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考场中,被留下阅卷的考官们也正在胶着。有关会试名次可不是那么简单就能定下来的,几个考官立场不同、政见不一,阅卷过程中摩擦总免不了。
别的倒是还好,最难调和的便是这会元之争。这么多举子同考会试,但是水平却有高有低。其中最出挑的,莫过于宋允知与钟离二人。双方各有优势,钟离在诗赋上天分卓然,宋允知在策问上一骑绝尘。
其二人的答卷都极具个人特色,即便看不出名讳,他们也能一眼就分出彼此。
翰林院、礼部等各执己见,一边支持钟离,一边支持宋允知,已经吵得天昏地暗了,却仍未分出胜负。
礼部尚书也不能独占其身。其实他心里更偏向于宋允知,这小孩的文风他很喜欢,功底也足够扎实。虽在诗词上稍微欠缺了一点,但也算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至于文章则更加出众,读来叫人拍案叫绝。
可最后连礼部尚书的意见竟然也不能服众,翰林院那群人为了将宋允知压下去,谁的面子也不给。
礼部尚书庆幸陛下有先见之明,坚持塞了不少礼部的中立派过来,他们对开战和谈一事并不在意,一切秉陛下政令而为,与科举一事也相对公允,只支持真正才德兼备、品学兼优的学子。
若不是他们,即便有礼部尚书坐镇,只怕也争不赢翰林院,更没办法为宋允知分说了。
礼部尚书见这群人吵得实在心烦,便道:“既然分不出会元,不如将前四的答卷呈到御前,让陛下同两位丞相定夺,诸君觉得如何?”
翰林院一众彼此交换了个眼神。若是单纯让陛下来评定的话,他们其实也是不服的,陈素简在帝心,他的弟子也同三皇子、四皇子私交甚笃,陛下心中必然有所偏重。但若是加上两位丞相,便不会叫陛下随心所欲了。
翰林院人放了手,礼部尚书便决定将答卷呈上去。可就在礼部尚书即将进宫时,前线忽然发生了意外。
夏国的一个小兵斩杀了北戎的军官,北戎人大怒,大举进攻襄阳。
襄阳知府率兵御敌,但是北戎似乎是有备而来,不过三日之间便集结了十五万兵马。与之相对,夏国在襄阳城的守卫不过四万而已,即便先前孔齐、随春生等人携九万兵马北上,也是远远不够的。且这九万兵力,一时半会儿也赶不到襄阳城。
开战第一日,襄阳城死伤惨重,凭借兵部先前改良的重型弩箭才勉强守住了城。可敌军攻势日盛,襄阳城若没有先镇北侯那样的将领来力往狂澜,早晚要落于北戎之手。
一旦襄阳城被攻破,北戎大军随水路而下,一路浩浩荡荡,直逼建康城,届时,夏国就真的要覆灭了。
消息传过来之后,整个朝堂都陷入了恐慌。他们已经下意识忽略了那九万的兵力,甚至已经提前预料到襄阳城溃败的结局。若能好好活着的话,谁愿意家破人亡?
