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天汉之国_分节阅读_第69节
小说作者:安化军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21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27:43
  王宵猎道:“不错,人吃马嚼,不是小数目。剿灭王俊、杨进等人,说实话,缴获了些钱财。这几个月从湖北路买粮,又要买耕牛,诸般种种,快要花完了。现在只等着收夏粮才能缓一缓。若是夏粮的收成不好,可就把我坑苦了!”
  汪若海道:“看地里禾苗,长势不错,想来是个丰收年。”
  “种田看天吃饭。虽然百姓尽力,还要看老天赏不赏这一碗饭,哪里说得准。”对这一点王宵猎心里一直七上八下,盼着风调雨顺,千万别出漏子。
  剿灭王俊和杨进,王宵猎确实缴获了不少钱财。没有这笔钱,王宵猎纵然占了几州,也只能老老实实趴着,等到收了粮食才能有动作。不过钱实在不经花,几个月时间,就花得差不多了。若不是汝州新建的实业每月收不少钱,现在官兵俸禄就成问题。
  如今荆湖南北路相对太平,粮价不高,可以从那里买粮草。而且为了开垦田地,王宵猎派人从荆湖买了大量耕牛。现在大部分都贷了出去,等着收了粮还钱。诸般回在一起,压力非常大。本来王宵猎还有许多赚钱的办法,因为没有本钱,只能暂停下来。
  闾勍道:“再是英雄好汉,没有钱就事事难办。特别是军中,事事都少不了钱。制置一下子招了这么多新兵,必然为难。要我说,应该暂缓一缓,就容易许多。”
  王宵猎苦笑摇头,没有答话。
  再是困难,也没有暂缓招兵的道理。这是什么时候?多招一千兵,或者早招一千兵,很可能就会改变大局。一时没有钱也没有什么,大家过一过苦日子,后边给他们补上就是。而且王宵猎没有私财,全部钱粮拿来养军,压力相对来说小一些。如果跟其他人一样,大部分钱自己留下,现在就无法支撑。
  看看天晚,王宵猎道:“后衙备了酒筵,为两位接风,莫嫌简陋。”
  汪若海笑道:“既然现在是你用钱的时候,便不如省下来,随便吃些好了。”
  王宵猎道:“新野这个地方,想吃什么精致美食现在也没有。都是附近军中养的猪羊鸡鸭,河中钓的鱼虾鳖蟹,厨子做了,我们来下酒。无非做得精致些,有些味道罢了。”
  一边说着,一边请两位到后衙用宴。
  走在路上牛皋低声道:“知州,今日可以饮酒么?”
  王宵猎笑道:“为两位官员接风,自然要饮酒。对了,你军中安排了人代你管事么?”
  牛皋连连点头:“早就安排妥当了,知州不必费心!我与邵统制领兵多时,不会出纰漏!”
  王宵猎道:“只管小心。军中做事最重要的就是小心谨慎!一个疏漏,就可能出大事!”
