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久?”朱桢双手抄到暖袖中。
“从岳父宣布任命的那一刻开始。”朱棣咬牙道:“当时我想岳父病后父皇便让我代理大将军府事务,那么北伐的主帅也大概是我,就算不是,也该是蓝玉后来那个角色。”
“结果发现我想多了……”朱棣愤懑的叹了口气,虽然时隔多日,但想起来还是不好受。他从炉旁拎起酒壶,猛灌了一口烈酒。
“我堂堂燕王居然只落了个随军出征、帐下听令……”
“我也挺意外的,但三哥也跟你一样,所以老头子也不是针对你的。”朱桢轻声道。
“我知道,所以我忍了。我以为我能忍住,可是半年多时间别人在前头打的热火朝天,我却不是筑城就是督粮,别说我自己了,就是下头的弟兄们都受不了了。”朱棣闷声道:“后来远征军里有老三,却没有我的名字,我这下彻底绷不住了,便跟下面弟兄一合计,就来了个鱼目混珠……”
“噗……”朱桢差点没绷住,四哥这文化水平,还是一如既往的低调。
“你笑什么?”朱棣奇怪的问道。
“没有,我想起了花木兰。”朱桢打个哈哈,又正色道:“出征名单是老头子定的,不过三哥这个监军是我指定的。原因四哥肯定懂。”
“是,我哪适合当监军?”朱棣认同的点点头道:“所以我一点也不怪你。”
“那就是怪老头子咯?”朱桢轻笑道。
“是有点。”朱棣也不讳言,低声道:“我知道父皇为什么不让我统兵,不就是怕我挟平定北元之功,彻底接手岳父的部队吗?”
老四越说越生气道:“你说父皇把我当什么人了?老六,你是知道我的,我从来的理想都是当个将军,马革裹尸!我有一丝一毫的野心吗我?就是把皇位放在我面前,让我当皇帝我都没兴趣!”
他憋屈的把银制酒壶都捏扁了,嘶声道:“所以我就想跟他对着干,不让我去我偏要去,后果多严重我都要去!”
“四哥,你钻牛角尖了。”朱桢摇摇头,开导他道:“这种事我从来不细寻思,我劝你也别瞎琢磨。”
“少来,以为我不知道你?心细的跟什么似的。”朱棣却哂笑一声道:“我就不信父皇这几年对你既用且防的态度,你能没感觉?”
“有感觉,但那是正常的。”朱桢坦荡一笑,给老四掖了掖身上的熊皮大氅。淡淡道:“我们既是父子,又是君臣。老头子心里头再疼你,但有些事情还是不得不做,不然他就不是称职的皇帝。”
说着他问道:“你觉得老头子称职吗?”
“何止是称职,简直是……”朱棣想要形容一下朱劳模,奈何肚里没墨水,只能一句“我艹”行天下。
“所以老头子的安排,咱们没必要多想,想多了受伤的只会是自己。”朱桢幽幽一叹道:“其实作为一个皇帝来说,他已经够像个爹了。”
“……”朱棣咂咂嘴,寻思半天还真是这么回事。再说他那口气也出来了,自然不会再跟老六犟嘴了,便服气道:“要不怎么你是大宗正呢,看的就是比我们透。”
“呵呵……”朱桢笑了笑,伸个懒腰,从囚车上下来,对朱棣道:“葫芦岛快到了,四哥委屈一下。”
“哎。”朱棣点点头。
侍卫便端走火炉,撤掉毡毯。好在熊皮大氅还给他留着,也不至于把老四冻成狗。
朱桢又顺道看了看张玉和平安。张玉自然无所谓,反正这里也没一个认识他的。
但这里可是平安原先的地盘。
朱桢便问道:“保儿哥,需不需要给你带个头套?”
“不需要。”平安却昂首挺胸道:“坐在囚车里俺也是封狼居胥的大英雄!”
说着他感激的对朱桢咧嘴一笑道:“王爷,万分感谢。”
“应该的。”朱桢温厚一笑。虽然也不知道他是感谢自己帮他上战场,但是感谢自己把他的名字写进了祭文里。
第一三五五章 葫芦岛
葫芦岛并不是岛,而是位于辽西走廊上的一个半岛,因海湾形似葫芦而得名,属辽东都司管辖。此时,后世鼎鼎有名的宁远卫还未设立,所以这段位于锦州和山海关的咽喉要地,之前竟处于无人管辖的状态。
后来总理海政衙门负责漕粮北运,朱桢便捷足先登。选择这里作为给辽东都司供粮的港口。
因为这里虽然离辽阳远一点,但胜在港阔水深,夏避风浪,而且严冬也只微结薄冰,是个难得的不冻良港,比辽河口的水文条件好太多了。
大宁都司设立以后,从这里向草原供粮最便捷,葫芦岛的优势就更大了。于是这里迅速形成一个规模不小的海港城市,热闹程度快赶上辽阳了。
好吧,主要还是因为辽东的人口太少了……
朱桢一行来到城门口时,就见彩旗招展,鞭炮齐鸣,韩宜可和沈荣率领万余军民夹道欢迎。
“恭迎王爷凯旋!”两人早就接到消息,在葫芦岛恭候多时了。
“哈哈哈,诸位兄弟父老快快请起。”朱桢团团抱拳,向葫芦岛的军民高声道谢:“大军能在草原深处作战近一年,多亏了诸位辛苦转运粮草,本王已经为你们向父皇请功了。请父皇开恩,蠲免你们三年的赋税!”
