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如今,再不用家里人耳提面命,这些纨绔子弟自己便收敛了那吊儿郎当的做派,开始谨慎小心起来。长安一带住的都是北方汉人,更有许多郑廷的旧部,这些人对他们依旧深恶痛绝,还是低调行事得好。
等到了长安,他们也是一言不发,紧紧跟在队伍后面,生怕有人混迹在人群中要了他们的命。
可那些人再嚣张,也不好在皇帝入京的这一日来作乱。
今日长安城外重兵把守,宋允知带到北方的兵大多都在此处守卫。
城内百姓也纷纷从家中出来,现在街头围观。这段时间长安城中每日都是热火朝天,他们努力了这么久,应该能让新任的皇帝陛下满意吧?
宋允知携带诸位将军守在南城楼处,远远地见到皇上过来之后便迎上去行礼。
皇上看到宋允知的身影后,下了御驾,带着几个皇子走上前,于文武百官面前,亲自扶起了宋允知:“爱卿辛苦了,且领朕与诸位官员前往城内一观吧。”
宋允知躬身,往后撤了一步紧随陛下身旁:“陛下先请。”
宋允知引导皇上入城,余光看到了他家先生,趁着皇上没注意时,回头冲着他先生眨了眨眼。
陈素严肃脸,这等正经时候也要胡闹,真是的,不知道自己现在有惹眼吗?
被先生瞪了一眼,宋允知也不敢作怪了。
皇上已经迫不及待地进了城楼,甫一进去,便因眼前之景愣怔了片刻,他印象中的长安城,可远没有这样鲜亮。
片刻后,皇上便被百姓都行礼声给惊醒。
他忙抬手让众人起身,虽然知道百姓叩拜只是因为他是皇帝,并不是为了他的为人,可是看到北方的百姓们特意守在此处,皇上已经足够欣慰了。最起码,这能说明北方的百姓并不排斥他这个皇帝。
宋允知笑着回应:“城中百姓为了迎接陛下,将该修缮的地方都修缮了一遍,街道、庙宇、桥梁各处都打扫得干干净净,只等陛下到来。”
后面的官员闻言,心中暗讽宋允知拍马屁,什么叫百姓为了欢迎陛下修缮长安城,分明是他领着百姓做的,如今为了哄陛下开心,都开始颠倒黑白了。
一看就是个佞臣的料子。不少人直勾勾地盯着陈素,这都是他教出来的好学生!
陈素冷着脸,谁来瞪谁。
他弟子说的话难道有错吗?没看到街边围着这么多的百姓,没看到这些百姓虽然激动但都老老实实地站在一旁?这说明什么,说明他们是真心迎接陛下的,他家弟子从不屑于逢迎说谎。
萧宝玄新奇地四处查看,他发现长安城比建康城还要干净许多,不仅干净,还很整洁,街道两侧有固定的大渣斗,专门用来装脏东西。
每间商铺门口都别着一束花,山桃、连翘、玉兰、早樱……三四月里外头能见到的花,这里都能看到。争奇斗艳,千娇百媚,给这千年古城注入了新的生命一般。
街道二楼门窗大开,里面坐着数以千计的乐师,更有北方的文人墨客当场铺纸,作画写诗,记录这历史性的一幕,当真是招贵客,引高贤,楼上笙歌列管弦,好不热闹。
皇上侧耳倾听,只见曲调悠扬,情谊厚重,待听到乐师唱到“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时,心中百感交集。
是啊,长安也是他的故乡,是他们所有人都故乡,几经波折,他们今日终于回家了。
皇上不上御驾,坚持走完全程。
天街中间铺着一道长长的毯子,一眼望不到头。若只是单纯的红绸,铺上去也不难看,关键是这地方的毯子材质五花八门。有绢布,有丝绸,有毛毡,甚至还有麻布!
各种颜色混搭在一起,对眼睛实在不友好,太难看,太不庄重了!
