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独治大明_分节阅读_第254节
小说作者:余人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1.96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39:08
  初步估计,此次的经济损失达到了几百万两之多,整个河南很可能出现百万级的灾民群体。
  这个消息传到京城,朱祐樘虽然恨不得将河道官员通通斩杀,但当务之急是如何赈灾,给受灾的百姓谋求一条生路。
  早朝在朱祐樘的震怒中散场,而礼部左侍郎刘健等官员失神落魄地离开。
  刘健知道即便陛下能继续容忍自己,单凭自己刚刚护着河道总督周鼐的立场,那帮科道言官便不可能放过自己了。
  只是华夏的巨舰正在朱祐樘的掌舵下滚滚向前,却是不可能因刘健而停滞半分。
  御书房,最高会议。
  六部堂官和两位阁老齐聚一堂,弘治帝则在阁楼品着香茗。
  在这种农业社会中,尽管此次是人为因素,但其实无法避免天灾降临,所以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朝廷通过资源调度来解决各个地方的灾情。
  像前年的山东水灾,当时朝廷便下拨米粮进行赈灾,所以早已经有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赈灾制度。
  只是此次受灾的面积过广,不说周边府县很难调集足够的米粮,而且朝廷赈灾花销将是一笔庞大的开支。
  另外,谁都无法保证负责赈灾的官员不会中饱私囊,又有多少灾粮或灾银能到灾民的手中。
  当然,即便有着种种的顾虑,有很多能让官员钻空子的地方,但人命关天,朝廷还是要尽快将赈灾粮和赈灾银下发。
  在敲定要赈灾河南后,朱祐樘提出此次赈灾要有创新思维,要更好地救济以百万计的灾民,甚至是要考虑如何更好地安顿灾民。
  户部尚书李嗣经过深思熟虑后,提出一个创新方案:“现在河南已是夏汛时期,境内不仅多雨,而且道路泥泞难行。若是押运银两和粮食所耗甚多,此次朝廷发放粮票赈灾吧?”
  “何为粮票?”礼部尚书徐琼听得十分认真,当即疑惑地询问。
  吏部尚书李裕等官员隐隐觉得这是一个大创新,不由纷纷扭头望向李嗣。
  朱祐樘在楼阁上喝着茶,嘴角不由得微微上扬。
  他发现自己的苦心没有白费,而今的重臣是越来越愿意动脑子,而不是遇到什么事情都循规蹈矩。
  户部尚书李嗣迎着众人的目光,便将自己的构想说出来:“粮票跟布票相似,只是上面不是布匹,而是写着一石粮。此票由我们户部印制,户部亦会回收,只是为了刺激粮商的积极性,一石粮可换五钱银。另外,此票可以抵地方官员征收的粮税,亦可以到京城或地方官府的常平仓换米粮,还可以到户部或皇家钱庄直接换银子。如此一来,朝廷不再需要押解银两和米粮奔赴开封,而拿到粮票的百姓可以流窜周边的地方换粮度过饥荒。”
  “此乃谋国之策!”
  “若是如此便可救更多的灾民!”
  “此法虽好,但地方官员不认又该如何?”
  “咱们给地方官员的俸禄发粮票,这样便于地方官员辨识!”
  “此法甚佳,只要咱们能做到上下一心,必定能助百万灾民渡过灾情!”
  ……
  吏部尚书李裕等官员在听到李嗣的构想,接着有所完善后,便一致认可李嗣的创新方案,觉得粮票赈灾的方式更加便利。
  此次开封府主要是人为因素的水灾,受灾的面积并不是赤土万里,而是主要集中在被淹的那片区域。
  通州有着足足二千万石的粮,用于赈灾是绰绰有余。
  只是这里有一个问题,通州的二千万石粮要运到开封能剩下一半都已经不错了,何况还需要时间呢?
  若是受淹的百姓拿到粮票,接着勒令官府在沿途设置粥棚,那么受灾的百姓便能够四散开来,从而借助地方或京城的粮仓觅得一线生机。
  正是如此,李嗣所提的粮票赈灾法,虽然每人一两都是一笔庞大的开支,但无疑比传统的赈灾方式更加高效。
  朱祐樘对长得白净的李嗣是刮目相看,便一锤定音:“既然诸位臣工没有异议,那么此次便定了下来!由户部来主导,工部和兵部从旁协助,吏部亦要出力督促地方官员能执行政令!”
  “陛下圣明,臣等遵旨!”吏部、户部、工部和兵部足足十二名官员一齐表态,显得战意高昂地道。
  他们很喜欢现在处理政务的方式,面对问题一齐相商,而今各个衙门相互协作,从而将事情办得漂漂亮亮。
  现在面对的是足足百万的灾民,若是他们能够将事情办妥,亦将是名垂青史,而不是一位尸位素餐的平庸官员。
  只是大家并没有高兴太久,另一个更加棘手的问题随之而至:“灾后如何安置受灾的百万居民?”
