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天汉之国_分节阅读_第146节
小说作者:安化军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21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27:43
  王宵猎转头看着解立农,道:“如何?郾城的兵马在你管下,你妥善安排吧。”
  解立农叉手称是。
  王宵猎道:“刘豫称帝,必然要来争中原。金军已经占了开封府城,刘豫不会放过陈州、颍昌、郑州、颍州等地。牢牢占住蔡州的同时,还要控制住汝河对岸几十里,此事并不容易。”
  解立农道:“张均手下只有一千余人,还是太少了些。任务重了,应该给他增加些兵马。”
  王宵猎道:“建游击区,原则上来说张均的兵马应该成两部分。一部分各地游击,同时招收本地的力量。还有一部分集合在可靠的驻地,作为机动力量,随时处置意外的事情。你觉得,张均需要多少人作为机动力量?多少人分散各地?”
  解立农道:“我尚未到蔡州,一时有些拿不准。不过,从汪参议那里了解的情况看,机动力量最好不要少于五百人。各地要多少人,要到蔡州再看。”
  王宵猎笑道:“五百人,不少了。现在陈州周围,除了我们,数百里也没有五百人的军队。西华的彭晋原号称有一千五百人,实际真拉到战场上,绝没有五百!好,你开了口,我便给你五百人。这些在敌区游击的军队,与正规军不同,需要从军中选出来。”
  在敌区游击,不但是军事能力要过硬,更重要的是政治思想也要过硬。不能因为在敌区,便就纪律涣散,做事无法无天。对于后方的命令,要绝对执行,不要打折扣。
  汪若海道:“张均做战勇猛,做事雷厉风行。不过,其性子一向张扬,不喜人劝。不是极为严格自律的人,不好派到他的手下。”
  听了这话,解立农眼睛微眯,没有说什么。自己跟张均结识几年了,他什么性子当然知道。不过解立农自信,张均没有那个胆子,敢在自己面前耍这些手段。
  王宵猎看了看解立农,道:“如何做,是解知州到蔡州之后的事情。这样吧,不要太急,我给你两个月的时间,彻底把汝河对岸二十里内的势力清除。除此之后,如果彭晋原不投刘豫,不做恶事,就还让他在西华,继续做自己的走私生意。”
  解立农一愣:“解决了冯晖,不如一起把彭晋原解决掉!”
  王宵猎摇了摇头:“暂时我们不方便与刘豫搞得太僵,中间隔着个彭晋原对双方都好。如果刘豫强攻过来,那就是另一回事情了。”
  汪若海道:“刘豫称帝之后,必然要来夺中原,此事只怕躲不掉。”
  王宵猎点了点头:“当然躲不掉。现在是九月,我估计今年刘豫初登基,应该没有发动大规模战争的能力。到了下年,面对我们的数万大军,敢不敢动就是两说。这两年时间,我们不能虚废了。”
  汪若海没有说话。虽然这几年见过了王宵猎军队扩张的速度,他心里一直认为,地盘一定,扩充军队十分艰难。应该趁着现在中原力量真空,尽力扩充才是。等到刘豫压过来,再去反击,就会凭添许多困难。王宵猎注重巩固后方,汪若海则主张进攻。


第341章 改变军制
  蔡口镇阮家庄,张均看着众人,道:“我刚刚从蔡州回来,见了新接任的解知州。解知州说,观察钧旨,命我们两个月内灭了现在占据北舞镇的冯晖等人。解知州认为,不必用两个月那么久,只要一个半月,就可以做成此事。一个半月,我们时间不多了。”
  刘京道:“解知州如此不解人意!我们这里近陈州,到北舞镇要穿州过县,许多麻烦!一个半月内办成,岂不是故意为难我们?”
  张均斜眼看了一眼刘京,道:“我劝你,以后不要在解知州背后说他的怪话。这个解知州,可不如汪知州那么好说话。而且心眼特别小,特别喜欢记仇。得罪了他,你自己忘了,他那里还记着小账呢!以前哪,我初入军中的时候,不知道解知州的性子,观察面前一句话得罪了他。这种小事,我转头就不记得了。哪里知道,嘿嘿,过了快一年,剿灭杨进的时候,他就命我带几个人侦察敌情,有意害我。还好爷爷我福大命大,毫发无伤,还立了功劳回来。那次我就记住了,宁可得罪观察,不可以得罪他!”