  牛皋称是。几人一边说着,一边到了后衙。
  新建的后衙,建的时候王宵猎花了心思。院子里东边是各种花木,中间是一个凉亭,东边则是一个小水池,里面养了鱼鳖,四周都是游廊。虽没有后世园林精致,也别有风味。
  此时天气已经热了起来,酒筵设在院里凉亭。
  王宵猎请汪若海和闾勍两人上座,吩咐人取了前两日信阳军送来的茶叶,泡了一壶。
  道:“前些日子有贼人攻破了信阳军,杀守臣赵士负。我派人收复,现在暂且管着那里。信阳军地理优越,产的好茶叶。只是制团茶,显不出那里茶叶风味,便想了一个新的法子。用此法制出来的虽然是散茶,却有一种清香之味,而且回甘带甜。今日带泡一壶,两位尝一尝。”
  听了这话,汪若海和闾勍看新泡的毛尖茶,里面茶叶嫩小,茶的颜色微黄。与点茶不同,茶汤清澈透亮,别是一副模样。
  端起茶杯,汪若海轻抿一口。微微摇了摇头,笑笑不说话。
  闾勍拿起茶来,一饮而尽。放下茶杯,道:“制置,我说实话,你莫怪。新制的这茶,味道实在淡了些!喝到口里面,没有一点味道。而且冲泡的时候没有了茶花,也无法与你斗茶。”
  说着,连摇其头。
  今年采茶的时候晚了些,不是好茶叶。而且王宵猎只是照本宣科,草草教了制茶师傅一遍,他们怎么可能一下子就掌握技巧?今年的茶,喝还是可以喝,但不是好茶。
  王宵猎心中明白。但他就是要推行这种茶,只要推行开来,时间久了,自然有人会总结出一堆道理出来。从冲到饮,各种各样的文化,说的头头是道。甚至如前世一般,还找个小姐姐穿上古装,似模似样地告诉别人这是茶道。
  世间的很多事都是如此。什么茶道、棋道,书道、琴道,形式繁琐,告诉别人这是文化。这跟文化有什么关系?不过是商人们附庸风雅,搞出来的把戏罢了。而且这些各种各样的道,很多是从日本等国学来,弄出一套礼仪,告诉别人这是传统文化。
  王宵猎记得最典型的一个例子,是乡贤治国。不知什么时候,全国就有专家在鼓吹,就有地方在努力推动。而且有一个名头,这是中国传统。
  外国人研究中国历史,有一个很出名的方向,就是中国历史上皇权不下县,乡下乡绅治国。事实上真是如此?和平年代,中国绝大多数时间,绝大多数地方,哪里是如此?作为大一统国家,所谓破家的县令,灭门的府尹,什么时候轮到乡绅说了算了?乡绅只是在官府不方便治理的时候,或者在一些特定的地方说了算,作为官府的补充。
  看了地方政府对乡贤治国的推动,一个直观的印象。这哪里是中国传统,更加确切地说,应该是学习的以美国为代表的乡贤传统。这样一件事情,经过中国历史是乡绅治国,乡贤是传统,再加上一些学者或明白或装明白的鼓吹,突然间就完全变了一种面目。
  当然,乡贤治国最终也没有真正推动起来。但对失败的原因,总结的是中国传统已经不适合于当前的时代了,不能泥古,诸如此类。却没有人真正去说,那本来就不是中国的传统。与此类似,有大量的这种传统文化,都是一些流学于外的人,或蒙骗或半知半解,从外国学来的。然后再有一群鼓吹者,在一边摇头晃耳,找着历史依据,说着中国文化的灿烂。
  首先要明白,这些传统,这些文化,大部分都是因为地理的局限,技术的不足,政治的限制,宗教信仰影响,这样那样的原因,才形成了习惯。这代表了历史,代表了人民的向往或者无奈。后人应该明白古人为什么形成这些习惯,用与不用,则根据自己需要与否来决定。
  这也是文化,那也是文化,这也不许动,那也不许改,主张这样的文人就酸腐了。文化应该是在发展中,人民自然而然产生的。最后经过文人的升华,获得广大人民认可。
  歌言志,诗歌最早也是劳动人民自然而然的咏唱。最后经过文人的不断发展,最后才成熟。等到失去了生命力,自然有词、杂剧等出现。
  文人应该深深扎根于人民,知道人民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快乐和悲伤,他们的无奈和向往,才能保持生命力。如果只是埋头于故纸堆中,或转头向外,就失去了生命力,就酸腐了。
  从这个意义上,文化就不该是传统的。而是应该从传统中吸取养分,表现自己的时代,才能生机勃勃。传统的文化,本该就存在于历史中。
  至于另外一种,在外国看了些西洋景。回到自己国家,说你这也落后,那也不行,什么没有集体精神,什么酱缸文化,什么不团结,就与文人不沾边了。
  王宵猎明白,现在炒的茶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只要自己坚持,只要自己发展起来,炒的青茶最终会流行。而且会有人总结出理论,自然就有新的茶文化出来。自己再发展一些发酵茶,同样会有人来说发酵茶的好处。自然而然,根本不必担心。
  文化这个词,本来应该是非常庄重的,代表了一个国家人民的精神面貌。只是在前世,中国的文化面对西方,实在太过弱小,很多时候失去了它的本来面目。


第156章 军队是根本
  明日高升,洒下万千光辉。伴着桌边的灯火,把这一方小天地照得亮亮堂堂。
  酒菜很快端上来,摆在了桌子上。没有很多花样,这个时代讲究简单实惠。一个红烧的肘子,一个肉炒芹菜,一个肉炒菌子,一个蒜薹炒肉,一个嫩藕片炒肉。还有一盘地皮菜炒鸡蛋,一个韭菜鸡蛋。一条精心制作的松鼠鳜鱼,一盆精心炖的鸡汤,还有一个春笋炖排骨。
  酒是军中自己酿的。分作两种,两个酒壶装了。
  王宵猎道:“现在的人们大多善饮,酿酒是不小的花费。前些日子,我发现酿酒之后的酒糟里面依然有酒。让人拿个甑蒸了,竟然还蒸出不少酒来。只是这酒与普通的酒相比,烈得太多。不是特别爱喝酒的人,只怕喝不了。不过军中的汉子,倒是喜欢这酒。”
  一边说,一边拿起酒壶,给汪若海和闾勍两人各倒了一杯。道:“两人尝一尝,可合口味?”
