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天汉之国_分节阅读_第71节
小说作者:安化军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21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27:43
  闾勍道:“其实军营本就是这个样子。不过制置管军极严,把这里单分出来,其他地方便看起来整齐很多。其他军营里面,大多倒是这座城的样子。”
  王宵猎点了点头:“太尉说的不错。我以前看其他军营,确实是如此,显得有些乱。军队应该纪律严明,不能与普通百姓混在一起。便专门划一块地,让这些另做一城。”
  哪怕到了后世,每支军队驻地,其实总有这样的地方。驻军在城里的不说,驻军在乡下,也总能带出一个小市场来。至于现在,军队多是带着家属,驻地跟市场差不多。不要说这种店铺,有的军队驻地酒楼勾栏样样皆有,甚至还有女妓。
  一路直行,几人进了本城的衙门。这衙门奇怪,大门开着,没有人把守。进去之后,就见路边的房屋整齐,上面挂着各种牌子。
  汪若海看牌子上的名字,都是自己没见过的。比如左边第一家是“供销社”,右边第一家是“轴承社”,后边还有种子社、牛马社、农机社、车辆社、棉麻社、布帛社、饮食社、钱社,花目繁多。这些地方的门大多关着,有几家开着,也只有几个人进进出出,有些冷清。
  看了一会,汪若海忍不住,问王宵猎:“制置,这里是什么地方?怎么与其他衙门不同?”
  王宵猎道:“不瞒监院,我们现在不从农民手里收钱,收入就难免少了。没有办法,只好想尽千种方法,怎么赚钱出来。这里的各种社,都是初建,等他们研究熟了,地方安定了,便就开出去。”
  汪若海听了不由瞪大眼睛:“世上还有这样做事的?能够赚钱,便就出去开店就是。他们现在这个样子,能够研究什么?不对外做生意,岂不是只能花官府的钱!”
  王宵猎道:“有什么办法?现在地方初定,许多事情还理不清楚,如何出去开店?再者怎么做生意也要研究清楚,不要店开出去,赚不来钱反而要赔钱。”
  汪若海听了不由连连摇头,觉得王宵猎的想法简直不可理喻。这是官方的生意,哪怕一时间本钱不足,店总是能开起来。不赚钱又怎么样?心狠一点,可以让地方大户买单。不然就直接停掉。在衙门里安这么多牌子,又不对外营业,岂不怪哉?
  王宵猎没有解释,只是带着两人向前走。
  说实话,王宵猎自己也觉得这样做很奇怪,但没有想出更好的办法。怎么做生意?其实王宵猎自己都没个主意,必须研究一番。酒楼、吃食,这些相对简单,店铺直接开出去就是。这里的产业,是王宵猎花费了无数的心力,用自己前世的经验结合现在实际想出来的。怎么做起来,怎么赚钱,一时间实在想不清楚。只知道这些产业有前途,怎么换出钱来,一时没有想到办法。
  前世中国有很多社。如已经废掉的人民公社,供销社,互助合作社,农业合作社,还有各种特产农作物的社,种类繁多。中国历史上,会和社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经济组织,唐宋两朝更是特别发达。不过到了明清时期,由于条件变化,慢慢开始衰落。倒是隔壁日本,把这个名字保留着。
  此时民间的会,以东南两浙和福建路最兴盛。他们临海,最常见的就是对外贸易。出海前百姓纷纷出钱入会,等到海船回来,按照出钱多少,货物卖出去之后赚的钱分配。这种传统源远流长,后世这一带还是经常有非法集资,算是一脉相承。
  在内地,则以社居多。比如养牛的成本高,便有牛社。几家合养一头牛,轮流使用。比如农田要浇水,便就有水渠社。大家合挖水渠,一起使用。比如农民买不起农具,便就有农具社,一样是合资出钱购买,一起使用。当然最常见的,是跟宗教有关的“香社”。
  想来想去,王宵猎觉得最值得官府推广的,是供销社。全国形成一张网,在产地买进货物,在其他地方卖出。对于货物流通,有巨大意义。不过到底要怎么去做,还是有许多不明白的地方。所以这里立的第一个社的筹备处,就是供销社。
  至于另一边的轴承社,就与机械有关了。
  对工业来说,这个时代最有前途的当然是蒸汽机。问题是王宵猎自问自己的知识储备,十年八年想做出合用的蒸汽机实在是难。时间久了,对这个乱世来说又有什么用处?除此之外,机械第二重要的就是轴承了。有了轴承,许多机械就会变一个面目。
  轴承中国古已有之。到了这个时代,常见的有青铜轴承,其实铁轴承,还有木制轴承。不过制作粗糙,精度太低,只能使用于车这种精度不高的场合。王宵猎建一个社,就是要专门研究,制作出精度更高更合用的轴承出来。用这些轴承,发展出一些小工业出来。
  在王宵猎的思想里,这两样是最重要的。供销社是社会组织,轴承则是技术发展。
  对于农业,最重要的当然是种子。特意建一个种子社,精选各地良种,进行优中选优,还可以杂交育种总有良种出来。有了好种子,再广建沟渠,农业产量很快可以上升。
  至于其他的社,是王宵猎想起来,先建一个在那里。慢慢摸索得熟了,以后可以开出去。如果没有价值,也就不必浪费资源。


第160章 军械与审计
  到了衙门,几人刚刚落座,杨审从后面急急过来,上前行礼。
  王宵猎对汪若海和闾勍两人道:“这位原来是我军中的粮草官,名为杨审,现主管这里。”
  两人见杨审并没有穿官服,有些生意人的样子,微微摇头。王宵猎这里就是这么奇怪,从军队规模和日常管理来说,制度严格,规模宏大。但许多地方又显得小家子气,甚至破破烂烂。便如前边新兵营里的士卒,许多人没有军装。这位杨审,没有穿官服。当官又名释褐,不穿官服像个什么样子?
