,后期打不过金国。至于后世有人说什么宋朝对外战争胜率高什么的,纯粹是文字游戏,混淆视线,不能当真。
  这样不能打的宋朝,在两宋之交,初期中央朝廷权威不足的时候,却产生了岳家军。岳家军最大的意义不是岳飞能打,而是这完全是一支不同的军队。军纪严明,不纵然军容队掳掠,几乎战无不胜。这支军队的出现,证明了许多人对军队的看法是不对的。证明了文明之师,才是军队的正途。
  岳家军正是在鄂州到襄阳这片地域,完成了蜕变。
  正在这时,属下来禀报,渡船已经准备好了。
  过了汉江,王宵猎回到了襄阳城。经过了这些日子的休养生息,城里繁华了不少。
  进了州衙,王宵猎收拾罢了,叫了陈与义过来。
  吩咐陈与义落座。王宵猎道:“新野那里一切初创,我不能离开,待的日子久了些。以后原则上每月我在襄阳十日,在新野二十日。平常州里庶务,就给你处置了。”
  陈与义忙道:“属下如何管得了?知州是一州之主,还是坐镇襄阳的好。”
  王宵猎摇了摇头:“我们处乱世之中,最重要的什么?是军队。只要军队打得过,任谁都不敢小瞧我们。军队打不过,任你把地方治理花团锦簇,没有半分用处。这种时候,政事要一切从简。不只是与民休息,也要节省用在政事上的人手。”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461页  当前第64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64/461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天汉之国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