  几个人听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又一起看着张均。问道:“若是如此,我们应该怎么做?”
  张均道:“能怎么做?但凡解知州有令,就老老实实完成。在外面,小心行事,不能再似从前那样张扬。我估摸着,观察也是因为我怕解知州,才会特意把他派来蔡州。诸位,但凡能传回去的事情,一切都小心点吧!我身份不同,观察面前是有名字的,并不比解知州差了多少。真犯了事,解知州未必奈何得了我。至于你们,被解知州结果了性命,也只能自叹倒霉!”
  王宵猎最初的手下几员大将,军事素养最高的是邵凌和解立农,其次曹智严,再次是余欢。因为解立农心眼小,而且为人阴狠,王宵猎不敢把他放到特别重要的位置上。曹智严军事上稍差一筹,但为人忠厚,老实谨慎,其实地位还更重要些。
  不过只要不犯大错,王宵猎还是会用他们。像张均这种性子,也只有解立农能收拾得了他。
  众人议论一会,一起问张均:“我们该怎么办?”
  张均道:“用三天时间,安排后方事宜。三天之后,出发去郾城,准备到北舞镇做事。十天之后解知州会到郾城去,亲自指挥此事。所以我劝你们,此次一定要小心,不要惹了解知州!这一年,邵统制与牛统制都成为大将,威权日益加重。解知州看在眼里,难免有些不服气。此次是要立些功劳,让观察看一看,他其实不差。你们立了功,那自然是好。一旦出了差子,解知州可不会饶了你们!”
  众人一起点头。张均是无法无天的性子,他都如此谨慎,可见这位解知州是真不能得罪。
  襄阳王宵猎的镇抚使司衙门,西边的参谋厅,一众高官云集。
  王宵猎对汪若海道:“镇抚司现在军政分开。东边管民政,西边管军政。以后,西边的衙门就归参议管了。东边归陈求道所管,陈与义所管的还要别设一厅。”
  汪若海奇道:“除了军政民政,还有什么?还要单设一厅。”
  王宵猎道:“监察。不管是军是民,既然有官,就必须要有监察。以前是转运使管,现在镇抚使下不设监司,就只好另设官员了。”
  陈与义道:“我管了西边许多日子,镇抚一直不满意,不得不请汪参议回来。说来惭愧!”
  王宵猎笑着摇了摇头:“不能够这样想。我们每一个人,都有适合自己做的事情,不是放到任何职位是都胜任的。让你管了几个月西边官厅,是我的错,没有详查你适合做什么。对于官府来说,监察极端重要,怎么强调都不为过。过几天为你建座官厅,把此事好好管起来。”
  说到这里,王宵猎又道:“其实我还想建座官厅,只是一时没有想好,过些日子再说。”
  陈求道问道:“还要什么官厅?现在镇抚使司类比藩镇,主管一方。比照朝廷的样子设军政、民政和监官三个官厅是对的,如同朝中政事堂、枢密院和御史台。再设一厅,又管什么?”
  王宵猎道:“当然是管我们所有的人。朝中不但有政事堂、枢密院和御史台,还有明堂,还有天地祭坛呢。我们听命于朝廷,不必设这些,但类似的机构还是应该有的。”
  陈求道连连摆手:“这是僭越的事,万万不可!”
  王宵猎道:“所以我暂时没有想好怎么设,等一等再说。镇守一方,我不会做僭越的事。”
  陈求道想了想,还是摇了摇头。显然不赞同王宵猎所说的。
  王宵猎笑笑,没有再说此事。
  牛皋问道:“不知观察今日召我们来,是为了什么事?本来以为有什么大事,进来这么讲,又没有发现什么。着实让人纳闷。”
  王宵猎道:“一者是汪参议回襄阳,我们来不他接风。再一个,刘豫在大名府称帝,接下来许多事情不同了,需要大家商量一番。”
  陈求道一拍手:“刘豫这无耻奸贼,真是疯了!听命于金人,他忘了张邦昌吗!”