  上了茶来,王宵猎问杨审:“这些日子怎么样?一切新建,诸事不顺,你要多多用心才好。”
  杨审道:“这几日军械制做慢慢顺利,已经能够产兵器铠甲了。只是其他事情,大多只是起了个名字在那里,招些人认字,还没开始。”
  “缺人哪!”王宵猎叹了口气。“现在诸事新兴,处处缺人,也没有什么好办法。最开始一定要多请教师,自己编教材,教人识字。人只要识了字,想起事情来便会跟以前不一样,所谓开蒙吗。还有,现在这里不少读书人,也要组织起来,让他们编些识字人看的东西。”
  杨审听了一怔,问道:“编什么东西?自古以来留下的典籍汗牛充栋,想看自然有书看。”
  王宵猎微笑着摇了摇头:“对于很多人来说,就是识了字,也不会去看那些典籍。除了用来赚钱的书,他们喜欢看的是志怪传奇,历史演义,一些风闻趣事。我听说这里也来了几个京城的说书人,他们以前说的话本,便是如此。你可以组织些读书人,把这些话本整理一番,印出来成书。”
  杨审拱手称是。
  一边的汪若海道:“制置,官方出书,如何能出那些?先秦、两汉、隋唐,多少名字文字?既然有读书人,官府又愿意出钱,可以把这些精编出来,印刷成书。”
  王宵猎道:“这些书自然有。何必我们再编?以前朝廷编过的就有不少。只是,现在我们教会识字的人,多是不读典籍,只会读些伎术书而已。让他们看这些典籍,他们也没有多大的兴趣。但识了字,总要有书读才好。印些话本出来,正可以卖给他们。”
  汪若海摇了摇头:“纸张制造不易,怎么能用在这上面?官府终究不是逐利的商人,不应当做这些才是。官府印书,还是要精挑细选,以正人心。”
  王宵猎笑了笑,没有再说什么。
  官府印书又怎么了?同样是要赚钱的。而且只要思想健康向上,话本小说也是好读物。天下间大部分的人,哪怕读书识字,也没有兴趣读那些典籍。便如后世,大部分人都读书识字,但又有多少愿意读所谓的经典书籍呢?从小学就学马列主义,真正的马列经典又有几个人看?
  不是说经典不重要,而是对现在的王宵猎来说,通俗读物更重要而已。
  饮了碗茶,说了几句闲话。王宵猎道:“天色还早,我们到后边看看兵械制作。现在乱世,说到底这才是最重要的。其余的,只是锦上添花罢了。”
  从衙门后边出去,是一个大院子。一进院子,就听见乒乒乓乓的声音。院墙边的凉棚下,铁匠们正在忙碌。有的在制作刀剑,有的在制作各种各样的零件。
  王宵猎道:“各州县的铁匠,大多数都在这里了。说实话,有些不妥,乡下百姓的农具就没有人修造了。我准备让这些人带徒弟,几个月后,大多数人就能够回家去了。”
  闾勍道:“如何使得?你新招了那么多兵,正是需要军械的时候。我跟你说,老铁匠们的经验特别丰富,制出来的刀剑,不是新手可比的。”
  王宵猎道:“不妨事。军中用的器械只有那么几种形制,一人做一道工序,就简单了。许多铁匠打了一辈子铁,他们能做的物事别人做不了,不需要在些浪费日子。”
  闾勍见王宵猎不听,也不再劝,只能心中叹气。看来王宵猎还是太年轻,不知道厉害。或许在他眼里,这样做是爱惜百姓。却不知,军械不利,战场上是要死人的。
  宋朝最大的工场都是官办的。如以前的开封府。一个是皇家的织造院,里面近万女工。还有一个就是造军械的地方,同样数千工匠。这样大规模的工场不是小作坊可比,产品制造都分成了许多工序,每个人只负责一道工序即可。但下面的小地方,就没有这种分工了。
  王宵猎的想法,是把大规模制造的东西,都合理分成几道工序。每一道工序,工人只需要知道这道工序的知识即可。这样训练,比教徒弟可是容易多了。
  看了一圈,闾勍道:“制置,我看你这里都是制作刀枪,怎么不见弓弩?”
