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0章 各有所需
第二天考试,并没有什么话说。由于军中缺少军官,考题并不难。只要能识一两千字,读懂一篇不太难的文章,再自己写一篇五百字以上,类似后世作文的东西。武主要考弓马。上马骑五百步,顺利通过即可。步弓一石,马弓七斗,弩开二石七斗即为中试。
对于王中孚来说,这些考题就如儿同戏一般,没有一点难度。一起来的其余几人,只有崔亮识字不多,自己觉得作文中许多别字,心中忐忑。
太阳西垂,所有人考试完毕。大多数考生都信心十足,新野城里一下热闹起来。
几人刚刚回到客栈,舒继明便就找过来,无论如何要请几位饮酒。
到了清风楼前,许世杰一把拉住要进去的舒继明。道:“兄弟,我们不是富贵人家,饮两杯酒,不分好坏。不必进这种酒楼。若是钱财宽裕,多吃点肉就是。”
舒继明道:“这清风楼信阳军城里也有。听人说是极好所在,酒好,菜也好,还有诸般热闹。”
许世杰道:“不错,这酒楼里面什么都好。不过价钱也实在是高。到里面饮酒,一个人平均最少要两三贯钱。我们七个人,进去吃一顿,几十贯钱就没有了。”
舒继明吓了一跳:“这么贵吗?平常饮酒,就是酒再好,五百文钱足够了!”
许世杰道:“清风楼是镇抚使司属下的高档酒楼之一,岂是玩笑!新野是军城,商人少,就只有清风楼这一座高档酒楼。在繁华地方,比如襄阳,镇抚使司属下高档酒楼有七座,清风楼算花钱少的。”
王中孚听了好奇。问道:“吃一餐饭两三贯钱就吓人了。若是更贵,一个人要多少钱?”
许世杰道:“我是穷苦人家出身,这种地方从没有进去过。不过听人讲,贵的如桃花源等,只要进去,一个人最少要十贯钱。没有上万贯的身家,平常人门都不敢靠近!”
几人听了一起咋舌。一顿饭十贯钱,不知道那里的客人都是什么人。王中孚家中好大庄子,算是有钱人家。听了这价钱,也吓了一跳。
许世杰道:“若说便宜,最常见的就是人间烟火。听说是镇抚到襄阳后,亲自建起来的。那里的菜品丰富,价钱也不贵。我们这种人,最适合去。”
舒继明本想显一显自己的豪气,听了清风楼的价钱,就此没有念头。道:“既然如此,我们就到人间烟火去。这地方信阳军也有,只是没有去过。”
说话间,几个人走到白水岸边。已是阳春三月,风中洋溢着春天的气息。西天一轮红日西垂,洒下漫天霞光。波光粼粼的水面泛着金光。
许世杰深吸一口气:“好久没有闻到这里的烟火气了。许多想念!”
几人在河水边找了一张桌子坐下。小厮过来,给几人满了茶水。道:“几位晚上要吃些什么?”
舒继明道:“到了这里,诸位可以放宽心,想吃什么点什么!我们今夜不醉不归!”
人间烟火主要是做三种菜。一种就是烧烤,再是凉菜,还有爆炒。除了烧烤和凉菜,这里点的其他什么菜都是旺火爆炒,是一大特色。走到摊子附近,一眼看到的就是一排炒锅,后边一个汉子掂勺。大火弥漫在锅上,不断翻滚,变幻着各种形头,很是壮观。
烧烤不但包括烤羊肉串、烤腰子等菜色,还包括烤鸡、烤鸭、烤鹌鹑等等。总的来说,这里花色非常丰富,制作简单。要求食材新鲜,厨师掌握火候。
几人要了三十串烤羊肉,一盘酥炸泥鳅,一盘椒盐鹌鹑,一盘孜然羊肉,一盘葱拌豆腐。舒继明又要了一条烤大鲶鱼,便让小厮上酒来。
小厮道:“我们这里有上好的梅子酒、桂花酒,客人要哪一种?”
