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两天后, 马招云同学风尘仆仆地来报到了。
她一进宿舍,放下行李, 连气都没喘上几口,就先给大家鞠躬,“谢谢你们,要不是你们,我这辈子都圆不了我的大学梦。”
魏秋月给她倒了一杯温水:“马同学,你别急,先坐下喝口水,喘口气再说话。”
马招云先灌了一杯水,接着便说起了事情的经过:“公社书记的侄子看上了我,去我家提亲,我不同意, 我爸妈非让我同意。我想考大学, 他们坚决反对, 我瞒着他们报的名,考试那天也是偷偷去的, 骗他们说同学的姐姐结婚要去帮忙, 那个同学也帮我打掩护。我考完试后一直盼着通知书,可是通知书迟迟不来。”
“我们那儿的通知书先寄到县教育局再由教育局寄到各公社,最后再由公社的人通知大家去领。我去公社问了几次,他们一直说没有我的通知书,还告诉我说,今年的高考特别难,我肯定是落榜了, 我也以为我落榜了。
记者来找我的时候,我人都是懵的。直到那时, 我才知道原来我考上了,我爸妈跟公社书记一家合起伙来欺骗我。他们还说是为了我好,说错过了书记侄子这样的好对象,我以后会后悔的。谢谢你们,谢谢你们为我所做的一切,是你们改变了我的命运。”
马招云问清楚大家的名字后,上前握着宋知南的手:“宋同学,谢谢你为我做了那么多。胡记者跟我说了,你是他的朋友。胡记者帮了我不少忙,要是没有他,那个公社书记和他侄子不可能被绳之以法。”
接着,她一一感谢于蓝和魏秋月等人。
感谢完所有人,马招云粲然一笑道:“晚饭咱们去外面的饭店吃饭吧,我请客。”
宋知南说道:“不用了,学校发给你的助学金大概是18块,你得省着点花,以后等你有钱了再请不迟。”
马招云坚持要请:“没事,我临走时,乡亲们和老师同学给我凑了一些钱,我同学还嘱咐我一定要好好感谢你们这帮好同学,咱们连面都没见过,你们就这么帮我。”
马招云说得恳切,魏秋月看了大家一眼,说:“那咱们就去吧。”
大家一起到学校的旁边的国营饭店搓了一顿。
跟大家伙熟了以后,马招云就问她应该排第几,魏秋月笑着说:“你19岁,那应该排在于蓝前面,是老六。”
于蓝从老六降为老七,张小凤降为老八。
于蓝撅着嘴:“怎么排名还下降了?”
魏秋月笑着安慰她:“年纪小也有好处的,我们大家会照顾你。”
宋知南说:“对啊,排在前面的有威望,排在后面有人照顾,排在中间的最不好,享受不到好处。”
魏秋月笑道:“我是因为年龄当老大,你可不一样,你是因为能力和影响力当老大,以后我这个老大位置就让给你了。”
“不用让,这个老大的位置就是你的。”
大家吃饱喝足,说说笑笑地往外走,她们走到饭店门口,刚好跟班里的祝景星还有孙耀祖等人迎面相遇。
祝景星笑得温文尔雅:“宋同学,你们也出来吃饭?”
“嗯是啊。”
大家礼貌地打个招呼后就分开了。
宋知南一帮人离开后,孙耀祖却微微蹙起了眉头:“这个宋同学日子过得挺奢侈啊,还下馆子。”
祝景星说:“食堂饭菜那么寡淡无味,谁不想改善一下伙食?咱们不也下馆子了吗?”
他不太理解孙耀祖的想法,为什么他们能下馆子,宋知南她们就不能下?还有就是,孙耀祖做为同学,他有什么资格对别人的生活指手画脚?
孙耀祖的心思一直在宋知南身上,“你们说宋知南这个人怎么样?”
“我觉得她挺不错呀,勇敢大气,口才好。”
“你们听说了吗?咱们班里有个马招云同学一直没来报到,听说是通知书被人截留了,就是宋同学发现这个问题并联系了当地的记者,马同学这才得知消息,刚才那个眼生的女生应该就是马同学。”
祝景星皱眉,“竟然还有这种事?”
