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天汉之国_分节阅读_第78节
小说作者:安化军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21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27:43
  王宵猎道:“江州有金银铺,你们去换就是。反正是你们的船,来襄阳的时候,也不怕货重。”
  迟疑了一下,马青才点头答应,重又坐下。显然鄂州粮商的遭遇,让他们不敢再多说。


第176章 卖粮
  大树底下,张驰吃着甜瓜,给周围的少年讲着外面的世界。除了自己,这些人最远连县城都没有去过,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就连趴在后面的两只黄狗,也静静地在那里听着故事。
  林阿爹从村外回来,看见张驰。问道:“二郎,你阿爹呢?”
  张驰道:“在家里呢。今天实在太热了,没有去田里。”
  林阿爹道:“你速与我回家!官府建了一个什么供销社,正在大柳树码头那里收粮呢!他们的价钱是一斗三十文足钱,可比粮商的价钱高得多!快去卖了,免得以后亏了钱。”
  张驰站起身,与林阿爹一起回家。
  这些粮商收麦子,价钱是一天比一天低了。以前一斗十五文,这几天降到了十文。不是非常急需钱的家庭都不卖了,宁可再等等。麦子放得住,一时也不会坏。
  到了家里,父亲正在菜园里浇菜。张驰上前,道:“阿爹,适才隔壁林阿爹说,官府的什么供销社在大柳树村码头收麦,一斗三十文足钱呢!问我们要不要卖。”
  父亲放下水桶,在身上擦了擦手,急道:“走,我们去看一看!一斗三十文当然是好,前几日粮商把价钱压到了十文,哪个卖给他们!”
  张驰愣了一下。道:“既然价钱好,我们挑着粮去卖就好了,何必去看?”
  父亲道:“不看怎么能行?跟官府做生意,许多门道。说了这样价钱,但给不给钱?给钱会不会折成其他货物?他们收粮的斗,是大是小?孩子,不能只听价钱的。”
  张驰点了点头。看来自己还是年轻,这世间的险恶许多都没有意识到。
  跟母亲说一声,父子二人出了家门,向大柳树村走去。一路上都是小路,前几日又下了雨,有些泥泞。好在父子二人穿的是草鞋,不然一路上费鞋子,就惹人心疼了。
  正是中午时分,父子两人走得又累又渴。到了半路,父亲道:“早知道带些水出来,这一路上可是渴死个人!我们走得快一些,到了大柳树村讨口水喝。”
  张驰道:“十里铺村有个与我一起当兵的,到了那里,去他家喝就好。”
  父亲点了点头,看看前面。路上连个树阴都没有,只能叹气。走到路边扶着树,把脚上的草鞋脱下来,拿根树枝清理了泥,穿上继续赶路。
  到了大柳树村,正是一天中最热的时候。河边的大树下,三三两两都是乡民,或站或蹲。码头上有两艘船,在岸上搭了个大棚子。
  张驰道:“阿爹,这一路上走得辛苦,我们去讨口水喝。”
  父亲道:“已经到了地方,先过去看一看。如果真是一斗三十文,可是咱们百姓的服气。虽然我们这里种麦不如北边的邓州多,今年家里还是收了十石有余,卖了有几贯钱呢!”
  张驰没有办法,只好随着父亲,到了码头。
  棚子下面只有三五户在那里卖粮,倒是周围围满了人。显然是看得多,卖的少。
  走上前,父亲看了一会。问身边一个汉子:“哥哥,怎么大家都在这里看?每斗三十文足钱,今年不错的价钱。不卖给他们,麦子留在自己家里有什么用?”
  那汉子道:“一斗三十文,价钱确实不错。只是一点,他们不给现钱,乡亲难免担心。”
  “不给现钱?”父亲吃了一惊。“那他们给什么?我们乡下人家,要那些折支的货物也没有用。”
  汉子道:“不是折支,只是不给现钱。这个什么供销社只是给你记着账,说是一个月后给钱。这是新开的社,哪个就敢信了他们?一个月后,不见人了怎么办?”
  父亲点了点头,终于明白是怎么回事。记账?有几家百姓敢信他们?
  张驰站在那里看了一会,见父亲站着不动。道:“阿爹,我们上去问一下。”
  父亲道:“有什么好问的?你没有看见乡亲们都在这里看吗?他们收了麦子去,不给现钱,只是记着账。说是一个月后给钱。一个月后,到哪里找他们?”