舒继明道:“前两日我喝了一种烧酒,淡青的颜色,极烈。不知什么酒?”
小厮道:“我们叫竹叶青。这酒喝着顺口,不过烈得很,许多人喝醉。客人若要,店里自然有,只是价钱略贵一些。一分价钱一分货,我们这里最实惠了。”
许世杰问道:“一般的烧酒多少钱?竹叶青又是多少钱?”
小厮道:“回客官,一般烧酒两升一瓶,一百一十文足。竹叶青也是一瓶两升,一百七十文足。”
舒继明高声道:“既如此,便拿四瓶来,我们两人饮一瓶!不醉不归!”
许世杰急忙摆手:“既是烈酒,一人如何喝得了一升?店家,拿一瓶来足矣!”
舒继明道:“都头,不必替我省钱!我的钱袋你看过了,几十贯钱有,请得起诸位!”
许世杰叹了口气道:“兄弟,你不常喝烈酒,不知道厉害。现在卖的烧酒,大多数人不要说一人喝一瓶,八人喝一瓶就不算少了。只管放心,若是喝得不尽兴,让店家再拿就是。”
宋朝的酒城里大多按瓶卖,一瓶两升。这样做一是保证不容易变质,便于运输,最重要的是方便官府收税。当然,这个时候的升比后世的升小一些,不足七百毫升。许世杰不是个嗜酒的人,认为一瓶酒就够在座的七个人喝了。
店里当然也有散酒卖。常说的一角酒是四升,白酒不能用这个单位,一般用合。只是小厮见几个人的样子,不是差钱的,当然要喝瓶里的。
争执一番,小厮离去。不多时,拿了一瓶酒过来。拍开泥封,没有给几人倒满,泥鳅、鹌鹑、豆腐等菜就上来了。七人刚刚举起酒碗来,羊肉串等其余菜也全部都上齐。
喝一口酒,舒继明擦了擦嘴道:“这里上菜好快!”
许世杰道:“他们这里不一样。因为人多,肉串都是一直不停烤,不用等客人点菜。其余的大多都有做好的,哪里会耽误时间。”
几个人一边喝酒,一边闲聊。太阳落下山去,月亮拿了上来,天地间多了丝矇眬。
王中孚对舒继明道:“今日考试,看哥哥弓马娴熟,箭不虚发,考场上再没有一个比上你。”
舒继明叹了口气:“我自小喜刀枪棍棒。家里略有些钱财,稍懂事便学骑马射箭。不是我自夸,这一身本事,附近州县没几个比得上我。只是自小不喜读书,只会写自己名字。前年就想考军校,奈何这里只要识字的。没有办法,请个先生,在家里苦学一年多,终于能读懂一篇文章了。”
许世杰道:“你自己觉得,今日考得如何?”
舒继明有些郁闷:“若说弓马武艺,诸位也都看到,自然没有半点问题。奈何要做文章,对我实在太难了。我自己大概知道的,一篇五百字文章,怕不有二三十个别字!更不要说,还有我不知道,其实错了的。你们说,这种文章如何得中?”
许世杰道:“不必担心。军校考文章,只是确认你会读写,不是考进士,不要求多么出色。纵然别字多一些,念你武艺十分精熟,应该也会录取的。”
崔亮道:“我识字也不多,自觉文章中错别字不少,也正心中忐忑。”
说起此事,舒继明便就哀声叹气。喝一口酒道:“今日考完了,弓马考试的官人特意问了我的名字去。看他的样子,像是赏识我。奈何我自己不争气!”