会试的结果暂且被搁置,不少官员如今一门心思请求陛下议和。
皇上都被他们给气笑了,仗还没有正式打起来他们就开始唱衰,口口声声要割地赔款,简直荒谬,他们赔给北戎的东西还少吗?对方显然是头喂不熟的白眼狼,便是将夏国整个赔给他们都尤嫌不足。
皇上断然拒绝,这种窝囊的要求他若是答应了,日后在史书上必定会背负千古骂名。
但是不久之后,又一噩耗传来。
夏国遣使去燕国借兵,当初两国订立条约,不论是谁遭到北戎袭击,另一方都要出兵援助。可是这回北戎真动手之后,燕国却不愿意履约了。燕国上下官员都反对支援,他们对夏国赚取燕国钱财一事很是在意,虽然燕国也从贸易中获利了,但是远远不及夏国获利之多。
燕国的阿赫玛大汗对此很是尴尬,他总不能为了夏国,弃自己的臣子于不顾吧。权衡再三,阿赫玛大汗还是选择食言了。
或许是出于愧疚,他还给自己找了个借口,解释燕国去年经历大旱,正是国库空虚之际,实在不能承担军费开支。此外,燕国人还转告夏国来使,燕国的大王子已准备了十万精兵,半个月便能抵达襄阳,言下之意是让夏国君臣自求多福。
此事传至京城后,阿赫玛大汗被夏国朝臣骂得狗血淋头。
燕国的毁约,让夏国的境地更加雪上加霜。
就连一直坚定要开战的皇上,近日都愁眉不展。
礼部尚书先前被他们喊着要割地赔款一事给气得头脑发昏,等脑子终于清明之后,他忽然想到了宋允知那几篇特立独行的策问。几道策论题中,有一道跟眼下的情况有些类似,而宋允知的答卷,似乎正可以化解眼前的难题。
礼部尚书不再低调,忽然站出来秉明:“陛下,臣知一计,或许可以逼燕国出兵。”
第96章 计策 极限换家
礼部尚书站出来时,众人还真没当一回事,国难当前,燕国又不准备出兵,他们除了死路一条就只剩下死路一条。推己及人,他们自己没办法挽大厦之将倾,自然也不指望文人出身的礼部尚书能放出什么好屁来。
结果礼部尚书还真没放出好屁,他一开口,损得众人都惊掉了眼珠子。
好不要脸!
众人错愕地盯着礼部尚书,半晌才消化了对方的话。有人甚至往旁边挪了挪,自觉跟礼部尚书拉开了距离。真没想到,看着一派儒雅的尚书大人,竟然也能舍下面皮说出这样的话。
只有上首的皇帝陛下眼神越来越亮,不久后甚至拍案而起:“妙极!”
国难当前,他怎会在乎什么颜面不颜面的?只要能让燕国出兵,再没有脸面的事他也愿意做。皇上盯着礼部尚书,眼神熠熠生辉:“爱卿如何想到此良策?”
礼部尚书也不邀功,诚实道:“陛下容禀,此法乃是国子监举子宋允知在此次会试策问中所书。论理,会试文章不易当廷提及,但事急从权,还请陛下恕罪。”
陈素跟弟子孟侍郎对视一眼,怪不得呢,这法子听着有股熟悉感,原来真的跟允哥儿有关。
唐郢立马看向翰林院等人。
几位翰林学士也是一副敢怒不敢言的样子,事实上,在礼部尚书开口之际他们便想上去拦着了,但是对方话说得太快,他们还未站出来,、便全都说完了。文章确实是宋允知写的,当初他们极力反对宋允知做会元,也是因为这小子有篇文章太不体面,正好就是礼部尚书提到的这一篇。
皇上抚掌:“原来是小神童的文章,果真天佑夏国,速速呈上来!”
翰林院等人心中俱是咯噔一下,但凡用这法子解决了目前的困境,宋允知那小子将再也压制不住。
若是宋允知知道自己在翰林院影响如此巨大,定然谢谢他们八辈祖宗。都大难临头了,竟然还想着他能不能做会元。多大仇啊,这么见不得他出头?
可总归,宋允知的文章是被呈到御前了,而且是独他一份儿,余下的答卷虽然也摆上了桌案,但是皇上只是看过一眼便放下了。若是平日,皇上兴许会有兴致翻一番;但是眼下事态紧急,皇上实在是分不出心神来看这等无关紧要的东西。
他拿起宋允知的几篇文章,一眼便看到了礼部尚书口中的那篇,细细读来后,只觉得任督二脉都被打通了一般,整个人豁然开朗。
原来还能这样?
朕怎么就没想到呢?