  王宵猎道:“金人一走,张邦昌立即还政于孟太后,官家可以赐死,对刘豫可做不到了。有了张邦昌的教训,金人必然不会跟以前一样。所以我说,要大家商量。”
  几个人坐在参谋厅外,后边的士卒紧张忙碌地收拾。
  看着汪若海,王宵猎道:“参议回来,主要是主管我身后的参谋厅。西边其余的衙门,大多都是隶于参谋厅之下。相比以前,这里的衙门我又改了一下。机宜厅,直接隶于参谋厅之下,书写机宜文字为参议属官,不再另设衙门。军械厅不变,主管军中兵杖事宜。保甲厅改为动员厅,与东边的动员厅一起,主管治下动员事宜。此外还要加设后勤厅,主管粮草、道路诸般事宜。除此之外还有作战厅,与机宜厅一起直属于参谋厅之下,不另设衙门。还要设一个训练部,主管军队的日常训练、军务制定和检查等。机宜和作战厅,加上参谋厅的其他各机构人员,就组成了参谋厅。再加上军械、后勤、动员、训练等衙门一起就是镇抚使司的司令部。除此之外,这里还要设吏事、警卫和医局,由我直管。”
  汪若海听了,一下不由怔住。自己回到襄阳任职,万没想到下面竟然会这么复杂。想了一会,才问道:“镇抚,这么多衙门,可与以前不同。”
  王宵猎道:“当然不同。我们要建设一支新军队,一支能够打仗的军队,一支与人民血肉相连的军队。这支军队不但与以前的禁军不同,与其他地方的军队也都不同。”
  “为什么?”汪若海问道。
  王宵猎道:“因为自道君皇帝起,除了在西方有战功,面对契丹,面对女真,禁军连连败北,甚至不能一战!不做大的改变,怎么能够驱除金虏!”
  陈求道道:“镇抚如此安排,我本不该说什么。只是改变太大,只怕一时运转不顺。而且这样军官增加太多,增加的军饷,不如多招兵员。”
  王宵猎道:“军官多不多,是看这些军官有没有用处,而不是看有多少人,花了多少钱。此事就先这么定下来,一年之后,看看这些人有没有用吧。”
  此次回汝州,王宵猎终于想通了,从自己的思想困境中走出来。许多事情,以前小心翼翼,现在则大刀阔斧。不只是军制要改,这次回来政治制度同样要改。不是因为胆子大了,而是自己终于明白了自己要做什么事情,要怎么做事情。


第342章 融合古今
  我们从小到大,学了许多知识,但也被这些知识束缚住。学得进,走出来,指的就是从学习的知识中走出来,不再受这些约束。
  走出来,不是把原来学习的体系打破。体系还是那个体系,知识还是那些知识,只是你从里面出来之外是站在外面看。有哪些长处,有哪些缺点,历历在目。走出来,改变的是学习的人看待这个世界的不同,而不是改变知识和体系。
  不能走出来,总是有许多束缚。拿大事来讲,改革开放的时候,有姓社姓资的争论,从理论到实践发生了不计其数的争吵。这就是没有走出来。走出来了,也就没有了这些争论,什么制度和方式对国家和人民有利,那就学习什么。
  对于现在的王宵猎来说,前世知识的枷锁已经打破了,不再束缚自己。不管做什么,不再去考虑这样做符合不符合前世学的人类发展规律,不再去考虑是这个主义,还是那个主义,是什么方向。真正指导王宵猎的,是前世的中国,第一次提出了人民当家做主,提出了政府是为人民服务。几乎所有党政机关的墙上,都挂了这五个字的题词。
  如果说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历史的伟大革命,这个革命,应该是以前旧社会虚无缥缈的天命,革命成了以人民为国家的主人。在这个前提下,所有的人类文明成果都可以用,都可以学。不必去考虑我信仰什么,我坚持什么。不必去考虑,人类以前是什么样子的,人类的未会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也不必去考虑人民当家做主,在前世有哪些经验,又有哪些教训。不必考虑有哪些做得好,有哪些做得不好。
  以这个为基础,就可以与《尚书·泰誓》中的“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联结起来,与孟子的思想联结起来。宋朝儒家的一个重要思潮就是孟子升格,在儒家中的地位上升,恰好相符。