说完,轻击一下桌子,极是懊丧。
王中孚道:“既是问了你名字,就有意录你了。别字多一些也没什么,入了军校再学就是。其实其他军队当中,不识字有什么?许多官人就喜欢不识字的。”
宋朝建国不久,太祖曾经说过一句话,欲令天下武人尽读书。只是到了太宗,政策就有些变。到了真宗时候,就完全变了。真宗用武将,有意提拔不识字的人。
这种风气,影响非常深。宋朝还好一些,许多武将当到了高官,会有意读书识字。比如岳飞和韩世忠,做到高官之后还会写诗词。岳飞甚至留下几首名篇。到了明清时候,这种风气愈加兴盛,许多武将大字不识一个。对皇帝来说,不识字就没有许多心思,用起来可靠。但对军队来说,文盲做将领,会直接影响军队的战斗力,更加影响军队经验传承。
舒继明知道自己文试成绩不好。但武试太过顺利,考官专门来问自己名字,心中存了一线侥幸的心理。自己盘算,如果真地考中了,进了军校也要努力学认字。他看见王中孚文试极是轻松,所以有意接近。真考中了,有这么外熟悉的人在身边,可以教自己。
第421章 为什么建军校
昨夜酒喝得多了,日上三竿,王中孚还在熟睡。突然,门被猛地推开。崔青冲进来,手舞足蹈地高声道:“中了,我们都中了!真是好运气!我请你们饮酒!走,饮酒去!”
王中孚猛地坐起来,一脸茫然地看着崔青。
一边的许世杰道:“都中了,确实是好运气。只是这个时候,哪有饮酒的。”
崔青道:“如何没有?我看榜回来,见许多人结伴,都说要去饮酒!听人说,军校学出来,就可以做军官了。我是是光耀自家门楣?”
王中孚没好气地道:“要学出来才做军官,你急什么?大清早的,我还没睡醒呢!”
崔青道:“你是富贵人家出身,又文武双全,自然不觉得入军校怎么样。我不一样的。家里数代都是种田的,没一个读书人,更不要说做官了。若不是我运气好,小时候得村里的教书学究喜欢,跟着读了几年书,连这个机会都没有!”
“好,好,你厉害!”王中孚下床,伸了个懒腰。
就是在其他军队,以王中孚的身份和本事,最少也是个小军官。王宵猎的军队还要进军校,对王中孚来说,实在没有什么吸引力。他自小文武兼学,觉得军校也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地方。
到了中午,舒继明兴高采烈地过来,与六人一起出去饮酒祝贺。
许多考生是从其他地方来的,此次考试,要求五天之内出来结果并且入学。入学之后,学校会选时间放一次假探亲。再之后,就要一直到毕业都没有假期。许世杰陪着五人,没有急着回去。
正月的时候,赵构取“绍奕世之宏休,兴百年之丕绪”之绍祚中兴之意,改元绍兴。三月初十,丁未日,王宵猎治下的军校正式开学。
许世杰送王中孚等人到了学校门口,看着他们进去,一个人默默地看着天边的朝阳。
进了军校大门,过了警戒部队,过了许多衙门办公的地方,便到了校场。那里排开几张桌子,每张桌子旁边立一个大榜,上面写了各人名字。每人依据名字过去报名,自有人组织。
王中孚和舒继明恰恰巧分在一队,过去报了名,与其他人站在一起。
诸般手续办完,有人过来带着十人到一边,静静等待。直到日上三竿,带的人才道:“今日是开学的日子,镇抚使特来训话。你们小心谨慎。”
说完,带的人指挥着王中孚十人,到了校场上站定。
王中孚扭头一看,自己身边密密麻麻全是人,也不知道有多少。从进校门开始,一直到校场的两侧,都有兵士警戒。警戒的士卒一直延伸到看不见的地方,也不知道有多少人。
为多时,一个四十多岁的将领走到台前,高声道:“在下刘绍先,原为光州守将。建炎三年郦琼攻光州,被其所逼,逃入信阳军。镇抚使差遣,命我来提举军校。军校筹备已近两年,而今诸事粗备,今日算是正式开学。你们这些新入校的学员,算是第一批。”
说完,刘绍先侧侧身子,又道:“今日军校开学,兹事体大。镇抚使特与汪参议前来训话。”
刘绍先说完,便退到后面,汪若海上前。
看着众人,汪若海道:“在下汪若海,忝为镇抚使司参议。今日随镇抚来,是因为你们这些学生对于我军来说非常重要。依镇抚使令,今年全军整编,缺少非常多的军官。特别是中下层军官,对于军队非常重要,但又缺得厉害。说是缺军官,主要有两个意思。一个是依照编制,许多职位没有合适的人。再一个的意思,是现有的军官,在知识上有欠缺,需要进行培训。这种局面,需要你们尽快学成,到军队里面做事。我可以保证,接下来的日子,军校的钱不会缺,粮不会缺。其他的少什么,尽可以给我讲,我会想尽一切办法解决!总而言之,镇抚使司会不遗余力,保证军校钱粮富足!”