抛开体面与否,这无疑是逼燕国下场最好的对策。
几乎是一瞬间,皇上便有了决断。
将近半数的文臣对此都有疑议,觉得此法不妥,需从长计议。皇上本就压抑着火气,见他们还这般拎不清,不由得怒斥一句:“你等想不出对策,如今又百般阻挠宋爱卿的良计,是否存心盼着夏国湮灭,铁了心要当叛国贼?”
这诛心之语,叫一众臣子都吓得失了声。以至于皇上直接叫宋允知为“爱卿”一事,也被忽略了过去。
若是再开口反驳的话,他们就得变成乱臣贼子了。届时北戎还未打过来,他们就先被陛下给诛了九族。为了反对宋允知,不至于此。
不多时,夏国国书便被人快马加鞭送去了边境,一路飞渡长江,越过黄河,不眠不休地直奔燕国而去。
燕国的阿赫玛大汗见到夏国来使,还以为是夏国皇帝再次示好,请求他们出兵援助。
阿赫玛大汗这些日子也很是为难,几番在跟部下臣子商议。若是用兵,他们必然要跟北戎对上,而且帮助夏国对他们也并无好处;可若是不动兵,任由北戎将夏国吞并,唇亡齿寒的道理他们也不是不懂,食言而肥的骂名他们也得背着。
怎么都不妥,此事便陷入了僵局。
阿赫玛大汗甚至琢磨着,是否要派一小队人马过去观望,如此可退可进,也不会损失太多。
然而,等他叫译者读完了夏国的国书后,还算好脾气的阿赫玛大汗直接火冒三丈。
堂下,燕国的文武官员也咬牙切齿,凶神恶煞地盯着面前的夏国使臣,有人甚至已经提起了刀。
夏国使臣咽了咽口水,可是该说的话他还是得说:“大汗,当初两国订立条约仍在,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任何一方如若遭受北戎攻击,另方都得无条件援助。而今夏国蒙难,贵国却背信弃义,自毁盟约,实在不堪。既然贵国不愿意遵守约定,那夏国也只能出此下策了。”
“这就是你们对燕国出手的理由?”阿赫玛大汗压着怒火质问。
他一把将夏国的国书砸回使臣怀里,怒不可遏:“燕国因为财力不足才不便出兵,你们倒好,竟然想要举国搬迁至燕国,真是——”
阿赫玛大汗铁青着脸,一时间竟然找不到合适的词汇来描述夏国的无耻。这些人自诩礼仪之邦,结果做的事情却无耻之尤!自己打不过北戎,就用如此毒计来拖燕国下水!
是他先前信错了人,竟还以为夏国都是良善之辈。
使臣擦了擦自己脑门上的汗,继续冒死开口:“大汗先不遵守约定,夏国也别无他法。朝廷已经释放了一批死囚朝燕国押运,若是来日北戎当真攻克襄阳,整个夏国朝廷都会迁徙至燕国,至于夏国的军队、百姓,自然也会跟着一道过来。”
大不了,江南的城池他们都不要了,丢给北戎,人来燕国避难就是。至于燕国能否容纳夏国臣民、是否愿意容纳夏国臣民,那都不是他们现如今要考虑的事。反正燕国人先不要脸的,他们将家换到燕国来,又有什么不对劲呢?哪怕他们不赚,也不能叫燕国跟在北戎身后捡便宜,总而言之一句话,燕国别想讨到好。
换家战术一出,燕国君臣比吞了一只苍蝇还要恶心。
夏国即便打不赢北戎,可若是举国搬迁到燕国,势必会引起燕国骚乱。届时,他们想要作壁上观便不可能了。
燕国那些已经气疯的大臣甚至想要拿夏国使臣开刀,阿赫玛大汗又何尝不想将人给宰了?可是方才使臣那番话也让他投鼠忌器。
阿赫玛大汗强忍着恶心叫人先去打听,发现夏国还真的押了一大批死囚到北境,准备往燕国投送。这等作奸犯科之辈,为了活命什么干不出来,只怕燕国的戍边将士也没办法将他们尽数拦住。一批死囚都如此棘手,若是夏国举国搬迁,他们就更加束手无策了。
真是好狠,好恶毒!
