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了当日情况,包括赵构在内,殿上群臣啧啧称奇。只是李彦仙口中的火炮什么样子,为什么就能够堵住陕州城门,谁也想象不出来。当听到张驰封死渡口,才能大致想象出来,一起赞叹。
问了当日情况,赵构道:“王宵猎靖康年间随其父勤王,其父殁后,带军队转战多处,实属不易。直至到了襄阳数郡,才算是安顿了下来。数年时间,编练出十万大军,北伐收复了西京。靖康以来,谁能够收复故土?惟有王宵猎一人而已。得到消息,朝廷格外担心王宵猎能不能守住西京。拔离速大军出陕西,众臣惶恐。哪里能够想到,王宵猎能够连战连胜!不但守住了西京,还斩了拔离速!此诚社稷之臣也!”
李彦仙恭声道:“节帅智慧天生,仁心本具,军民百姓皆受其恩惠!”
赵构点头。又问道:“前番招王宵猎赴阙,因战事繁忙,一时未得其便。此次大捷,为何是将军来,王宵猎为何没有来啊?此番大捷,是朝廷前所未有,少了他,实在是憾事!”
李彦仙道:“西京正处前线。西边陕西,东边伪齐,不知什么时候就有战事。行在处千里之外,一有急事,怕是来不及。节帅以国事为重,不敢擅离。”
赵构道:“难得,难得。王宵猎用心国事,朕心甚慰!”
聊过几句闲话,赵构道:“将军建炎年间守陕州,屡经大战,天下传颂。今日又指挥大军收复陕州,获得大捷,莫不是天意?今晚宫内设酒,为将军庆功。”
李彦仙道谢。
路上大雨,不但是李彦仙,群臣也都淋得湿漉漉的,实在难受。聊过几句,赵构便吩咐退殿。命宰相吕颐浩好好安排李彦仙一行人等,晚上设宴为他们庆贺。
退出大殿,李彦仙出了一口气。赵构态度谦和,说话合理,没有为难为自己的地方,让一切都很顺利。只要过了今天,以后的日子会轻松不少。
李彦仙出身底层,虽然后来身居高位,却没有跟朝廷的高官打过交道。后来加入王宵猎军中,虽然有陈求道、汪若海这些人,由于王宵猎的风格,一切还是过于简陋。今天见赵构,一切都不习惯,觉得处处束缚。早早结束,也让李彦仙摆脱了这种难受。
出了皇宫,吕颐浩亲自安排,让李彦仙等人住到驿馆中。饮食、用度,一切都要最好的。
到了驿馆里,换过了衣服,李彦仙叫过林卫和童元庆,说些闲话。
林卫道:“活这么多年,我第一次见到如此多的朝廷高官,还见到了皇帝!说实话,进临安城前,我这个心啊,七上八下!还有吕相公态度和蔼,官家格外礼遇,才不那么紧张了!”
童元庆笑道:“怎么能这么说?节帅难道不是朝廷高官?以前见得少了?”
林卫道:“那能一样?节帅天生没有架子,怎么跟这些大臣相比!”
李彦仙道:“是你看轻了自己!今天的朝廷官员里,官职比你的能有几个?节帅不喜欢这些虚架子,我们在军中待习惯了,不适应这种事情而已。若说高官,你们两个也是高官!”
林卫一愣,指着自己的鼻子道:“我也是高官?”
李彦仙摇摇头:“你是一军的虞候,以为这官小吗?若是在其他军中,封个遥郡刺史不为过。”
林卫笑道:“都统说笑!我能封遥郡刺史,天下该有多少刺史!”
李彦仙道:“你以为天下的刺史少吗?”
林卫听了这话愣住。仔细想想,王宵猎的一个师有两万多人,作为虞候,林卫真的是高官了。不过王宵猎一直不是朝廷的正规军,将领都是自己任命的,没有朝廷官衔。再加上王宵猎军中不实行阶级法,上下关系和睦,将领们感觉不出来而已。
童元庆道:“都统,此次献俘之后,朝廷必有封赏。似我们这些人,也会有朝廷官职。按道理来说,与其他军队比起来,我和林卫是一师虞候,官职不会低了。但我们到底不同,朝廷会封什么官职?”