  “此事早有定论,还需要问的?自然是让他们返回各自的居所继续从事生产了!”刑部尚书何乔新自持资历高,显得理所当然地道。
  户部右侍郎吴裕看着这位从南京提拔回来的刑部尚书,却是轻轻地摇头:“何尚书此言不妥!黄水多沙,乃天下共识。此次水灾过后,很多灾民即便重归故里,但其田产必定被黄河的沙子所埋。若是如此处置,恐有数十万百姓无法继续耕作,甚至只能沦为流民死于山野!”
  说到最后,似乎是想起一起往事,眼睛涌现一抹薄泪。
  刑部尚书何乔新见状,便投去了鄙夷的目光,这种超迁上来的年轻官员压根不懂得这是人吃人的时代,当即不以为然地道:“这是他们应该考虑的事情,从古到今都是如此处置,实在不行他们给人做佃户!只要不是懒汉,总归能有一口吃的!”
  “佃户,佃户,你就是想着百姓总得卖身给你们官绅之家为奴为婢吧?”吴裕像是被刺激到了一般,显得泪眼婆娑地质问道。
  刑部尚书何乔新脸色阴沉,却是大声回应:“这是历朝历代的做法,你凶本官做甚?你要真那么有本事,你拿一个可行的方案出来,那么老夫便不再提!”
  “我……我没有想到好办法,但我……我相信陛下一定有破解之法!陛下,臣无能,请陛下拿出章程!”吴裕对朱祐樘有一种迷之信任,却是突然跪下来道。
  这……
  吏部尚书李裕等官员眼神复杂地望了一眼胆大妄为的吴裕,却是没有想到这个小小的户部侍郎竟然胆敢将皮球踢向皇帝,只是当今圣上还真的恐怕是唯一能破解这个千年难题的人。
  一时间,在场的众官员齐刷刷地望向阁楼,望向那位在上面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帝王。


第二百九十七章 君臣佐使,己酉工程
  御书房,落针可闻。
  虽然人终究有自私的一面,但很多文臣一开始都有一颗“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心,只是往往败于虚伪的现实罢了。
  如今大明王朝迎来这么一位英主,他们哪怕不为自己的前程考虑,亦想要亲眼目睹华夏的盛世,甚至还想要参与其中。
  现在朝廷面临妥善安置百万级灾民的大难题,只是古往今来都没有解决这个顽疾的良方,正如刑部尚书何知新所说的自生自灭才是王朝最常见手段。
  偏偏地,在场很多人跟户部右侍郎吴裕差不多的心思,却是相信这个难题仍旧难不倒这位英明神武的皇帝。
  出来了!
  户部尚书李嗣看到出现在阁楼护栏边上的朱祐樘,眼睛不由得闪过一抹兴奋。
  经过诸多种种,现在越来越多的重臣被皇帝的智慧所折服,所以心里期待弘治能拿出方法破局。
  在以往,贤臣之所值钱,那是因为皇帝事事要依仗他们。只是现在的弘治帝简直就是一位妖孽皇帝,他们最大的作用是“少空谈,多实干”,将皇帝的决策贯彻下去。
  不论是整顿盐政上的果敢,还是用刁民册助推清丈田亩上的智慧,亦或者军政上的主抓精兵能将都透露着这位帝王的执政智慧。
  现在安置百万灾民虽然困难重重,但他们相信在这位英主的主导下,未必不能迎刃而解。
  “疯了吧?皇帝能破这种难题,真是病急乱投医!”
  刑部尚书何乔新跟众臣的心思不一,看到这个踩狗屎运的户部右侍郎竟然意图求助皇帝,心里不由得一阵鄙夷。
  虽然他承认这位皇帝登基以来做得还算不错,但并不见得朱祐樘多么优秀,仅仅只是朱祐樘是一个刚愎自用的皇帝罢,加上起用的王越和汪直两条疯狗。
  要是自己在他的位置上,绝对比朱祐樘强十倍,启用王恕、马文升和刘大夏等贤臣,这天下必定大治。
  至于自己都无法解决的难题,这个小皇帝自然不可能破解,纯粹就是在闹大笑话。
  朱祐樘刚才在楼阁上接受美人伺茶,稍作犹豫便走到护栏前淡淡地道:“既然如此,那便即刻开战吧!”
  开战?
  礼部尚书徐琼等官员面面相觑,却是一时间凌乱了。
  明明大家正在讨论河南百万灾民的安置问题,结果皇帝突然说要开战,似乎是答非所问。
  至于皇帝口中的开战无疑是指屯兵辽东的大明将士血洗建州女真,只是现在国内出现重大灾情,此时不是更应该休战吗?