  牛皋善饮,最喜欢这种烈酒。拿起酒壶,给自己倒了一小碗。口中道:“用那些小杯,一口进肚尝不出味来,实在烦人。我还是用碗好些,喝起来痛快。”
  众人都倒了酒,一饮而尽。
  酒一下肚,汪若海和闾勍两人便都红了脸。不等放下酒杯,都剧烈咳嗽起来。
  闾勍用手扇着嘴巴道:“好烈!这酒实在太过烈了些,哪里喝得!”
  一边的牛皋道:“太尉,若是爱酒的人,最喜欢这个味道。一碗下肚,如同肚子里着了火,不知道多么舒服!冬季练兵的时候,若得闲了,喝上一碗,真真是神仙般的日子!”
  听了这话,众人不由一起笑了起来。
  中国的传统酒,认真来说,应该是以黄酒为代表的米酒。白酒作为独特工艺的蒸馏酒,大部分时间只是流行于民间。不过与黄酒比起来,白酒更加便宜,可以节约粮食。建国之后,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白酒迅速发展,成了中国酒的代表。
  王宵猎前世见到的白酒,已经是高速发展数十年的产品,与历史上的白酒不可同日而语了。真正历史上的白酒,哪里会有那样的酒香和味道?
  酒糟里蒸酒,在流行米酒的地方还有类似的白酒,称为米香型。在中国南方,还有几种以大米为原料的白酒,其余绝大数白酒都在北方,以及四川和贵州的山区。
  中国白酒的特点,是固体发酵,固体蒸馏,天下独此一家的,与蒸馏器没有多大关系。有的人认为白酒技术是外来的,无一例外都在分析时忽略掉这个惟一性。天下独一家的技术,要从哪里学来?建国后为了进一步降低白酒的成本,有了用食用酒精和固体酒糟串香的方法,最典型的就是很多地方都有的用红薯酿的白酒。红薯便宜,但不能用来酿中国白酒,只能酿成食用酒精之后串香。再后来,又有了用食用酒精直接勾兑的固液法,成本就更便宜了。
  白酒的度数高,用的原料杂,与米酒相比,是比较便宜的。对于底层劳动人民来说,喝白酒比米酒便宜一些。王宵猎制白酒的目的,就是因为要降低酒的成本。当然,时间久了,制造的白酒多了,其中自然而然会出现好酒名酒。毕竟就连直接蒸馏酒精的,还有价格昂贵的世界名酒呢。
  为汪若海和闾勍两人换了米酒,几个人饮酒吃肉。
  菜是家常菜,不过厨师经过王宵猎调校,做的滋味出色。而且这个年代,哪怕是宫廷中喝酒的下酒菜也经常是汤饼之类,哪里这么精致?