李彦仙道:“哪个能说清楚?若只是论带的兵多少,论对敌战绩,你们的官职都不会低。但节帅襄阳建军,一切都是自己打理,朝廷到底会怎么想,可就说不清了。”
林卫道:“刚才听了都统的话,我还想着封个遥郡刺史,从此做大官呢!原来不是——”
李彦仙叹了口气:“不要说你们,就是我,从放弃陕州到襄阳,朝廷再也没有任何封赏。我们的一切,不管是官职还是俸禄,都是节帅给的。此次就是朝廷封了我们的官,也只是虚名,难道还会发俸禄给我们?”
童元庆点头:“都统说的不错。我们的官,还是看节帅封的实在些。朝廷封个官,不过说着玩罢了。”
第640章 夜谈
郑谌进了赵构书房,见只有一个小黄门立在一旁,再没有其他人,不由心里紧张。
走上前,郑谌向赵构行礼。
赵构微笑道:“阁长坐。”
郑谌吓了一跳。急忙道:“官家面前,哪里有小的坐的地方?”
赵构道:“今日特殊,阁长且坐下说话。这里没有外人,你尽管放轻松些。”
郑谌哪里敢坐?再三谢恩,在一边小心站了。
赵构道:“此番阁长和胡学士去西京,一路辛苦了。”
郑谌忙道不敢。他是入内东头供奉官、带御器械,日常不离赵构左右。今天赵构突然对自己这么客气,郑谌心里明白,应该是问此次去洛阳的情况。
陕州大捷,一战斩金军两万余人,对朝廷的震撼实在太大,人人都想知道王宵猎是个什么样的人。特别是此次献俘来的是李彦仙,王宵猎没来,赵构难免心中猜忌。两万多金军,按绍兴前的情况,足够把宋朝整个打穿了。
这个年代的人,不像后世的人读史书,只看这里十万人,那里二十万人,不觉得两万金军怎么样。实际上真正的战斗,能让金军投入十万兵力的,极其罕见。赵构经历了这么多风风雨雨,很明白金军的实力,不会误判。王宵猎能一战斩两万余金军,说明现在宋朝各军,都与王宵猎相差甚远。
不管喜欢还是不喜欢,赵构对现在的王宵猎,都必须尽力笼络。失去李成、孔彦舟这样的人,对宋朝还不会伤筋动骨。如果这个时候失去王宵猎,宋朝的局势就会非常恶劣。对这一点,赵构心知肚明,所以不吝于给王宵猎非常之赏。哪怕是李彦仙,赵构也给他特殊的礼遇。
看着郑谌,赵构面带微笑。问道:“阁长此次去西京,看王节帅是个什么样的人?”
郑谌一时不语。想了又想,才小心答道:“小的去西京,正逢大战之后,王节帅忙碌非常,只见两面而已。以小的见识,王节帅待人和蔼,没有架子,极好相处。”
赵构点了点头。突然道:“你是陕州大捷之后到西京,为何王节帅没有与你一起来行在献俘?”
郑谌道:“王节帅说是前方战事繁忙,金军可能不甘心失败,所以不敢擅离。”
赵构道:“阁长所见所闻,真是如此吗?”
郑谌见赵构微笑的面庞下面,目光如刀,好似直刺进自己心里,不由额头冒汗。小心答道:“小的所见,当时西京忙碌非常,确实不比平常。金军会不会再兴兵来攻,小的不知。”
赵构点了点头,低头好像在想着什么。突然抬起头来,又道:“金军兴战事,都要等到秋高马肥。现在马上进入暑热时节了,王宵猎为什么认为金军会再攻西京?”
郑谌道:“若说以前,确实如此。可金国四太子兀术,好似不在乎什么秋高马肥。建炎四年,便就是在暑热之时搜山检海。到了陕西,兀术又多次在夏季发动战事。与别人不同。”
“也有道理。”赵构点了点头。“那么阁长认为,王节帅是因为怕金军来攻,所以不来行在?”
郑谌道:“不瞒官家,小的只与王节帅见过两三面而已,也不知道他以前是什么人,哪里敢猜他心思?”