  张驰道:“还是要问清楚。这供销社,不是听说是官府办的?”说完,走上前去。
  正有一个农在那里卖自家麦子。张驰看用的斗,是最近由官府颁下,不是以前的大小斗。量的时候斗面正好平齐,没有了以前的许多花样。
  见旁一个吏人。张驰上前,叉手道:“这位哥哥,在下张驰,是附近村里人家。现在新野当兵,此次放假回家省亲。想请问一下,现在麦子怎么收?你看那边乡亲,只是看着,并不过来卖麦子。”
  吏人上下打量一番张驰。道:“原来你是军人,怪不得有些见识。供销社是最近官府开的,初开没有本钱,所以只能欠账。我们欠账由官府做保,一个月后必定还钱。只是乡下百姓缺少见识,官府的榜文就在这里,却没有能够看懂。”
  说完,指了指自己身后的墙壁。
  张驰看墙壁上果然贴了榜文。走上前仔细看,原来是由制置司和襄阳府一起发出来,说是供销社成立的事情。而且说,供销社新立,缺少本钱,要百姓不必担心他们的欠账。只要有账,哪怕以后供销社还不出来,也会由襄阳府还账。
  把榜文看完,张驰奇怪地道:“既然说了官府做保,百姓为何还是不信?供销社倒了,襄阳官府可不会倒。你们三十文一斗麦子,比粮商价钱高多了。”
  吏人道:“百姓们的心思,你猜是猜不透的。一有人起了头,任你说破嘴,别人也是不信。在有的地方,只要带头有人信了,其余的人就争先抢后地跟着卖。这个地方不行。”
  张驰看着几个卖粮的人道:“这不是有人带头?”
  吏人笑道:“他们大多是里正、耆长之类,百姓们才不信呢。”
  里正、耆长本是差役,欠了他们的账,他们总是会有办法把钱要回来,普通百姓怎么能行?所以其他人都是看着。乡亲们既眼馋这样的价格,又不担心拿不到钱,站在那里非常矛盾。
  襄阳码头,王宵猎看着搬运工人上上下下,把运来的麦子装到船上。为了运输,王宵猎特别让人制了一批麻袋,麦子装在麻袋里。每麻袋两石,既好运输,又好计数。
  看着工人忙碌的背影,王宵猎慢慢想明白了一件事情。为什么这个年代粮食用斗、石计量,而后世用重量呢?零售的时候,用斗石并不麻烦,称少的时候还非常方便。但在这种大笔交易的时候,就非常不方便了。麦子装进了麻袋里,重量称起来非常方便,容量岂不是倒出来才能算清楚?
  陈与义过来,小声对王宵猎道:“观察,七八天时间,才收了十五万石。几个粮商在那边小声地议论,说是不是我们没有那么多粮食。”
  王宵猎道:“第一次做生意,有各种想法都是正常的。不管他们怎么想,生意还是要做下去。等到下次来,应该就会多了。”
  “为什么?”
  王宵猎道:“此次收粮是先欠着账,供销社并没有给现钱。不见现钱,百姓如何肯信?说到底,我们在襄阳只有不足一年的时间,信用本就不怎么样。等到粮商把粮运回去,给了我们钱,那个时候就不一样了。供销社还账,见到了现钱,百姓的想法才会改变。”
  陈与义点了点头,明白了王宵猎的意思。
  这兵荒马乱的年月,官府的信用也实不怎么样。收了粮食不给钱,百姓凭什么信你?所以现在是观望的人多,真正卖粮的人少。等到供销社还了钱,才能增强百姓信心。
  汉江上没有那么大的船队,一次就可以运一两百万石粮,更何况是粮商。从襄阳买粮,粮商只能是分次运输。每来一次,百姓的信心就会增强一些。所以王宵猎并不着急。


第177章 告状
  邓州,葛庆进了城门,不由出了口气。见街道上行人来来往往,路边商摊林立,显得格外繁华。
  见旁边有卖烧饼的铺子,葛庆过去买了个烧饼,又向店家要了一碗水,蹲在路边吃了。
  填饱了肚子,葛庆站起身伸了伸胳膊,看着天上明晃晃的太阳,咬了咬牙。寻一个路人。问:“敢问哥哥,京西南路提刑司不知怎么走?”
  路人看了看葛庆,面带好奇。指着前方大街道:“你一直向前走,到了衙门,转向东走。约莫有一里路,就是提刑司。”
  葛庆谢过,拽开大步,直向前走去。到了提刑司,看门前冷落,只有一个士卒在那里打瞌睡。
  左右看了看,又看了门上的字,葛庆确认自己没有走错地方。走上前,向士卒拱手:“敢问这里可是提刑司?小民葛雄,信阳军罗山县人,有官司要告。”
  那士卒睁开眼睛,上下打量了一番葛雄。又左右看看,笑道:“到这里告官司,到这里许久还是第一次见到。不瞒你说,里面只有一位提刑,还兼着知州,哪里审得过来案子。”
  葛雄道:“我听人说,提刑司里还有检法官,还有干办,提刑忙不过来,总有管事的人。”
  士卒连连摇头:“告诉你了,只有一位提刑在里面。什么检法官、干办,一个也无。”
  葛雄不死心,又道:“有提刑在就好。小的这里一个状子,还凡请递进去。”
  那士卒懒洋洋地站起来,拿过状子看了一眼。道:“我实话说,这位提刑是朝廷派来的。只有他一个人来,没有属官,也没有随从。我们这几州是王观察在管,朝廷的官员有什么用?提刑兼着知州,州里的事却有别人管。偌大提刑司,你是第一个案子。依我说,你真要告状,还是到本州衙门。不然就到襄阳府去,那里有王观察。到提刑司来,哪个审你的案子?”