说到这里,下面的学生一起唱诺,声势极为浩大。
等声音静下来,汪若海道:“进了军校,到底要怎么学,学什么,对你们的要求是什么,请镇抚前来训话!军校是个新事务,以前没有用这种方式培养过军官,大家要慢慢适应。”
说完,走到后面请王宵猎上前。
王宵猎走上前,看了看众人。道:“今天我要讲的话不少,用时会比较长。若是官员讲话,就找个地方让大家坐下了。你们是军人,站上个把时辰,是应该能够做到的。不过,今天第一天入学,站在这里听我讲话终究不太好。每人发一把小交椅,大家坐下来。”
有兵士从场外进来,拿着小交椅在众人后边,一个人一个人向前传,每人一个。
这其实就是后世的马扎,携带方便,特别便于野外使用。现在的王宵猎并不十分困难,准备军中每人一把,做为行军携具的一部分。最早的一批,就是发到军校里来。
众人拿了马扎,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做。有人东张西望。
王宵猎道:“军人与百姓不一样,要坐有坐样,站有站样。就是坐下,也要有统一的军姿!你们是初入军校,今天不做要求。坐下吧。尽量坐得端正一些!”
众人称诺。放下马扎,坐了下来。
王宵猎道:“从追杨进到襄阳,我就想办一个军校,培养各级军官。只是以前军官不是这样培养出来的。一时之间没有教头,没有教材,也不知道应该怎么办。所以一直筹备。虽然不断有军官到这里来学习,但说实话,那不算真正军校。从你们开始,军校才算办起来。你们是第一批学生!”
“因为缺人才,这次录取比较宽松。录取宽松,学成结业就不能宽松了。初步打算是这样。你们所有的人学的教材是一样的,教法是一样的,但难免有人学得快,有人学得慢。一年之后,学得好的人可以主动要求考试,考过了就算学成。心里没有把握的,那就学得久一点。在军校里最长时间是五年,五年还是不能结业,那就算了。依据考试的成绩,你们出军校之后,基本在都以下军队任职。结业的,无非是都头、军使、左节级、右节级这四个职务。结不了业的,就只能做拥队、押队、旗头等职务,不算军官。”
说到这里,王宵猎看着下面的众人。道:“你们是按在军校里学的成绩分配职务。这样分配合适不合适?公平不公平?说实话,不能说这样就能人尽其用,就公平。总有特殊的人,虽然成绩不好,但实际上学得非常好。到了军队中,战阵表现出色。还有些人,成绩虽然好,但战阵上没有什么用。这样的事情总是难免的。所以在我们的军队中,对这种事情有补救措施。这里就不多讲了。总而言之,用考试成绩决定诸位前途的方法,对于镇抚使司是合适的。”
讲到这里,王宵猎停顿了一下。过了一会才道:“为什么要建军校?这个问题,许多人都曾经问过我。我的回答很简单,因为需要。”
“自武周长安二年,朝廷设武举,到现在四多年了。四百多年的时间,武举选了一些名将,如唐之郭子仪,本朝的徐徽言。但总的来说,武举并没有使军队脱胎换骨,有许多不足之处。本朝自仁宗皇帝庆历八年开武科,也有百年了,选出的人才实在不多。是以除了武举之外,本朝还设了武学。熙宁五年,神宗皇帝立武学,一般有二百人之众,学成要三年时间。只是后来的战事,特别是靖康金虏南犯,说明不管是武举还是武学,都不能真正让军队强大起来。”
说到这里,王宵猎苦笑道:“靖康年间河东战事,有十七金军破本朝两千大军。唉,想一想,两千人一人吐一口唾沫,也把这十七个人吐死了。可就是被十七个女真人追着跑!”