  喝了一会,汪若海放下筷子,看着天上的月亮道:“一轮明月,三五好友,几个小菜,痛快饮上几杯,这岂不是神仙般的日子?可惜国家不幸,外有金兵入侵,内有奸臣作乱,实在让人轻松不起来。”
  王宵猎道:“监院不必担心,苗刘二人无大作为,想来很快就会被平定的。要担心的,终究还是北边来的金兵。说实话,现在的金国地广万里,百姓数百万,非是以前的小国可以比的。朝廷若是不能痛下决心,整理国事,怎能与之相抗?”
  闾勍道:“我观金人,极是能吃苦耐劳,而且悍不畏死。两军相交,金军往往选精锐之军,身披重甲,往来冲突不绝。有时从早至暮,一日数十合,实在不好对付。”
  王宵猎道:“都说金人能吃苦,打起来不怕死,难道我们汉人就不行了?论起吃苦,百姓一年辛勤劳作,难道不能吃苦了?说不畏死,被金军奴役,生不如死,那个时候难道就不怕了?说到底,还是军队训练不精,制度粗陋,奖罚不行,才有今日的局面。”
  闾勍听了连连摆手:“制置,这种事情你不信不行。就是国朝,以前征兵,也是陕西、河北。为什么要那里人?他们自小生长边地,熟悉地理。而且善骑马射箭,能练成精兵。其他的地方,即使按照兵样征来,也难练成精兵。事实就是如此,有什么办法?”
  王宵猎道:“两汉之时,西拓西域,北平大漠,天下莫不臣服。那个时候,怎么边地的兵就不行了呢?哪怕是晋室南渡,南朝之兵,也有很长时间强过北方,又是为什么呢?说到底,还是自己不能练出精兵来。只要下功夫,总能够练出精兵的。”
  听了这话,闾勍不由摇头。自己是一辈子当兵的人,怎么会不了解这些?不管论身体条件,还是手中的武器,禁军不比金军差。纵然是少马,驻守城池的时候,还是挡不住金军进攻。几年战事,这已经是事实,不承认有什么用?上了战场,就是不如金人。哪怕将士存必死之心,那也就真死了。
  王宵猎自然是另一种想法。由于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不同地区的人,确实有不同的特点。有的地方的人,确实好勇斗狠,悍不畏死。不过对于军队来说,到了这一步,战斗力也就不能指望了。
  从独立反辽开始算起,金朝打仗一二十年了。他们的训练或许不精良,战争的经验却丰富。连战连胜的战绩,同时给了金军信心。以女真人为骨干,各种降将、以及被征服的兵力为辅,金朝确实有非常强大的战斗力。这个时候,旧的金军骨干还在,新征服的地方钱粮人力不缺,正是金朝最强大的时候。
  那又如何?正是要在金军最强的时候迎头撞上,战而胜之,才是王宵猎追求的。正如新中国刚建国不久,便就出兵朝鲜,与处于巅峰的美军大战一场,才让世界认识了新中国。到了越南战争,美军已经开始衰落了,那时候再与之战,就没有了朝鲜战争的震撼。
  强大的动员,科学的训练,正确地指挥,以宋朝的强大国力,没有理由打不败金国。
  北宋败于金国,首都被占领,皇帝被俘虏,这种巨大的耻辱不能过多找理由。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军队不行,禁军打不过金军。军队为什么不行?有新旧两党相争的原因,更多的是军队自身问题。
  不是因为将领贪生怕死,不是因为士卒贪财惜命,而是制度上的总体问题。总有的人,把军队的战斗力归结到士兵身上,或者是将领身上。说他们懦弱,说他们贪财,说他们胆小怕死,说他们不敢与敌斗争。这是不全面的,甚至不是主要的问题。
  两宋之交,有多少将领血洒疆场,死战不退。有多少士卒与敌战斗,不死不休。又有多少城池被围困,缺吃少喝战斗到底的。不能只看到战场逃跑、投降的人,还要看到战场上英勇战斗的人。
  王宵猎记得,前世离自己较近的对外战争是抗日。命令一下,从台儿庄到随枣,有多少将军与士兵在沙场上为国捐躯,眉头也不皱一下。但结果呢?中国却是不断地败退,甚至到了全世界都对法西斯展开反攻的时候,还有豫、湘、桂这样的大溃败。
  是没有将军还是没有士兵?面对筋疲力尽的日军,依然不堪一击。这就是军队整体不行。哪怕将领和士兵再努力,也只能有一些局部亮点,无法改变战争大局。
  在这个时候,想别开天地,必须要训练出一支不一样的军队。没有善战的军队,就没有一切。


第157章 不一样的早餐
  第二天一早,王宵猎到官厅里,处置了日常事务。吃了早饭,洗漱罢了,来见汪若海和闾勍。
  见礼毕。王宵猎道:“两位初来新野,我带着你们四处转一转如何?这里虽然是小地方,景色却还好。而且三国时先帝曾在此屯兵,至今留有不少传说。”
  汪若海道:“如此最好。若只是在房间里面闲呆着,我们又何必到这里来?”