吏部尚书立马跳出来:“宋大人,今日御驾回京,你便是这样迎接陛下的?听闻先前宋大人拍卖府邸可是得了不少钱,却不知这笔钱究竟花在了何处?连一条红绸都舍不得买。”
宋允知还真怕没人问呢:“陛下容禀,您回京的消息传入长安城后,便有百姓自发献出家中布匹,想要为陛下拼出一条通往皇宫的长毯,借此聊表心意。”
吏部尚书:“……”
输了,好个宋允知,他还不如不出这个头。
吏部尚书灰溜溜地往后退了一步,没多久就听到陈素那个老小子冲着他冷笑了一声,笑得他更没脸了。
谢霆也出面替宋允知补充:“陛下,这些百姓有的家中富贵,有的却囊中羞涩,您看这上面是绢布或者绸缎的,便是条件好的人家献上来的;若是麻布,便是贫苦人家献上来的。虽说放一块显得杂乱无章,但这毕竟是百姓的心意。他们渴望和平,期待安定,也想为您回京尽一份绵薄之力。情谊珍贵,非万金可比。”
两侧的百姓心中跟着激动起来,他们也不知道当初是谁第一个提出来要献布的,反正就稀里糊涂地跟着捐了。宋大人也没让他们吃亏,收了布之后立马就补了一笔钱给他们。
当初献布的时候只是随大流罢了,可眼下一想到自家献出去的东西意义如此深远,他们便忍不住心潮澎湃。
也不只是谁第一个喊到“长安百姓恭迎陛下回京”,百姓如梦初醒,纷纷随之高呼。
声音此起彼伏,绵延数里,经久不散。
不知道的,还真以为长安的百姓有多忠君爱国,忠贞不二呢。
皇上没想到,自己真的能被北方百姓们如此放在心上,不枉费他的君民,一心彼此奔赴。被眼前的景象所感染,皇上忍不住潸然泪下。
宋允知暗自点头,这一届的百姓,是他带过的最机灵也是最懂事儿的一届,他只需要稍稍引导,这些人便能超额完成任务。看陛下动容的模样便知道,今日的欢迎仪式不可谓不成功。
他升迁这事儿稳了。
宋允知只是笃定自己会升官儿,却没想到回宫之后皇上会大手一挥,直接点了他做丞相。
这也……太大手笔了。
第159章 府邸 宰相宋允知
有人欢喜有人忧。
宋允知那小子,满打满算还未及冠,这样的年纪圣上竟然要给他拜相,那等他年岁稍长些,还要如何封赏?到了那等地步,早已无官可加,是不是还得给他封个王侯爵位?届时他一个平民,直接跃升成为贵族,这简直是胡闹。
当下自然有人提出非议,只是朝臣们也发现了,自打陛下经历了两国战事之后,态度便不同以往了。时而柔软时而强硬。对于无关紧要的事,大都愿意听朝臣的建议;可是一旦涉及到大事,他们的意见还不如放屁呢,放屁好歹还能听见响声,他们的反驳陛下根本听都没听进去半分。
众人对视一眼,皆有些心力交瘁。
两位丞相眼下还都不在,他们二人被陛下留在建康城负责扫尾工作,少说也得半年才能回来,唐丞相更惨,几年都回不来了,唐家两个儿子也被陛下留下了建康,摆明了对唐丞相有意见了,且意见还挺大。
若有两位丞相在,他们反驳还能有点分量,如今没了两位丞相摇旗呐喊,这些反驳之声不多时便被陛下给打压下去了。
陛下还说得格外冠冕堂皇:“朕一向赏罚分明,且宰相一职也并非不能变动,自今日起,宰相五年一变,若尔等来日功绩也可比肩宋相,朕亦可以破格提点其为宰相,甚至接替宋相也未尝不可。”
他可是十分公正的。
众人陷入沉默。
宋允知的功绩有多少?且不说以前,单说这几年,宋允知先是以一己之力将声名不显的光州变成了除建康外最紧要、最知名、最富裕的地方,单枪匹马在齐国朝中全身而退还策反了齐国的几员部将,假死脱身后又临危受命,带领十万大军驻守光州,将齐国军队拦在过境以外,逼死郑廷、收回长安、迎回圣驾……这一桩桩、一件件,都不是正常人能做到的。
他们要是能有宋允知这样的本事,还用得着在这儿酸么?