  前世学到的知识和思想,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的特点。不是说意识形态不该坚持,在前世存在自有其存在的理由。而是穿越千年,没有必要在这个世界坚持。前世文明的特点,是从西欧发源,带有强烈的西欧文明的印记。没有这个前提,许多知识也就没有了用处。
  西欧的资产阶级革命,伴随着王权的衰落,更重要的是伴随着分封贵族的衰落,资本主义社会与封建社会迥然不同。并不是世界所有地方,都是西欧的制度,发生同样的变化。中国的革命,与其说是皇权落地,不如说是天命的改变。从这个角度上,就挣脱了由欧洲生源的各种思潮和主义。
  人类社会是客观的,但人对人类社会的总结是主观的。由这些总结而产生的各种思想、主义,同样是在客观基础上产生的主观。不能够用这些主观思想,来要求客观存在的人类社会。前世学到的对人类社会的分析,在这个时代其实大多没有用处。因为产生这些知识、思想的客观现实还没有出现。
  当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时刻,许多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想尽各种办法拯救。如果从那个时间跳出来看,与其说是西方的主义传入中国救了中国,不如说是那些仁人志士选择了这个主义而救了中国。最重要的不是什么主义,而是那些仁人志士。不是说主义不重要,没有主义,这些仁人志士很可能完不成那样的伟业。而是说,人比思想重要。
  人类文明发展几千年,很多时候其实像个孩子。我们知道要实事求是,知道要从实际出发,但当学习研究知识的时候,往往做不到。
  在中国最困难的时刻,有人选择学习洋人的知识,有人选择批判中国的缺点,当然也有人选择抱残守缺。不管是学习洋人的知识,还是批判中国文化,还是抱残守缺,都是特殊时代的做法。
  我们总是要批判不好的,学习好的,这是正常的。但特殊时代的特殊做法,与这种正常的批判和学习不同,不能混为一谈。但总是有人分不清楚,从里面走不出来。
  最简单的例子,为什么中国在近代落后了?为什么工业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为什么中国在近代被发达国家侵略?为什么中国比发达国家穷?
  晚清民国的批判,是方方面面的,是毫不留情的。这些批判,最重要的作用是打击那些抱残守缺的人,是唤醒国人抛弃旧的,学习新的热情。很多时候,那个时候的批判并不正确。但百年之后,有人就是在里面走不出来,接着批判。
  为什么中国落后了?有的人就回答,是因为儒家。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有的说从明朝开始的,有的说不对,是从唐宋开始的。又有人说,是从汉朝开始的。更多人说,是从汉武帝独尊儒术开始的。甚至有人说,是从中国有了孔子开始的。热闹非凡,争论异常激烈。
  王宵猎真想对这些人说一句,你们好聪明哦。中国被欧洲超越的时间并不难找,明朝晚期。即使要找原因,上溯百年,到元朝就了不起了。一直追到汉武帝,追到孔子,你们是在搞笑吗?想不明白就老实回答不明白,会少了块肉啊。
  在思想上,人类经常表现的像孩童。两个孩子吵架,一个打不过另一个,说:“你在这里等着,我家里有棍子。我拿了棍子,一下打死你!”另一个说:“我们家里有刀,你拿了棍子也没有用。”先前一个就说:“我家里有枪!”另一个说:“我家里有炮!”先前的说:“我家里有坦克!”另一个说:“我家里有飞机!”先前的说:“我家里有原子弹!”另一个说:“我家里有氢弹,有中子弹!”被打的想不出来了,只好灰溜溜地回到家里去。别人问他为什么被打,他说:“因为那家伙家里有氢弹啊!”