  三人出了城门,王宵猎道:“除了新野城,还有四座卫城。东边是邵凌的军营,西边则是牛皋的军营,两人接收新兵,各自训练。北边是新兵营,南边则是制作铠甲兵器的地方。”
  听了这话,汪若海不由道:“如此大的手笔,要花多少钱!”
  王宵猎笑道:“实不相瞒,我的军中实在是缺钱。建这几座城池,都是从附近州县招民夫,只供给他们吃饭就好。几个月时间,建起这几座城来。现在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等到秋后,再招民夫来建就是了。我仔细算过,粮食还是供得起。”
  汪若海道:“百姓耕种田地,一年哪里得闲?你这样招人起来,难免会误了农时。”
  “监院说得过了。现在我的治下,凡是乡村百姓,除了一亩三斗的田税,就是每年力役五十天。我仔细问过了,以前各种差役、力役,普通百姓一年何止五十天!对于百姓们来说,现在这样,正是他们想要的。现在治下百姓最担心的,是收了粮食后,是不是真的一亩只收三斗。”
  汪若海是传统官僚,对于地方百姓的负担能说个大概,具体的就说不清楚了。刘禹锡《陋室铭》云无案牍之劳形,对于许多官员来说,案牍工作让人烦躁,自该交给吏人。治下一年收税总额不错,已经是不错的官员。具体怎么分配,许多人就说不清了。
  听王宵猎分析了一番税赋。汪若海道:“一下减如此多的税赋,哪里来的钱粮养军?”
  王宵猎道:“监院,一亩收三斗,若是一县有二十万亩地,就有六万石。算一算,军中怎么会缺粮草呢?一丁一年有五十力役,多少大事做不起来?”
  汪若海略一算,不由点头。想了想,又觉得不对。道:“若如此,以前收的税也没有多少,怎么百姓生活如此之苦?本朝收税至重之地,如宣州、歙州,一亩也不过一两斗而已。那里都是上品水田,岂是这里可比?你一亩收三斗,百姓反而觉得并不多?”
  王宵猎道:“原因很简单,我只收粮,不收钱。俗话说谷贱伤农,谷贵也伤农。为什么?因为对于农民来说,赚一文钱也难。官府收钱,哪怕不多,摊到农民的头上,就是一座大山。”
  “你不收钱,那手里的钱从哪里来?没有钱,只靠粮食岂能养兵?”
  王宵猎道:“要赚钱,当然是从工商税里面来。而且,办一些有把握的产业官营,每年可以赚出大把钱来。官府不收钱,农民自会把粮食、布帛卖掉换成钱,再买东西花出去。这其中的学问,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讲清楚的。总而言之,不从农民手里收钱,对国家大有益处。”
  汪若海听了,看看身边的闾勍,不由摇了摇头。这是什么谬论!官府不从农民手里收钱,反而能收到更多的钱,不是胡说。
  王宵猎也懒得跟他们解释,只是笑了笑。
  之后一千年的发展,经济理论还是有些用处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划分,对于经济规划有很大作用。农业是保障社会平稳运行的,政府收入并不从这里来。不但不从农业收钱,后世许多政府还对农业进行补贴。政府的收入,是从工商业和第三产业来。
  并不是说在农业社会,这个理论就讲不通,只是不像工业社会那么明显罢了。组织得当,官府货币类收入,一样可以不从农业中来。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461页  当前第69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69/461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天汉之国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