这不是没有才开始破防的吗?
首次朝会以宋允知被拜为宰相这石破天惊的消息开局,众人被震得心神不宁,以至于后面讨论了什么,他们都无暇分心。只记得皇上论功行赏,赏了不少人,这回前线征战的将士们都受封了,以陈素为首的国子监官员职位也变动了不少,就连光州不少地方官吏都跟着沾了光。
其中有一个姓赵的年轻人,不知道走了什么狗屎运,竟然被陛下给记住了名字,直接将他调去了户部。他一个不入流的小吏,为何有幸能被陛下记住?还不是因为宋允知。不出意外,这人今后来来户部也会是宋允知的心腹。
一步登天,不外如是。
他们虽然爱非议宋允知,但是有件事不得不承认,跟着宋允知,的确能捞到不少好处。也怨不得总有人愿意跟着宋允知,任劳任怨地在他手底下做事。这般能替自己身边人着想,还愿意分好处,属实少见,有些事情不服不行。
若是他们从前的上峰能这样体贴大方,他们也不会白白熬了这么多年了。
论功行赏完,便是些具体性的事物了。在场所有官员心中都清楚,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各个衙门应该都不得闲。宋允知便更是如此了,他领了一件最要紧的事,重新测量北方各地的民田。
先前朝廷承诺北方的百姓要改革税制,从丁税改为地税。话既然放出来便得兑现,此事陛下也不信任旁人,刚好宋允知走马上任,正需要多做点实事。与其让他在衙门里头处理文书,还不如将其派出去。
宋允知欣然接下这差事。
下朝之后,宋允知身边已经围满了人。
宋允知始终扬着笑脸,让人挑不出错。
陈素与有荣焉地看着自家弟子,回想他从垂髫小儿长成如今玉树临风的模样,陈素心中的自豪与成就感不言而喻。他当初收着孩子为弟子的时候,也没想过他能取得今日这般成绩。
他成长得比陈素意料中的还要出色,他做的那些事也让陈素再次燃起了希望。能教出这样的学生,既是他之幸,陛下之幸,也是夏国之幸。陈素已经年迈,但是能在这样的年纪看到夏国再次有了变化,让他这颗已经苍老的心再次回温,或许,以后真的会不一样。
宋允知感受到了先生的目光,这下终于能光明正大地转向先生,促狭地眨了眨眼。
陈素没舍得再瞪他,只是无奈地摇了摇头。都是做丞相的人了,怎么还这般小孩子气?
国子监一系的人对宋允知都格外亲近,尽管国子监既有贵族子弟,也有平民学生,但是在陈素的教导下,他们更认同自己国子监学子的身份,而非家族出身。
身份认同变了,立场自然也变了,宋允知作为国子监出来的神童弟子,理所当然受到了众人的关注支持。其他的小官儿也愿意给宋允知还有国子监一个面子,纷纷上前恭贺。
冯尚书望着万众瞩目的宋允知,再联想到自家还留在江南的儿子,不由得叹了一口气。他儿子当然也是很优秀的,不比他当年差,只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跟宋允知比起来,所有的年轻人都差了一截。
“终究是比不上啊。”冯尚书感慨了一句,却发现旁边的礼部尚书脸色比他还要黑。
冯尚书凑过来,小声询问道:“陈素难道要进礼部?”