孙耀祖不以为然:“这很正常,肯定是马同学的家长不想让她上大学,偷偷把通知书藏起来了。毕竟女孩又不比男孩子,男孩上大学是真光宗耀祖,女孩上大学最后还不是便宜了婆家?还不如让她早点嫁人收一笔彩礼好帮衬家里的兄弟。”
大家用诧异的目光看着孙耀祖。
孙耀祖哈哈一笑,“哎,你们那是什么眼神呀,这不是很正常的嘛。——你们觉得宋知南长得怎样?”
有人回应:“我觉得挺好的。”
祝景星制止道:“私下里议论女同学的长相不太礼貌,大家还是想想一会儿吃什么吧。”
大家的兴致果然转到要吃什么上面去了。
马招云的事在河西大学引起了大家的热烈讨论。
当你发现一只蟑螂的时候,仔细找找,一定还有更多的蟑螂。
别的系也有两个女同学迟迟没来报到,学校受到马招云事件的启发,学校招生办试着重新联系了一下,她们俩同样也没收到通知书,一个女生和对象一起考大学,对象落榜了,她考上了,她对象心生不平,又怕女生抛弃他,就把她的通知书撕了;另一个女生已经嫁人了,公公用她的通知书卷纸烟抽了。
两个女生一个跟对象分手,一个火速离婚,然后再匆匆赶来报到。
另外,历史系还发生了一起冒名顶替上大学事件。
这件事还是他们班里的祝景星发现的。
中文系有28个男生,每个宿舍住8人,多出来的四人就得跟别系的男生拼住。
祝景星刚好跟历史系的那个男同学分到了一个宿舍。
祝景星无意中发现那个男同学签的名字跟实际的名字不一样,男同学解释说自己手滑写错了。
但祝景星却觉得正常情况下,一个人是不大可能连自己的名字都写错,事出反常必有妖。
他就悄悄告诉了历史系的系主任和辅导员,系主任拿出一套试题考那个男同学,那同学考得一塌糊涂,他解释说自己都忘了,但基础在那儿摆着,再忘也不至于忘那么多。后来学校联系考生原籍的教育局,一核查,这人果然是冒名顶替的。
这个学生被扭送到公安局,判处三年有期徒刑,相关人员也会受到相应的惩罚。
这几件事在西齐市引起了轰动,《河西日报》、《河西晚报》争相追踪报道,隔壁的河西师范学校、河西理工等大学也开始了自查,发现每个学校都有那么几例。
宋知南给胡记者打了个电话:“老胡,你快看看《河西日报》,你都火到河西省了。”
胡记者矜持而自豪地笑着:“我看了,唉呀这些同行还挺热情。对了,我正要写信告诉你呢,马招云那边的公社书记被撤职查办了,事情传到咱青阳市,大家伙都夸你,说你千里之外还能发现敌情,到哪儿都是风云人物,了不起呀。”
宋知南谦虚地说:“多亏了你们的配合,要不然我一个学生哪有那么大能量。”
两人商业互吹了一阵,才挂了电话。
被顶替的男同学叫叶敏华,开学几天后,他才接到通知,匆匆赶到河西大学报到。
听说他报到的那一天,激动得失声痛哭,差一点,他就与河西大学失之交臂。
幸亏学校发现得及时,要是再晚几年,哪怕发现了真相,但一切都为时已晚。还有一种可能是他到死都不知道自己曾经考上过大学,他在乡下蹉跎一生,而窃夺他人生的那个家伙却一辈子风风光光。
真的不敢想,越想越想去杀了那个顶替他的人。顶替他的人叫张卫国,他会一辈子记住这个名字。
叶敏华挨个感谢祝景星、辅导员和系主任,最后来感谢宋知南和马招云。
叶敏华郑重其事地说道:“宋同学,你是第一个提出质疑的人,没有你的大胆质疑,合理求证,就不会有后面的一系列事情。谢谢你。”
马招云收到叶敏华的感谢有些手足无措:“叶同学,我并没帮你什么。我的事都是同宿舍的姐妹们帮忙的。”
宋知南笑着说道:“叶敏华同学,你既是不幸的,又是幸运的,以后你要好好学习,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加公平公正。”
叶敏华重重点头:“宋同学,我会努力的。你是一个聪明的好人,以后有什么事需要我帮忙,尽管来找我,我一定会尽我所能。”
“好。”
开学没多久,宋知南就成了全校的名人,于蓝建议她趁热打铁去竞选学生会主席。
学生会这玩意儿,宋知南早烦透了,明明啥官也不是,里面却充满着官僚习气,挺浅的一个水坑,里面却爬满了爱耍心眼的王八。
她现在的时间很宝贵,既要上课还要写作,便摇头拒绝了:“我志不在此,就不去参和了。”