赵构不说话,只是看着郑谌。直到郑谌额头的汗珠流下来,才缓缓地道:“阁长不必紧张。”
郑谌不敢擦汗,只是连声称是。
赵构轻轻叹了口气。自言自语道:“王宵猎起自义军,一心为国,着实不容易。这次立了如此不世之功,却不能见到他,着实令人遗憾。朝中若有一二能与王宵猎相比的大将,国事怎么会如此艰难!唉——”
郑谌在一边小心听着,大气不敢出。
过了一会,赵构道:“养兵是极费钱的。王宵猎以一二十州,养十万大军,必然极不容易了。阁长此次去西京,看王宵猎的治下百姓生活如何?”
郑谌道:“小的去的时候,正是金军进攻西京之时。当时一进随州,就见到百姓担着粮食缴到县城,为数不少。小的特意问过,说是官府收粮的时候,是给钱的。”
赵构点了点头。道:“王宵猎在襄阳,自己印制会子,听说好多地方喜欢用。我找来看过,印得确实精美,而且面额不大。你说官府给百姓钱,给的是会子吧?”
郑谌道:“小的没有问,不过想来应该是的。过了随州后,除了一文两文极小的钱,那里民间都用会子。”
赵构急忙问道:“会子是凭空印出来,百姓就愿意用?”
郑谌道:“依小的所见,百姓好像不抵触,还挺喜欢用的。此物是用纸印成,比铜钱轻便,携带容易。若是长途做生意的,就更加方便。日常买卖货物,也比铜钱好用。”
赵构不由皱起眉头。道:“王节帅真非常人物!会子此物,只要百姓愿意用,官府可以千百万地印出来,又怎么会缺钱呢?为了应付战事,我们也印会子,为什么百姓就不喜欢用?若他们能跟王宵猎治下一般,朝政轻松多少!”
郑谌道:“依小的所见,襄阳的会子与我们不同。在王节帅的治下,会子可以用来交易,可以用来交税,还可以存入银行,赚取利息呢。也不像其他地方,不管过去多少时间,襄阳会子不会变轻,依然能买那么多货物。”
赵构道:“王宵猎印的会子不多?印的少了,此物又有何用!”
郑谌道:“官家圣明!”
赵构摇摇头,这些想不通的事情,还是暂时不想。又问道:“纵然印会子,官府不缺用度,民间却受其害。依你所见,王宵猎治下的百姓,与其他地方比,是活得容易些,还是更难?”
郑谌道:“官家,王节帅治下,依我所见,比天下其他地方的百姓都过得好。我与胡学士问过,他们那里,百姓一亩田只交三斗粮食——”
赵构道:“我也听说过。一亩三斗,田赋不轻了。”
郑谌道:“可是,王节帅治下,除了一亩田交三斗粮外,其他的就没有了。没有杂赋,没有苛捐,没有和买,什么都没有了。哦,对了,一丁还有五十个工的徭役。与其他地方比起来,看着税重,其实轻多了。”
赵构点了点头,没有说话。靖康之后,经过了多少流离,赵构不是养在深宫不知民间疾苦的皇帝。天下如此,又要养兵,又要平乱,没有苛捐杂税怎么可能?王宵猎治下,如果只有这些明面上的税赋,那么比其他地方百姓不知好过了多少。百姓最怕的,就是那些不知从哪里来的杂税。
实际上以宋朝的国力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应付与金国的战事绰绰有余。为什么实际上百姓生活艰难,朝廷还处处缺钱呢?除了官员贪污,做事不力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大量财富白白消耗了。官府的效率低,有钱到了手里,真正发挥出效用的不知多少分之一。王宵猎做的,就是尽量使收上来的财富发挥最大的效果。百姓的负担低,王宵猎手中的钱却是足够用的,甚至还有剩余。
宋朝能够有今日困局,官府要负非常大的责任。只是不投降、抵抗金军是不够的,远远不够的。官府要负起自己的责任来,要把这件事情做好。不能说只要我不投降,不管怎么苛待百姓,我都是合格的。
第641章 我们有什么?