“嗷,多谢王爷!”众军民登时欢欣万状,又磕头作揖道谢不迭。
“另外……”朱桢话还没说完,又接着道:“本王跟韩大人商量过了,从腊月初八开始给你们放假,一直给你们放到明年二月二,让你们好好歇一歇。而且放假期间薪水照发,另加每人二两银子的过年钱!”
“嗷嗷嗷!皇上万岁,王爷九千岁!”众人实在不知该如何表达感激之情,连“九千岁”都给他发明出来了。
朱桢差点绷不住,好家伙,老子成魏忠贤了……
进城时,因为已经提前打过招呼,葫芦岛的军民都知道燕王和他们都司是为何被关进囚车里,所以非但没人嘲笑老四三人,反而还有不少老百姓,往他们三个的囚车里塞好吃的。
在老百姓朴素的认知中,主动出击去消灭鞑子,是英勇无畏的表现,朝廷把三人关起来,反而是不近人情了。
平安果然把自己当成英雄,在囚车里向自己昔日的部下频频挥手,好多军官还跑过来向他敬酒,与他洒泪作别,然后跪求朱桢保住他们都督的命,那场面好似他要被押赴刑场一般。
朱桢只好向他们保证,平安一定会平安的,这才得以脱身,跟韩宜可沈荣来到码头,查看海况。
只见波澜不兴的天然避风港内,海面上漂浮着一层薄薄的冰碴儿,星星点点的反射着明媚的阳光。
“这种海况能行船吗?”朱桢神色平静的问道:“实在不行就用备选方案,从青泥浦出海。”
青泥浦就是后来的大连湾,因为纬度较低,且受暖流影响,那边肯定不会上冻,只是要多走七百里。
“没问题。”韩宜可却很肯定道:“这种程度的薄冰伤不到船。”
说着他一指静静停在码头上的那些两千料大船道:“而且这些船都经过特殊改装,在船壳外加装了铜板,能够破开一指厚的冰层,自身毫发无伤。这些日子,为臣每天都会派它们出海清理航道,确保万无一失。”
“好,那就上船!”朱桢绝对信任手下的头号干将。
随着军官一声令下,将士们便牵着战马排队开始登船。老四等人的囚车,也被用桔槔吊车缓缓吊上了甲板。
“当心点,别把本王掉海里去!”海风呼啸,把囚车吹得东摇西晃,朱棣双手抓着栏杆,十分紧张。
“王爷放心,我们的吊车能吊两千斤。”沈荣赶忙安慰他道:“恁连人带车还不到一千斤。”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啊……”朱棣看着脚下泛着碎冰的海面,胆战心惊道。
好在操纵桔槔的吊车手技术十分了得,将他连人带车平稳的放在甲板上。
“哎呀妈,吓死老子了。”朱棣这才松了口气,这种生死操于他人之手的感觉,实在比沙场厮杀还可怕。
借着大部队登船的功夫,朱桢视察了葫芦岛码头。只见财大气粗的海政衙门,不光修了四条永久的石栈桥,可供二十条大海船同时靠泊卸货。甚至还在湾口修了一条防波堤。堤上设有灯塔和炮台,显然还有导航和警戒的作用。
“嗯,能看出来是下了功夫的。”朱桢满意的点点头。
“主要还是王爷慧眼识珠,选的这个海港条件太棒了。”韩宜可从旁夸赞道:“它不光水温较高,冬季大部分时间都能通航,而且沿岸全为岩石构成,所以不淤。海床急斜,所以水深。葫芦状的海湾,又可以挡住风浪,还是个天然的避风港。放眼全国也没几个港口能比得上。”
“而且它的位置也太好了,不仅在辽西走廊上,而且还是通往大宁的海上门户。”沈荣凑趣笑道:“以为臣愚见,用不了几年这港口又得扩建了。”
“那也不要紧,设计的时候还预留了四条栈桥的空间,”韩宜可笑道:“早就料到会这样了。”
“看来咱们所见略同啊。”朱桢便对两人笑道:“未来朝廷要重点经营大宁和东北,父皇准备把我三个弟弟封到东北来,大宁也有一个。不说别的,单说这四个王府的建设,还有日后的维护、用度,都得从葫芦岛走,这是多大的一块需求吧?”