“有人说汉人怯懦。这是什么话?选人出来一对一单打,世间有比汉人更能打的?可为什么战争就是打不过人呢?打不过契丹人,现在又打不过女真人,道理在哪里?”
“要我说,首先是朝廷对军队的定位。军队是干什么的。再一个,军队的组织、制度、选人、装备和训练,诸般种种。是不是按照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来的。现在看,只怕不是的。不从每一个环节下手,怎么能让军队有战斗力呢?我们设军校,就是要从组织、制度、选人、训练来下手,培养人才。用你们这些人才做骨架,搭上服役的士卒,建立一支真正脱胎换骨的军队!”
前世最常见的说法,宋朝军事孱弱,最重要的原因是崇文抑武。这个名词换来换去,有说崇文抑武的,有说重文轻武的,总之都是差不多的意思。初听的时候,王宵猎也觉得对。后来知识多了,越想越觉得没有道理。一个国家军事孱弱,是因为军人地位不高?若军人地位高了,军事就强了?
宋朝之前的五代时期,武夫当国,军人的地位够高了吧?燕云十六州怎么丢的?后世晚清民国的军阀混战时期,军人地位够高了吧?当全世界的反西斯战争开始大反攻的时候,还有豫湘桂大败。从全世界来看,英国是世界霸主的时候,军队里充斥着小偷、流氓、醉鬼、罪犯和流浪汉,还不一样打遍天下无敌手?无论是从中国,还是从世界,什么因为重文轻武的说法都站不住脚。
军事不行,军队对外打不了胜仗,不从军队本身找原因,而是说什么重文轻武,说什么朝廷不让武将当宰相,这说法听着就让人觉得无比可笑。为什么宋朝的军队战斗力不行?当然要从朝廷对军队的定位,军队的组织、制度、钱粮、训练、装备这些方面找原因。说什么是因为朝廷重文轻武,这话听着就不像是一个正常的现代人能够得出来的结论。现在世界上哪个国家不是重文轻武?说的宋朝毛病,西方的漂亮国几乎一样不少,哪个敢说漂亮国的军队不行了?
研究了一千年宋史,研究出个这来?还有人喜欢说,历史惟一教给人们的,是人们从历史中学不到任何东西。历史教给人的东西多了,人们学到的也多了,什么学不到?
执行不严是一回事,宋朝的军法其实很严酷,动不动就要杀要斩。王宵猎感觉,得出宋朝军事不行是因为重文轻武的人,跟制定军法的那些宋朝文臣很像。文臣们是,看到、听到军纪涣散,战场上往往望风而逃,不是深究其原因解决,而是这也杀,那也杀,觉得刀举得高将士就怕了。说宋朝军事不行是因为重文轻武的人,是明明不懂,却偏偏要把自己打扮成个专家。
来到这个时代,要真信了什么重文轻武导致军队战斗力不行的鬼话,就掉坑里去了。
是谁最早提出宋朝重文轻武导致军事不行的,王宵猎不知道。说得如此明确,应该是建国之后很晚的事情了。但最早提出类似的观点的,应该是我大清。满洲马上得天下,对弓马特别重视,认为是自己一族在中原立身的根本。经常以宋朝和明朝作为反面教材,教育其子孙,不能忘根本。问题是大清面对八国联军、世界诸强时候的时候,丝毫看不出其军队能打的样子,丢尽了中央天朝上国的脸。
如果没记错,王宵猎记得历史书对清朝的定义,是中国封建专制的顶峰。到了一些专家嘴里,就摇身一变,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甚至搞出个康、雍、乾盛出来。恰在这个时候,中国开始全面落后于西方。落后于世界的盛世,真有人开这种玩笑。
军事不行,当然就要从军事上找原因,这才是科学的态度。顾左右而言他,不懂装懂,有什么用处呢?怎么改造军队,新中国给出了方法,视而不见是不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