  葛雄道:“小的告的正是本军的知军。这个知军年纪幼小,是王观察亲信,有谁会管?若不是有个提刑在这里,我也只能忍气吞声。”
  见葛雄坚持,那士卒也不多话,拿着状子进了大门。
  汪若海正在书房闲坐。到了邓州也有些日子,事情也没有一桩。来的时候王宵猎说的清楚,邓州的政事必须按严来的规矩,不许改。州衙里的那些官吏,大事小事都不问自己,自己处理了。有报上去的事情,他们自己就用了知州印。上面王宵猎认,别人也没有办法。一个提刑司,只有派来的几士卒在这里陪着自己,没有属官,也没有吏人。来了这许多日子,一件官司没有。
  士卒到了书房,叉手道:“官人,外面来了个百姓,说是叫葛雄,有状子递进来。”
  “状子?”汪若海站起身,皱了皱眉头。“拿来我看!”
  士卒递上状子,好奇地站在一边。
  汪若海看状子上的内容,眉头皱得更紧了。
  告的是信阳军知军张均,擅置强缫,以威力取乞钱物。葛雄是罗山县大户,县城里有质库,城外还有数百亩良田,一家日子过得和和美美。张均到了信阳军,突然之间不知发了什么疯,凡是信阳军的殷实人家,全被安上各种罪名,压榨钱物。一两个月间,没有几家幸免。
  葛雄家也是如此。先是质库被收了去,被压榨几百贯钱。这还没有什么,靠着乡下田地,葛家依然是富裕人家。就在一个月前,突然张均又派人找上葛家,要他们家把多余的地献出来,只给他留下二百亩地。若是不献地,就要按市价出钱,相当于买地回去。父亲忍受不住,与张均大闹了一场。竟被张均抓进了衙门,严刑拷打。回到家之后不久,挨不过去,一命归西。
  看了状纸,汪若海不由睁大了眼睛,无论如何也不相信张均会干出这种事。这几个月与王宵猎接触下来,汪若海感觉得出来,虽然很多施政自己不理解,但王宵猎是个爱护百姓的官员。在他治下,怎么会发生这种事情?公然夺取百姓财物,这可不是王宵猎做的事情。
  把状子放在桌子上,汪若海在书房里踱来踱去,百思不得其解。想了许久,把葛雄叫进来,仔细问过了,他所说的还是跟状子上一样。
  此时的提刑司牢狱等等设施都已经废弃,汪若海只能让葛雄去外面客栈里住着,随唤随到。
  送走了葛雄,汪若海坐在桌旁,紧皱着眉头。
  对于汪若海来说,这件案子或许不复杂,但非常难办。自己就是查清楚了事实,又怎么办呢?去抓张均?别开玩笑了,没有王宵猎的同意,汪若海一个兵也带不出邓州城。
  怎么办?汪若海手指轻轻敲着桌上的状纸,一时拿不定主意。自己可以当没看见这案子,反正自己只是个挂名的官员,没有实权。但听葛雄讲述的时候,他撕心裂肺的样子,自己作为提刑,怎么能够置之不理?要管,没有职权。不管,自己放不过自己。
  思索良久,汪若海叫过士卒。道:“准备马匹,今天下午去新野!”
  士卒愣了一下,道:“官人,新野现在并不归邓州管辖。我们去哪里做什么?”
  汪若海怒道:“制置正在新野练兵,我与他有事相商。我吩咐你做什么,就只管去做!”
  士卒道:“衙门派小的来,不只是伺候官人,还要照顾官人安危。你不说清楚,许多事情当然是没办法做的。提刑出城,不是小事,自该行文地方准备才是。”
  汪若海道:“我知道你在这里看着我,又如何?是不是我做什么事,你都要去报制置?”
  士卒摇头:“提刑说到哪里去?我到这里来,上司只是吩咐我照顾官人安危,其余的事情都依着提刑司惯例。提刑司惯例,出巡必知会地方。”
  汪若海不耐烦地摆手:“去吧,速速准备马匹!”
  不多时,马匹过来,汪若海带了自己属下的五个士卒。到客栈知会葛雄一声,直奔新野。
  王宵猎正与邵凌商议事情,听报汪若海到来,对邵凌道:“汪提刑到了邓州后,天天坐在提刑司里看书,从来没有事情,与我相安无事。今天,必有大事!”
  邵凌道:“汪提刑是个读书的人,不喜生事。偶尔来看看观察,也没有什么。”
  王宵猎笑了笑,让邵凌出去,命人带汪若海进来。
  汪若海是个什么人,王宵猎大致有数。他突然来新野,当然不是与自己叙旧的。不过邓州的政事有人管,汪若海并不过问,来找自己又有会有什么事呢?


第178章 有人告我?
  请汪若海落座,王宵猎道:“提刑去了邓州,一直平安无事。今天来新野,不知何事?”
  汪若海不说话,把手中的状纸递过去。
  王宵猎看罢了状纸,拿在手中,紧皱着眉头。过了好久,才道:“提刑欲如何?”
  汪若海道:“张均是你爱将,人人皆知。我欲要办他,可惜手中无兵,也没有可用的人。可是似此等残害良民的事情,官府不管,又该如何面对百姓!”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461页  当前第78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78/461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天汉之国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