“那日后东北的人口怕是能上百万啊!”韩宜可两人惊讶道:“没想到皇上这么重视东北。”
“东北太重要了,关系着国家的安宁。把大宁和东北治理好,北疆就基本不会再有边患了。”朱桢沉声道:“为此,单单一个辽东远远不够,起码要实控松嫩平原,那里可是开展军屯的好地方!”
说着他又压低声音道:“我是力主在大宁和东北设立布政司的,没有文官系统来兴修水利、组织生产是不行的。”
“要是大宁和东北都能设省的话,那可太棒了!”韩宜可二人两眼放光。那样他们又要多两个大主顾了。
“不过这事儿我只能建议,最后还得老头子和皇兄拿主意。”朱桢让两人先别激动道:“你们要是想见其成,就好好帮着辽东和大宁发展起来,到时候自然水到渠成。”
第一三五六章 岛主六娘
离开葫芦岛后,船队在提前开辟好的航道中缓缓而行,果然平安无事的驶出了辽东湾,进到渤海深处。
来到深海中,就不用担心伏兵了,船队升起满帆,乘着强劲的西北风,一天就驶出了渤海湾,第二天便到了耽罗岛。
“还要停靠吗?”朱棣哪怕在船上,也不下囚车半步,吃喝拉撒全在车上,说度日如年也不为过,自然不想再多耽搁。
“停靠。”朱桢点点头,开导他道:“四哥别急,咱们要是全速前进,十天就能到南京城,但问题是你愿意这么早回去吗?”
“呃……”朱棣闻言神情一滞,讪讪道:“那肯定是不愿意的。”
道理很简单,回去太早,大军还没凯旋,又没有“大过年的”台阶可以下,父皇还不一心一意,痛痛快快的收拾他?
还是磨蹭到年根儿再回京吧……
说话间,船队缓缓停靠在面向高丽半岛的耽罗港中。
耽罗岛尽管纬度相当于山东半岛,但因为有暖流经过,属于亚热带气候。虽然寒流南下时也会下雪,但冬天总体还是湿润温暖的。
朱桢等人的大衣裳都穿不住了,脱掉了沉重的大氅,只觉全身轻松。
他们哥几个上次来这里已经是十年前的事了,朱棣看着比原先大了几倍的码头,还有码头中密密麻麻的大小船只,码头边那座新起的港城,惊讶道:“这里变化也太大了吧?”
“主要是托了朝廷的福,这些年对牛马畜力的需求巨大,岛上的牧场规模一扩再扩,每年都能往内地发运牛两万头,马五万匹左右!”
说着他笑笑道:“咱们北伐的很多马匹,都是在这里选育出来的。”
“那还真是劳苦功高呢。”朱棣先赞叹一声,又奇怪道:“不对啊,我记得十年前咱们巡视过岛上的情况,当时的结论是最多能养十万匹马,怎么一年就能供五万匹?”
“哈哈哈,那你就得问咱们的耽罗总管了。”朱桢大笑着指了指码头上恭候多时的人群。
朱棣定睛一看,一眼就认出了被众星捧月的沈六娘。
“六娘?”朱棣吃惊道:“她不是在苏州开金莲院了吗,怎么又跑到耽罗岛来了?”
“咳咳。”朱桢咳嗽一声,示意四哥小声点。
一旁的沈荣感激的笑笑,替王爷解释道:“这不托王爷的福,我们沈家又回苏州了嘛。”
“然后你们就不让他在苏州混了?”朱棣问道。
“怎么会呢?”沈荣讪讪道:“正好相反,是我们家里都想劝六娘回去,她就是不肯,可能是劝的人多了些,她竟离开了。”
“当时正好耽罗总管出缺,六娘找到我说想接这个差事,正好也没有特别合适的人选,我就让她试试看。没想到这一干,还真干出名堂来了,耽罗岛上也算是政通人和,牲口出栏数打着滚往上爬!”朱桢笑着对沈荣道:“我看你爹的聚宝盆传到你闺女身上了。”
“是。”沈荣点头道:“几个儿子都不成器,我这回来是想让她回去当家的。”
“哟,跟我抢人才。”朱桢调笑一句,沈荣连道:“不敢。”
“哈哈,我跟你开玩笑呢。”朱桢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道:“让六娘自己做决定吧,这么长时间还不明白吗?她最需要的就是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