  王宵猎道:“弓弩制作费时费力。只是最近,我才从流民中找到几个开封府过来的弓匠,说清了制作过程。只是一时之间,难以置办完材料。是以旁边别设一院,让他们在那里准备。”
  闾勍点头:“不错,弓弩制作可不容易。特别是军中所用,非是民间的弓可比。”
  王宵猎本来是准备建个水力锻坊,只是这里地形不合适,正在别寻地方。新野这里河流虽多,奈何地势太平,蓄水不易。想利用水力,还是北边的汝州合适。
  要想把军事装备制造业发展起来,从炼铁炼钢,到加工制造,链条很长。一时之间,王宵猎哪能够准备得起来?只能在这里先制造急用的兵器,后面慢慢补充。
  穿过院子,里面是一排房屋。门口挂了一个牌子,写着“审计司”。
  汪若海问道:“制置,怎么这里还专设一个审计司?若是衙门里的事情,设在衙门里才对。”
  王宵猎道:“官场上面的事情,最重要的就是进行审计。要审计,就离不了查账籍,懂数字。一时之间哪里有那么多人才?只能够在这里设着,先培养人起来。以后事情多了,才由他们做事。”
  宋朝以前有勾当司,赵构登基,因为避讳,改成了审计司。后世的审计,名字是从这里来的。官场之上,包括在商场,审计特别重要。王宵猎有前世记忆,当然知道这一点。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任命一个官员做事,就要充分授权,才能保证效率。充分授权,不代表允许属下为所欲为,必须进行严格审计。审计能不能做好,直接影响到整个官场。
  这个时代的审计,其实用到数字的地方不多。王宵猎不同,要求参加审计司的人,必须要先学习数学。审计的时候,针对钱物,一一核对仔细。
  在王宵猎看来,属下的权力要有,严格的审计也要有,两者相辅相成。
  走过院子,汪若海看向房子里。见有二三十个学生做在那里,不足二十岁到三十多岁,正在看上面一个教师讲课。一个学生转过头,正看见门外的人,神情有一些羞涩。里面教师讲的什么,从外面并不能看清。不过看学生学得认真,态度倒是不错。


第161章 棉花
  走出后门,才发现是一大片田野。种的有水稻、小麦、粟米、黍子、黄豆等等,常见的作物这里应有尽有。农田的旁边建有院子,院子里养的有鸡、鸭、鹅,一边的草地里还有牛羊在吃草。
  看了一圈,汪若海问道:“制置,这里又是什么地方?”
  王宵猎道:“这里是专门种植粮食、养畜禽的地方。选了适合这里生长的各地粮种,分区种了,有专人看着。比较各粮种优劣,从里面优中选优,成功了再卖给百姓。养的畜禽也是一样的道理,选出良种来。到时再卖给百姓。这种事情官府不做,百姓做起来太慢了。”
  汪若海点了点头,没有说话。这是好事,不过在这乱世之中,总让人觉得有些奇怪。
  王宵猎却知道,这件事情很重要。在古代社会,良种选育是非常难的。往往是经过长时间,多少代人努力,才会形成地方良种。若是没有特殊机会,想推广到社会很难。而进入工业社会,哪怕只是使用最传统的办法,只要持之以恒地做下去,几年就能有大成果。
  前世的时候,越到后面,人们就会发现吃的粮食、水果日新月异。以前没有吃过的异地水果,前所未闻的新品种,几年时间,突然就到处都是了。最初见到的时候,人们有很多猜测。如水果玉米,有的人说是转基因,其实只是不同品种。如彩色的棉花,又有人说是转基因,却不知道棉花本来就是彩色的。这些就是育种的成果,吃的东西变化迅速。
  由国家出面,统一进行育种,并进行推广,良种可以快速遍布天下。而种子的改良,对农作物有重要意义。农业的进步,会推动社会快速进步。
  闾勍指着旁边的一块田地道:“这里种的是什么?以前没有见过。”
  王宵猎道:“这是西域来的草棉。听说西域那里用这种棉纺布,最是上品。可在中原,没有人知道用棉花纺布的方法,只是偶尔有人种植而已。我看棉花此物,可以像粮食那样种植,产量比麻高,听说织物也比麻好,将来必大行于天下。是以特意找了种子来,在这里种了,慢慢研究。”
  “原来是草棉——”闾勍点了点头。
  此时的棉花分两种,南方种的一般是木棉,西域种的是草棉。草棉也就是后世说的棉花,是草本植物,产在西域。西域用棉花织布时间已经很久,不过纺织技术还不成熟,成本也高。再加上从中唐之后西域与中原的交通断绝,中原种的人不多。