阿赫玛大汗气得整宿整宿睡不着,眼瞅着夏国还在远远不断地运人,燕国朝廷也终于憋不住了。
他们遵守约定,派出了十万军队赴前线支援襄阳城。
使臣连忙将此事快马加鞭送去健康城。
这回北戎突袭,夏国兵马又不够,襄阳城死伤无数,直到随春生等携九万兵马尽数支援,情况才有好转。可是先前朝廷扯皮,给的粮草军需都不足,严重拖累了战况,前线士兵艰难守城,情况依旧不容乐观。
如今燕国愿意尽快出兵援助,已经算是唯一的好消息了。
至于燕国会不会就此跟夏国交恶,已经不在夏国的考虑范围之内了。已经到了生死存亡之际,谁还在乎燕国事后如何反应?退一万步来说,此事难道不是燕国引起的?他们若是遵守约定,夏国何至于用这等手段?
法子损不损是一回事,有用又是另外一回事。只要能威胁到燕国,下回他们照用不误。
皇上暂且送了一口,不过心中却将之前使绊子,阻挠他调兵的官员都记下了。若不是这些人怯战,襄阳城一战不会打得这样惨烈。他苦心故意经营了整整五年,到头来还是被这些窝囊废一样的臣子给拖了后腿。
皇上因前线战况几次发火,朝中自两位丞相起基本都遭了殃。两位丞相被罚俸一年,数位御史、六部官员与翰林院学士贬的贬,罚的罚,若不是顾忌着前线战况,只怕朝廷得要流血了。
后宫前朝战战兢兢,谁也没有料到,一向以仁慈著称的君王,这回竟然如此强硬。
不少被波击到的官员,等到二皇子关系匪浅。也有人求到他头上,可二皇子愣是咬牙没有求情。
这次跟以往不一样,二皇子深知,若是此刻他前去求情,固然可以在朝臣面前赚一波好感,但父皇就会彻底对他失望。弊大于利的事情,他绝对不会去做。
平日里官员团结抵抗君权时,皇上若想要轻易发落官员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可如今许多人自身难保,又不愿意在国家危难之际被定性成叛国贼,一时都不好出声,这才便宜了皇上。
坊间也不太平,都在忧心北戎是否真的打进来。时至今日,北戎仍然是不少人的噩梦。
宋允知等更是担心不已,随春生还在襄阳城,前线死伤的战报一日日报过来,宋允知等便一日不落地去打听,生怕在其中听到熟悉的名字。
宋允知如今总算是能体会到随家长辈的心境了,随春生这都还没出事,他都有些后悔当初鼓动对方参加武举。若是真出事儿了,宋允知得悔恨终生。
揪心之际,一直被搁置的会试红榜却忽然放了下来。
似乎是为了安抚民心,这回会试放榜格外热闹,宋允知因为随春生的事儿还没有来得及打听,礼部的人便敲锣打鼓地上门报喜来了。
第97章 会元 允哥儿中会元
屋外锣鼓齐鸣,宋允知也被闹得站了起来,疑惑地问了一句:“外头怎么了?”
片刻功夫,贺延庭从外头破门而入,像个炮弹似的,神色几乎癫狂:“允哥儿,你中了!”
宋允知被他吓了一跳,脑子都不会转了:“中什么了?”
贺延庭跺着脚,长笑两声:“中了会元,允哥儿,你中了会元。”
宋允知担忧地盯着贺延庭,糟糕,这孩子该不会傻了吧?
范进中举成了现实?
贺延庭还咧着嘴,真是天降喜事,他到现在都没能消化这样的好消息。解元有什么好稀罕的?他们家允哥儿这可是会元,是会元呐!保不齐陛下一高兴,殿试便又点了允哥儿做状元,那他们家就彻底扬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