  中国落后,肯定不是一个原因。诸多原因里有主要原因,有次要原因,交织在一起,形成了那样的结果。但如果一定要不管其他,找一个原因,很可能就找不到了。因为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这些原因形成的交互作用。科学研究者知道,要学会试验设计,要知道条件的交互作用。社会科学工作者,怎么就不知道了。出来的理论,有时候让人一头雾水。
  在这些人类从客观现实中总结出来的主观知识里,我们总是有太多限制,很容易被引错了路。只有真正跳出来,才能看清这些知识的真正面目。
  从汝州回来,王宵猎才算是从前世的知识和记忆中走出来,不再受其束缚。事情该这么做,那就这么做。没有人员怎么办?培养和教育。别人想不通怎么办?慢慢教育和疏导。难吗?不难。难在自己想不通,不敢做。只要自己想通了,又有什么难的?
  这个世界上的绝多数人,学知识都学不进去。这是事实,没有什么,没有人规定一个人活在世上必须什么都学会。学得进去的人,往往走不出来。陷在知识的海洋里,思想上不得解脱。这也是事实,没有什么奇怪。只是对王宵猎的地位来说,他必须要走出来而已。


第343章 要会读书
  后边士卒忙忙碌碌,官衙很快焕然一新。此次回来,王宵猎下定决心,要设自己的司令部,不再是搭个架子了。不但是部门增多了,人员也会补充。王宵猎的军队,以后会慢慢结合后世的经验,进行大规模的调整。有参谋部,有各种职能部门。
  汪若海是现在定的参谋长,大部分衙门都归他管。当然,参谋长不是决策者,做决策的是镇抚使王宵猎。王宵猎想着,这里还应该有个做政委工作的,只是一时间没有人选,只能自己兼任。
  新的司令部增设了许多人员,很大一部分是从军校选择学习优秀的人员前来。这些人将在实践中学习参谋的知识,让司令部能够正常运转。
  看着新来的年轻军官忙碌,王宵猎觉得心情轻松。没有人怎么办?培养啊。在实践中培养,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锤炼他们的能力。
  突然看见一个熟悉的身影。王宵猎奇道:“那不是姜敏?我记得入军校不久,怎么也到这里来?”
  一个军官道:“回观察,几个月前姜敏进军校的时候,因为年龄小,还不是正式学员呢。哪里想到几个月的时间,军校里的教材背得滚瓜烂熟,教头也教不了他了。既然观察要人,便就让他到这里来。”
  旁边有人叫住姜敏,告诉他王宵猎正说他的事。
  姜敏急忙过来,向王宵猎行礼。
  上下打量了姜敏一番,王宵猎道:“说一个人聪明,经常说能够过目不忘。你进军校几个月,便就能把教材背熟,莫不是有过目不忘的本事?”
  姜敏道:“回观察,末将只是偶尔能够过目不忘。大多时候,还是要多看两遍的。”
  王宵猎不由点头道:“我活了许多年,还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的人才。好,好,你便留在这里。你的年纪还轻,用心学习,前途无量。”
  其他几个官员问了姜敏的来历,都觉得惊奇,一起凑了过来。
  牛皋道:“我自小家贫,认不得几个字。进了军中,观察要求军官必须识字,不许用吏人代读代写公文。学那一两千字,几乎愁白了头发。却想不到世间竟然有这样的人?字看过几眼就认识,书读一两遍就会背!你这脑子是怎么长的?”
  陈求道道:“世上的人各自不同。有人学起来难,就有人学起来容易。”
  王宵猎道:“王荆公有一篇文叫作《伤仲永》,说方仲永幼时聪颖异常,看书就会,指诗立就。可惜其父不送其进学堂,稍大就泯于众人。其实不只是其父不送其入学的原因,若是方仲永真的是天纵奇才的话,长大后自己入学堂,必能成其一番事业。这篇文,姜敏回去抄了时常看看,警惕自己。”
  姜敏拱手称是。
  王宵猎道:“孔子门生三千,讲究有教无类。时至今日,学生如中国这么多,这么广泛的,可以说世间仅有。但还有些人,或者因为家贫,或者其他原因,没有机会进学堂。纵然天生聪慧,到死却没有人知道。姜敏也是机缘巧合,恰巧我在他的村子旁,才送入军校。当然,更重要的原因,是这两年我们在乡下广建学堂。虽然教的内容简单,总能发现些人才。”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461页  当前第146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46/461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天汉之国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