开学后,大家的生活开始逐渐步入正轨,每天早起晚睡,三点一线:教室、图书馆、宿舍。
学习氛围比高三还浓郁,之前的十年运动,让大家错失了宝贵的学习时间。他们心里憋着一股劲,争分夺秒地学习,想把失去的光阴夺回来。
学校里流传着两句口号:“夺回失去的十年;只争朝夕,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宋知南也受到了感染,她每天六点起,十点睡,除了上课就在图书馆和自习室看书学习。
她还并不是最努力的,有的同学熬夜学习,宿舍熄灯了,就在外面的路灯下看书。
同宿舍的马招云和张小凤也开始反思自己是不是太不努力了。
宋知南赶紧劝阻:“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你们俩一定要注意身体健康,特别是小凤。”
开学后,大家的助学金都发下来了。助学金每个同学都有,学校根据学生的家庭情况分等级发放,最高是每月18块,一般是发给出身农村或是城市贫困家庭的同学;第二等是14块,一般是发给家庭有点困难的学生;最后两等是11元和8元,通常是发给家庭不错和带工资上学的学生。
张小凤领的是18元补助,宋知南领的是最低等的8元补助。按照正常来说,18元也够用了,但张小凤的家庭情况特殊,她是奶奶一手带大的,奶奶年老多病,她每月都要寄钱给奶奶,这样就导致她时常捉襟见肘,只能克扣自己的生活费。
饭菜她只打最便宜的,有时还只吃半份。宋知南王琳这些手头宽裕的同学会时不时地请她吃饭,张小凤的自尊心挺强,吃了别人的就绞尽脑汁地想还回来。
宋知南见她这么瘦还克扣自己的口粮,忍不住心疼,就让于蓝帮她联系一下勤工俭学的岗位。
可是这个年代勤工俭学的岗位极少,于蓝在学校里没找到合适的岗位,最后帮张小凤在自己家附近找了一份家教的工作。
这个时代的家长是很少请家教的,这份工作也很难得。
张小凤很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去之前紧张地问:“我真的行吗?”
宋知南鼓励道:“你能从小山村考到河西大学,你就是当之无愧的学霸,你不行谁行?你的数学很好对吧?我告诉你,数学好的人智商绝对高。”
张小凤被鼓励得多了点信心。
宋知南看着她身上那身不太合体的衣服,便说道:“我借你一件衣服,你要时刻记得你是河西大学的,你智商高,面对学生和家长时一定要自信。”
一旦家长和学生看出她的胆怯和自卑,对方的气焰就上来了。
张小凤穿着宋知南借给她的那件红条绒外套,脸上擦着谢欣然贡献出来的雪花膏,跟着于蓝去见学生家长,她顺利通过面试,开始了她的家教生涯,每周去三次,按月结算,每月7块钱。钱不算多,但多少能缓解张小凤的经济压力。
……
周日中午,宋知南午睡完刚醒,于蓝就抱着一摞信进来了。
“老四,你的信,这么厚一摞都是你的,你的人缘是真好。”
宋知南打着哈欠下床,“谢谢小七,我看看都是谁写的。”
宋知南先看信封,有李群英的,有宋冬宝宋知夏宋湘的,有王翠花何黛的,还有厂里女工的。
她先看女工写的,信中说,就在她写信的前两天,红星纺织厂又有十来个人收到了通知书,原来有些大学又补录了一部分。没考上的那些女工下定决心今年再战。
宋知南欣慰地点头,她播种下的革命种子已经开始发芽了,今天撒一把,明天撒一把,迟早有一天,会遍地开花。
宋冬宝信里说他已经帮她俩领完工资,再给她们分别寄过来。他一个人很不习惯,感觉很孤独很寂寞,只盼着姐姐赶紧毕业好把他接走。
王翠花的信很简单,妇联办公室一切都挺好,她妹妹也考上了大学了,她爸妈高兴坏了。
李群英说,她们杂志的名字终于定下来了,叫做《燕京文艺》,下星期复刊,并面向全国作者征稿,有稿费,千字3块-30。当然这个千字30是针对名家的,新人一般是千字3块。李群英郑重地向宋知南约稿。不过她们现在没有样刊,一切都是摸索着来,她让宋知南自由发挥。
朋友有约,自然得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