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门还没有建完。上面挂了一块匾,匾上面写着“河南府军官学校”几个大字。门两边一边挂着“我武维扬”,一边挂着“德被四方”。字体苍遒有力,不知道是谁的手笔。
刘子羽特别观察了一下校门,看不出来到底是什么意思。一头雾水跟在王宵猎身后,进了军校。
军校里静悄悄的。
路边偶尔有卫兵,站在那里一动不动,像木头的一样。走过的人不管是学员还是教官,两人成行,三人成列。哪怕只有一个人,走起路来也虎虎生风。
刘子羽不知道王宵猎军中有标准的军姿,行、坐都是规定的标准。但看这些走过的人,虽然没有人说话,却都有一股说不出来的杀伐之气。
转过一个花木扶疏的小广场,到旁边一间类似客厅的房子,各自落座。
王宵猎对刘绍先道:“这是张枢密帐下参议刘子羽,因事来西京。左右是闲着,来看一看我们军校和新兵营。”
刘绍先拱手:“见过刘参议。在下刘绍先,一直提举军校事务。若有事,直接问我就好。”
刘子羽道:“看这里样子,与新兵营截然不同。新兵营那里热闹,这里却静悄悄的。而且路上的人,看起来连走路都一模一样,不知道是什么道理。”
刘绍先道:“节帅常说,军队有组织的暴力集团,核心在组织。怎么体现军队的组织能力?首先就是纪律。军校里的学员毕业之后,出去就是军官,纪律对他们格外重要。军校里一样有新兵营,比士兵的新兵营纪律更严,训练也更加刻苦。三个月训不好,那就加训三个月。加训三个月训不好,那就在军校的日子一直训练。学完了还训不好,那就不能毕业了。我们刚才见到的,都是经过了训练,纪律执行自然严格。”
刘子羽点了点头,不知道刘绍先说的是什么意思。自己问为什么外面的人连走路姿势都一样,刘绍先说纪律干什么?难道连怎么走路,王宵猎军中都有纪律?
当然有纪律。实际上军队中,走路、吃饭、坐卧诸般一举一动,都有纪律。紧少在军营或者军校中的公共场合要保持纪律,不是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的。
军校北上,从新野搬到寿安,也开始走向正规化。
以前进了军校,一切都追求快。只要学会了,马上开始学习下面的课程。对于纪律要求不严,只是以最快的速度把适合的学员选出来。到了寿安之后,学制正式定为三年,纪律严格,不再单纯追求快了。
以前缺军官,为了扩军,很多将领在军校里学习一年半年就毕业了。军校里学不到的东西,到了军队再学。现在军官不那么缺,要求当然就不一样了。真正要做到,学校里学三年出去就是合格的军官。
这座军校是王宵猎结前世的记忆建起来的,与新兵营训练的新兵对接。军校加上新兵营,就能够快速地扩大军队规模。要扩军,无非是缩短军校学制,大量招收新学员就可以了。
如果再加上地方的动员体制,就类似于后世的全民动员,可以发动总体战了。
这一套体制,是欧洲国家为了扩大战争规模,长时间摸索出来的。从实际效果上,比中国秦汉时期的全民皆兵效果更好。新兵营和军校的训练和学习都完成了标准化,可以快速扩大军队。
当然,体系只是体系。不是有了体系,军队就出来了。有了体系,要认真对待体系,做必要的改革,来适应这一套体系。只要用心,这套体系就可以培养出基本合格的军队。这些基本合格的军队,在战场上,经过血肉拼杀,才会出出现真正精锐的军队。
王宵猎本来以为,自己需要大量这样的军队,在与金军的战争中成长起来,才能与金军势均力敌。没有想到,洛阳守卫战会赢得如此容易。从这套体系出来的基本合格的军队,就已经比金军更强了。
军队的战斗力,说到底是来自于组织能力。王宵猎的军队的组织能力,在后世看来还很简陋。但在这个时代,远强于金军,更强于其他的军队。
第647章 新时代
喝了一会茶。王宵猎对刘子羽道:“一支军队的面貌,要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入手。让将士们通过生活中点点滴滴地规范,熟悉军队生活。大家习惯成自然,军队就有了严格的纪律。参议,军队的纪律不是靠严罚来的,更加不是靠杀头来的。对于军官和士兵的训练,是非常麻烦的事。只有不怕麻烦,才能把军队练好。”
刘子羽默默点了点头。想了一会道:“军官在这军校里,到底学些什么?指挥军队,无非是孙吴兵法,以及六韬三略之类。要的是学生静心默读,有人讲解即可。”
王宵猎笑道:“都什么年代了,课堂上主要教的不是这些了。这处军校里,会有孙吴兵法、六韬三略的课,但已经不是主要的课程了。军官们学习的,是军事动员学、军事地形学、战略学、战术学,以及军阵指挥等等。把这些课程学会了,才能够毕业。他们要真地懂军队,能指挥军队,这哪是读几本兵书能够学来的?”