没听说啊,今日陛下也就给了陈素一个太傅的虚衔,虽然地位尊贵,但毕竟不是实职,他们也可以接受。陈素那家伙一向很得陛下信重,跟他弟子差不了多少。陈素若是想动,那首选肯定是礼部,那礼部尚书估计要让位了。这两人之中,陛下必然更偏心陈素。
礼部尚书摇了摇头:“他应当没这个心思了。”
陈素年纪大了,这些年光是国子监的事情,就渐渐让他力不从心,大概没什么心思去外头搞事儿。
冯尚书好奇道:“既如此,你还担心什么?”
礼部尚书欲言又止,没有陈素,还有陈素的大弟子孟溪啊,这家伙跟宋允知是同门师兄,别看表面上没什么联系,但是只要陈素还在一日,他们两人便天然地被绑在了一块。近来孟溪上升势头也猛,陛下又是个喜欢提拔年轻人的,没准那日灵机一动,就想让孟溪顶替他的位置。
被陈素给拉下马,虽然不高兴但也没什么办法;可若是被孟溪拉下马,那也实在是太憋屈太窝囊了。
宋允知这拨人,升得太快了,快要把他们这些前浪都拍死在沙滩上了。最可怕的是,他们除了抱怨两句,再没有别的法子,只能眼睁睁看着旁人扶摇直上。唉……偏他们没有这样的好运气。
出宫后,宋允知回了住处。前些日子夫人跟父亲给他寄了一笔钱,让他在城中挑一处好宅子买下,不过这钱如今是花不出去了,陛下今日还给他赐了一座府邸,他们一家人住,足够了。
赐宅子的毕竟只是少数,陛下如今对施恩比较吝啬,除非真的立了功,否则轻易不会许出有价值的东西。京中多的是没有宅子的,眼下还不得不花大价钱从朝廷手里或者中间人手里买下。
能卖出去的,都不是顶好的宅子,换言之,都是别人挑剩下来的,好地段只有那么多,即便是次一等的价格也是过于昂贵。
之前还抱怨宋允知狼心狗肺赚了他们的钱的人家,如今总算销声了。对比旁人,他们已经幸运太多,虽然依旧花了不少钱,但好歹地方足够好,依旧能够彰显他们的身份跟地位。
宋允知请了好些短工,只花了半日便将丞相府给打扫干净了。府上大是大,但是显得空荡荡的,没什么生气儿,估计得家里人都搬进来之后,才显得热闹些。
他如今升了官,过些日子肯定得摆酒请客,到时候还得打点一番。
那么一会儿功夫,宋允知摇身一变成为宰相这消息便传得人尽皆知。
百姓们受过宋允知的恩惠,是真心实意替他高兴。旁人或许还觉得对方资历不够,可在百姓们看来,宰相本就是能者居之,宋大人有本事,他不当宰相谁当宰相?这本就是众望所归,毋庸置疑。
宋允知甚至走在路上都能听到几句恭贺声。
看来,喜酒得提前了。
比客人先来的是家人,御驾回京时,唐懿便带着家人远远地跟在后面。他们一路北上,混在商队之中,坐的都是普通的船只跟马车,丝毫不显身份。也正因为如此,几人才一路平平安安地抵达了长安。
原先府里伺候的人都留在了建康,他们早已在建康成家生子,倒是不适合搬来长安,只有几个雇来的书童丫鬟是孤儿,留在建康也无家人,索性跟着他们一块儿过来了。
得知家里人到了,宋允知喜出望外地过去接人。结果迟了一步,他还没出府,人就已经到了。
宋允知又惊又喜:“怎得这么快?”
宋瑜跟贺延庭顾不上说话,迫不及待地抱住了允哥儿,这俨然成了他们团聚时的习惯了。
唐懿指挥书童马夫将行礼搬下来,抽空回了一句:“路上碰到镇北候府的人,是被他们引过来的,否则还得花时间问路,不知要耽误到什么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