  “果然,这小小的户部右侍郎不靠谱,这位已经大权在握的帝王简直是战争狂魔。明明大家正在商讨安置百万灾民,结果硬生生扯到辽东战事,这皇帝想战想疯了吧?”刑部尚书何知新是心在曹营心在汉,面对朱祐樘不靠谱的回答,却是暗暗进行腹议。
  “陛下,可是要征讨建州女真?”吏部尚书李裕试探性询问。
  朱祐樘轻轻地摇头,致使下面的重臣当即一愣,却是没有想到竟然猜错了。
  朱祐樘的眼睛炯炯有神,显得语气坚定地道:“错矣!吾天朝百姓为上国之民,今建州女真内附而多不忠,数次向朝鲜献媚足见其狼子野心,先帝曾言绝其种类。今朕不愿百万百姓流离失所,所以此次是要荡平建州女真,收归我大明旧地以安我大明百万灾民。”
  啊?荡平?
  内阁首辅万安等人傻眼,不由齐刷刷地望向高高在上的皇帝。
  就在他们苦苦思索如何补贴百姓,让百万百姓重获生计,结果这位皇帝跳出了“国门”,却是将目光落向建州的肥沃之地。
  建州女真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游牧民族,之所以正在向半农耕社会过度,正是得益于建州得天独厚的土地条件。
  若是能够将那块肥沃的土地收回来,再兴修水利,还真是安置百万灾民的好去处,让百万受灾的百姓不至于沦为奴婢或饿尸荒野。
  朱祐樘不管下面的沉默是什么心思,却是知道重要的事情还得自己这位皇帝亲自拿定主意:“朕非好战之君,然壮我华夏,外则商通四海,内复我华夏之地。青史骂朕暴君亦罢,今建州非征讨,而是荡平建州、复我华夏旧地,诸卿可愿助朕一臂之力?”
  “陛下以万民为重,臣等愿为陛下赴汤蹈火!”万安得知朱祐樘的真正用意,亦是忠心耿耿地表态。
  礼部尚书徐琼原本是为仕途而狂拍马屁,但看到这位帝王的种种作为后,亦是不由得流下忠诚的泪水。
  虽然这位帝王跟儒家所倡导的仁爱相悖,亦有违统治阶层所提倡的共亨太平之福,但却是心里真正装着百姓的帝王。
  古往今来多少盛世,其实都只能是部分人的盛世,绝大多数都是在默默为这个盛世负重前行。
  只是现在的帝王为了安置百万流民,不惜背负暴君的恶名,直接发兵荡平整个建州女真,如此君王岂能不誓死相随呢?
  这……
  刑部尚书何乔新整个人呆若木鸡,脑袋嗡嗡作响。
  本以为这种千古难题是无解之题,只是这位帝王另辟蹊径,竟然通过收复旧地和投入巨资兴水利工程来解决。
  但……为了安置自己国民便发动战争,如此做法有损大国礼仪之邦的名头吧?
  朱祐樘感受到这帮重臣亦是装着百姓,便认真地道:“既然诸卿没有异议,接下来当议谁来挂帅出征?荡平建州又如何迁居流民、兴水利?建州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即便朝廷斥国帑五十万两兴水利,实建我大明东北粮仓,故此举近可解漕运之弊,远可筑大明兴盛之基。”
  跟这时代统治阶层的思维不同,既然想要兴起一个地方,那么就需要前期的资本投入。
  建州肥沃的土地是发展农业的好地方,但其实需要时间和人力开垦,更需要水利工程的投入,这样才能真正将建州打造成东北粮仓。
  虽然前期投入预计百万两,但东北粮仓一旦兴起,京城对南方粮食需要会大大降低,届时漕弊的问题迎刃而解,亦能为整个大明提供粮食保障。
  “遵旨!”吏部尚书李裕等重臣感受到这位帝王运筹帷幄,当即恭恭敬敬地施礼。
  我……反对啊!
  何乔新很不愿意为了安置百万灾民而做有损礼仪之邦的事,只是左顾右盼发现所有人都没有异议,不由将吐到嘴边的话咽了回来。
  咦?
  户部右侍郎鄙夷地望了一眼刑部尚书何乔新,却是注意到何乔新的异样,心里认定这位刑部尚书实是不忠,当即将对方视为自己的第一政敌。
  由于朱祐樘定了基调,在接下来的议事中,一切都变得简单。
  这帮重臣虽然打开不了格局,但由谁来挂帅以及安置流民等,这其实都是他们的老本行。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548页  当前第254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54/548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独治大明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