刘子羽张大嘴,过了一会才道:“没有听说过这些课程。”
王宵猎道:“我们也是一点一点摸索,慢慢总结出了军校里该学的知识,开了这些课程。随着课程成熟,学员在军校里学习得越来越具体。一旦毕业,就是合格的基层军官。”
这些内容,都是兵书里面没有的。在以前,要靠学生自己的悟性,靠老将军的言传身教。要有人教,还要学生自己用心,十个里未必能教出一个来。军校里,清清楚楚分为各种各样的课程,有专业的老师讲。不但是军队的日常管理可以学到,各种军事理论同样可以学到。十个里面能够教出九个,适合做基层军官。至于更高级的将领,就需要这些基层军官一边战斗,一边学习,从他们里面选拔了。
这些内容,这种教学方法是刘子羽从没有听说过的,不由听得一愣一愣的。自己本来以为,所谓军校,无非是选一批优秀的士兵,由宿将教导。却没有想到,这里是这样学习的。
看看天色,王宵猎道:“天色还早,我们去听听他们是怎么教学的,如何?”
刘子羽点了点头,随着王宵猎,进了旁边一间课堂。
这里讲的是军事历史,今天主要是讲五代时期。
概略讲了五代历史,上面的老师开如讲解五代时各国的军事制度。有什么样的特点,军队如何组织。军人是怎么动员的,进了军队怎么生活,怎么升迁,以及怎么退役。
这个时代离五代不远,资料翔实,老师配合一些实际的例子,讲得格外生动。
到了最后,老师道:“凡是讲古代军事历史,我们从第一节 课都要问你们一个问题。为什么汉时一汉当五胡,到了我们大宋,五汉还未必当得了一胡?这个问题大家仔细思考,课后交一份作业。”
说完,对坐最后面的王宵猎几个点头致意,命令下课。
出了课堂,王宵猎对刘子羽道:“因为是新入学,现在讲的都是简单的课。真正基础的军事课程,要过些日子才开始。参议,我们这里就是这样教学的,与其他地方不同。”
刘子羽点了点头,一时之间不知道该说什么。这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教学方法,教也是从来没有过的内容。
为什么从晚唐五代之后,中原军队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军队战斗力下降?说法当然有很多。不过这种整体性的实力变化,必须从社会制度、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军事制度着手,一点点抽丝剥茧,从能理出大致轮廓。
比如五代时期,战争规模与战国时代相比明显缩小,战争烈度明显增加。社会的组织,从大地主大贵族,变成了小地主为主。战争动员能力下降了,战争烈度增加了,雇佣兵大行其道。整个社会,都发生了深刻变革。社会变革影响到了军事的变革。军队的组织形式变了,战争形式也变了。
具体的原因,要从社会、政治、经济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才能得出大致的答案。
至于后世的历史分析,说什么是因为崇文抑武,纯粹是搞笑的。这样的答案,明显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更加不符合历史事实。崇文抑武最多只能说是军事变革的果,而不是因。
晚唐五代之后,中国的军事传统一直没有进行变革,直到新中国。一个朝代,纵然有刚建国时候的生机勃勃,很快也会变得腐朽不堪。有人把军队称为古代军队、近代军队、现代军队,还是没有抓住其中的核心。核心是,中国从晚唐五代大门阀贵族消亡,进入小地主自耕农的时代。而国家没有进行相应的变革,让军队适应新的朝代。
这个年代的人,因为历史资料翔实,反而比后世的人看得更清楚。从建立军校开始,这个问题讨论了几年,终于慢慢有了令人信服的答案。这个答案,为王宵猎的军队改革提供了支持。
刘子羽听了一会学生的讨论,觉得他们说得天马行空,自己进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自己从来没有想过要这样看社会,要这样分析社会。从来没有想过,需要对社会有这样深刻的认识,再来变革军事的制度。
出了课堂,刘子羽看着天上的太阳,一时之间竟不知道说什么。
走了好一段路,刘子羽才道:“今日进了军校,真是让人眼界大开!新兵营里还不觉得有什么,到了军校,才知道节帅的军队与其他军队差距何其大也!节帅说的不错,有了新兵营里的兵,才需要军校里这样的军官。而只有这样的军官,才能指挥新兵营出来的兵!两者本是一体,不能分开的!”