接下来的几天,李彦仙几人在临安府暂且住下来。每天都有大臣请客,临安府的酒楼一家一家吃过去,日子倒也过得轻松自在。只是什么时候回洛阳,时间迟迟定不下来,难免让人心里焦急。
这一日枢密副使权邦彦、枢密都承旨赵子昼、枢密院检详诸房文字曾统,请了李彦仙三人,到西湖的一艘画舫上游玩。叫了酒菜,却没有叫歌妓。
三人登船,各自落座。
曾统向李彦仙拱手。道:“数年前我家人落难,避乱襄阳,多得节帅照料。将军回去,代我谢过节帅。”
李彦仙忙道不敢。
问了才知道,原来曾统的叔叔曾布的妻子魏玩是襄阳人。靖康时,曾家多人遇难,避乱于襄阳,得到王宵猎的照顾。本来这是小事,但王宵猎后来崛起,这小事曾家人也要记得。
此时枢密使是宰相吕颐浩兼任,另一个张浚在外,权邦彦算是枢密院里的实际第一人。今天与两位枢密院的同僚一起请客,自然不比寻常。
酒过三巡,权邦彦才道:“今日我等三人请将军饮酒,并非全是闲事。实话说,有事请教。”
李彦仙道:“枢密有事请讲就是。”
权邦彦道:“最近朝里议论陕州大捷之后的封赏,一时定不下来。我等想听听将军意思,以做参考。”
李彦仙听了不由愣住。道:“我一向在外,哪里知道这些?该如何封赏,自然是听各位相公的。”
权邦彦摇了摇头:“自靖康以来,与金人交战的战功,哪一次可以与陕州相比?此是前所未有之事,当然要慎之又慎。朝里诸大臣议论许久,都决定不下来,可知此事不容易了。”
李彦仙想了想,道:“不知诸位相公是如何议论?能否说给我们知道?”
权邦彦道:“说给你听也好。不过,这种事情不是我们私下议论的,我隐去名字,将军也不要乱猜。”
李彦仙点了点头:“自该如此。”
权邦彦道:“有大臣认为王节帅立非常之功,当有非常之赏,也是劝勉诸大将。前次夺取西京后,王节帅被封京西南北路兼商虢州制置使,兼知河南府,为开国侯。他们认为,此次封赏要远超上次。建两节,宣抚京西、河东,得便宜行事,为开国公,授太尉。”
李彦仙听得不由目瞪口呆。过了一会才道:“太尉为武臣之极,这——这——节帅以后怎么办?”
权邦彦点了点头:“将军说的不错。有大臣认为,王节帅不过二十岁刚刚出头,还未成家,现在升太尉,以后再立大功,该怎么办?封无可封,非朝廷之福。”
李彦仙虽然对朝廷事务为熟悉,也知道这不是好事。王宵猎二十多岁,封为太尉,这还了得?以后再立功,难道要封王?最少这个时候,宋朝还没有生者封王的习惯。
提这个建议的人,不管是什么目的,都是把王宵猎放在了一个尴尬的位置上。
权邦彦道:“有大臣认为,节帅年幼,虽然立大功,不应该封赏太过。还是建节大藩,宣抚京西、河东南路,为开国公的好。再立大功,渐次封赏就是。”
李彦仙咽了一下唾沫。道:“我虽然不知道节帅怎么想,但觉得还是不要封赏太过得好。节帅为人,一向谦逊,封赏太过,节帅可能也觉得不合适。”
权邦彦点了点头,没有再说什么,只是劝酒。
王宵猎在襄阳,朝廷虽然比李成、孔彦舟等人高看一眼,但也没有觉得十分特别。直到最近恢复西京,又取得了陕州大捷,才发觉他好像跟其他的群盗不一样。
朝中没有人知道王宵猎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什么脾性。现在立了大功,更加重要的是手中握有重兵,怎么封赏就成了个难题。如果王宵猎好大喜功,就应该封个高官。反正又不用朝廷发俸禄,官位值什么钱?但如果王宵猎不注重名位,而对实际权力在意,就不能封得过高。不然王宵猎把官位当了真,朝廷不好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