  王宵猎几个月前见到了棉花的种子,欣喜不已。他可知道,棉花的地位有多重要。很大程度上正是棉花纺织业,推动了工业革命。哪怕是在中国,明清时期的棉织纺业也异常重要。特意取了种子,在新野开辟了一块田地种植。纵然织不成布,冬天用来做棉袄也是好的。
  棉花的纤维比较短,对于习惯于蚕丝和麻等长纤维的纺织技术的中国而言,一时难以利用。到宋朝的时候,棉花实际早已经传入中原。不过由于纺织技术不成熟,一时还没有推广开而已。其中的关键,就是棉花织布,纺纱是重要的工序。
  中国早就有纺纱机械,到了宋朝还进行了大量改良。不过,以前纺的原料是长纤维,不能直接用来纺棉纱。纺纱技术的不足,限制了棉花的推广。
  历史上是一两百年后,黄道婆改进了纺纱机械,推动了棉花在中国的迅速发展。对王宵猎来说,只要有棉花,其它的都不是什么大问题。
  见汪若海和闾勍两人对棉花并不怎么感兴趣,王宵猎有些失望。显然两人不知道这种作物是怎样影响了人类历史,只道是王宵猎各种奇思妙想的一部分。
  走了一会,汪若海看着田野,对王宵猎道:“制置这里什么都有,所图不小。”
  王宵猎笑了笑:“没有办法。现在必须要养军,而我又不想从农民的身上榨钱,就只能这样什么都做。做的多了,赚钱也多,军队才吃穿不愁。”
  闾勍道:“这几年朝廷艰难,只能大家自己想办法。过上几年,朝廷有钱了,自然会有军饷发到各军中,就不会如此了。让领军的大将自己赚钱,成什么体统!”
  王宵猎看着远方。沉默一会,道:“就看朝廷能不能赚出钱来。现在看来,朝廷连自保的能力都没有,要他们发钱,只怕很难。而且圣上登基以来,一心想着与金军讲和,也让人看不清。”
  这才是最致命的。赵构登基以来,再没有以前的锐气。只想着做皇帝,与金军议和。不是想着打败金军,而是想着让金军承认自己,南北分治。几年的时间,赵构不断向金朝派通问使,只是金军自恃军力正强盛,不理赵构而已。
  全国军民都想着北伐恢复,皇帝却不想打,成什么样子?结果历史已经难出了答案,赵构宁愿杀掉自己最能打仗的大将,也要跟金朝议和。对于打仗的人,对他怎么会有好印象?
  汪若海叹了口气。这几天他看得出来,王宵猎不是个老实的将领。虽然没有反叛朝廷,但对朝廷也没有恭敬之情。到新野这里来看了之后,这种感觉更加强烈。
  新野虽然小,却让王宵猎弄得五脏俱全。这里如果真地发展起来,王宵猎的那什么这个社那个社成功,就能够迅速扩张。有钱有兵,那时王宵猎就是现在这个样子了。
  重新回到院子里,汪若海看着周围忙碌的人群,一时之间有一种说不清的感觉。现在皇帝赵构被叛军所执,北边金军虎视眈眈,中原百姓流离失所,实力派如王宵猎,怎么会没有自己的想法?
  王宵猎领着两人,到了厅里坐下,命人泡了茶来。
  请了茶,王宵猎道:“下午我们回新野城去,两位先在这里暂住几日。等到朝廷有了消息,叛乱平定,你们再一起护送神御东去。放宽心,不必过多烦恼。”
  汪若海道:“应该烦恼的是季舍人才对。我们两人只是陪伴,何必操那么多心?只是现在天下纷乱不已,金人不住南侵,作为大宋子民,如何能够安心!”
  闾勍道:“监院说的不错,正是如此。前两年我驻守东西两京,见多了百姓生离死别。唉,身为军人,不能保国泰安,说起来真是惭愧。”
  王宵猎想说些什么,最终没有说出来。作为民僚,许多人都在自责。可作为皇帝,赵构却只想着风花雪月,甚至把自己的亲兵逼反。这样的世道,有什么可说的?
  惟有练好兵,赚到足够的钱,自己的办量强大了,与金军决一死战。这个朝廷,实在是靠不上。


第162章 何必在意你怎么想?
  夜里的花园静悄悄的,微风习习,带着草木的清香。身边的草丛里响着虫鸣,几只蝙蝠在夜空中飞舞。天上一轮月亮,静静挂着,洒下清冷的光辉。
  汪若海和闾勍相对而坐,中间的桌上摆了几样瓜果,一壶酒。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461页  当前第71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71/461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天汉之国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