王宵猎道:“从唐到宋,社会看着变化不大,实际上差得何其远!面对新的社会,我们必须进行相应的变革,军队才能适应新的时代。而不能高高在上,说是将领怯懦,士卒畏死。若是那样,这军队还有什么希望?这个国家还有什么希望?我们要事实求是,勇敢而且大胆地变革,找出一条生路来!”
刘子羽点了点头。是啊,战场上打不赢,一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作为一方大帅,就是要把原因找出来,进行相应改革。现实中的军队越腐朽,改革就越需要大刀阔斧。
王宵猎的治下,何止是军队与其他军队不一样,从社会到政治,到经济,简直处处都不一样。这些不一样一环扣一环,相互交织在一起,才带来整个社会完全不一样的面貌。
从到襄阳开始,王宵猎进行改革,一直小心翼翼。生怕哪里做错了,哪里不合适,一步一步地试。直到在陕州大胜了金军,才最终确认,自己做的是正确的。这种正确,不只是经济宽裕了,百姓生活过好了,还带来了军事上的巨在进步。自己在军事上的进步,确认可以战胜金军,迎来一个新时代。
到了洛阳,王宵猎才真正有信心,自己将彻底改变这个时代。
到了洛阳,王宵猎才真正有信心,自己将彻底改变这个时代。这种改变,不是军队一下子变强了,能够打败金人了。而是一个民族脱胎换骨,彻底迎来新生。
第648章 同去,同去!
第二天一早,王宵猎便离开寿安回洛阳去了。刘子羽提出自己在军校多待几天,了解一下这里的情况。
白天在军校里转了一天。下午刘子羽找到刘绍先,想要一套军校里的教材。
刘绍先道:“参议,军校教材是保密的,连学员也不可以带出去,只能在学校里学习。你要看,可以到图书馆里去借一套来。看完还回去就好了。”
刘子羽道:“校园里人人一本,教材保密有什么用?”
刘绍先道:“这是制度,必须要遵守。”
刘子羽没有办法,只好让刘绍先写了一个条子,到图书馆里借了一套出来。
吃过晚饭,刘子羽回到自己的住处,拿教材出来看。厚厚地一大叠,怕不有二三十本。里面有字有图,印刷得十分精美,远不是市面上的书籍能比的。
拿起一本,刘子羽看看书名,是《军事地形学》。翻开书,随便看了一下,刘子羽不由大吃一惊。里面把战争用到的各种地形都介绍了一遍,后边是如何进攻、如何防守,还结合了大量战争实例。虽然看起来还有些简陋,重要的地方却都说到了。
刘子羽自小随着父亲住在军营里,对军事格外熟悉。可看这书,还是觉得有大量自己忽视的地方。
放下书,刘子羽拿起其余的书看了一遍。从《军阵解说》到《战役学》、《战术学》,到枪兵、刀盾兵、弓弩兵各种兵种,到步兵、骑兵战法,几乎一应俱全。把这些书通读了,差不多就超过了这个世界的所有名将。学习过这些内容的军官出去,做一个基层军官绰绰有余,该知道的知识都已经学过了。
把书放下,刘子羽坐在桌前发怔。
其实军校中的这些教材,是王宵猎集中大量禁军的宿将、老兵,加上一些理论人才,用几年时间攒出来的。再经过大量的演练,验证书中的观点,一点一点汇集成教材。真正说起来,这些教材都很简陋,只是理出来了一个大致的框架。以后经过实战、演练、理论进步,再一点一点改进。
最重要的,不是这些教材多么地进步,不是军校教出来的将领多么厉害,而是标准化。
新兵营不只是训练新兵的,最重要的是标准化地训练新兵。军校也不是简单的教军官的,最重要的是标准化的教出来军官。这样的新兵配上这样的军官,才能完成质变,成为新的军队。
中国最大的优势是什么?最大的优势就是中国是一个大国,不但是地大物博,还有近乎无穷的人力。只要能标准化地训练出军队,战争中不断补充兵员,小国来进攻就是鸡蛋碰石头。
王宵猎并不认为自己练出来的是精兵。精兵要在实战中,实打实地打出来,不是练出来的。所以使用兵力一直很谨慎,避免惹怒金国,避免过早地发生大规模战争。哪里想到洛阳一战,与金军硬碰硬,金军并不能打,思想也就随之改变了。自己十万兵力就让金军手忙脚乱,如果有二十万、甚至三十万兵力,会发生什么?
刘子羽老于军旅,随手翻了一下军校的教材,就知道自己看到了什么。
凭军校教育,是教不出来名将的,这一点不用怀疑。但是军校可以教出来大量合格的军官,这些军官在实战中肯定有人会成长起来,成为名将。最要紧的,可以批量教出来大量军官。
合格的军官再配上合格的兵,意味着可以快速扩充军队。
哪个将领不想扩军?每个人都想疯了。他们只是没有办法而已。王宵猎找到了办法,就无人能比。想扩军,不是你建一个新兵营,建一个军校就可以。建的新兵营和军校,必须要达到要求才行。王宵猎已经做到,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不言而喻。
站起身,推开窗,刘子羽看着天边升起来的一轮月亮。
战争打了几年,宋军出现不少名将。但讲实话,没有人找到对付金军的办法。大部分将领,能够挡住金军的进攻就觉得了不起。至于恢复中原,现在哪个将领敢这么想?
战据洛阳的王宵猎,与别人不一样,接下来会怎么做呢?
敷水镇,正处东西驿道上,曾经十分繁华。如今市面十分萧条,路上几乎没有行人。
罗二郎背着包袱,与几个同伴行过街道。看着街边关门的店铺,叹了一口气。道:“邢阿爹离开两年多了,也不知道到了哪里。等到天下太平,也不知道能不能回来。”
施祥听了,不由笑道:“你是惦记他们家里的小娘子吧?那小娘子着实水灵!二郎,此次我们去当兵,军中立些功劳回来。只要邢阿爹一家回来,那小娘子必然嫁给你!”
罗二郎红了脸,支支吾吾几句。
出了镇子,路边是一块瓜地。此时正是甜瓜成熟的季节,到处飘着瓜香。
施祥一抬头,就见一个身影伏在瓜地里。扯起嗓子道:“你个猢狲,又在这里偷瓜呢!被刘阿爹抓到,看他不打断了你的腿!甜瓜还没有熟,被你偷光了!”
那身影从瓜地里站起来,对施祥喊道:“偏你舌头长!嚷嚷什么!我口渴了,来摘个瓜吃,有什么大不了!”
一边说着,一边蹦蹦跳跳从瓜地里跑出来。到了路上,见几个人都被着包袱。奇怪地问道:“你们背着包裕,是要出远门吗?几个人一起,做什么事?”
施祥道:“前几日跟你说起,我们要到潼关投军去!听人说,潼关那里有招兵的地方,好多人去呢!”
罗二郎道:“六郞,你在镇里没亲人了,不如跟我们一起去吧。战阵上杀敌,搏个封妻荫子!”
胡六郎看看几个人。道:“你们有钱吗?没有钱,路上吃什么啊!”
施祥道:“你不知道,前些日子王太尉大军在陕州斩了好几万金军,人人传颂他的功劳。现在到潼关的路上,只要你说是去参军的,都让你白吃白喝!”
胡六郎道:“有这种好事?我不信!”
罗二郎道:“人人都这么说,怎么会有假?你没有家了,跟我们一起去吧。”
胡六郎想了想,道:“说的也是。若是参了军,总是缺不了吃的,还可以上阵杀金贼!——你们等一等,我刚才摘了两个甜瓜,分外甜美多汁,藏在了瓜田里。我去取了来,随你们一起去!”
看着胡六郎蹦蹦跳跳进了瓜田,几个人一起大笑。
前两年金兵来的时候,胡六郎一家被杀得精光,只剩下一个人。这两年就在敷水镇里流浪,东家喂一口,西家喂一口,长到十七岁。镇里没有什么营生,他整日里东游西逛,免了不有时偷鸡摸狗。不过小恶虽有,胡六郎从来不做什么大恶。镇里人可怜他,由着他这么胡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