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一边写一边说明,“两个问题的本质,都是H+在阴极发生了还原反应。
第一个问题,H+从溶液中还原成H2,离开了,剩下大量的OH-。”
她在OH-上画了个圈,用箭头将它跟Cl2连在一起,示意道,
“Cl2会与这些OH-发生反应,生成 ClO-。
第二个问题,由于H+被还原生成H2,H2容易与阳极生成的Cl2混合,有爆炸的危险。”
她拿粉笔当教鞭,解释道,“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根本方法,就是阻止H+在阴极上的还原反应。”
老唐的化学知识储备是真的不咋样,听到这儿还是满脸茫然:“什么意思?”
“意思就是说,就是让H2在电解以外的过程中生成。”
结果在场几个人都蒙圈了。
不在电解过程中生成氢气?难不成总方程式是错的?电解饱和食盐水,制备烧碱、□□和氢气,这是最基本的呀。
不这么来,行吗?
“当然行!”阶梯教室的门被猛地推开了,走进一个头发有点乱,鼻梁上的眼镜像玻璃瓶底的中年男人。
这一位,大概是真中年了。
因为浑身上下,写满了中年人特有的疲惫。
他语气算不上好,甚至可以说是有点冲:“用水银作阴极,电解的饱和食盐水,阴极上就不会生成H2。”
啊?
阶梯教室里头,除了叶菁菁以外,其他人都是满脸茫然。
什么意思呀?水银有这么神奇吗?
叶菁菁看这位大哥神色极为不耐烦,只能补充解释:“因为过电压的存在。水银阴极上H的过电压远大于Na的过电压。
这样Na+在阴极上,发生了还原反应,生成的Na,溶入水银里。
而混有Na的水银再流入水中,Na与水反应生成NaOH和H2。
因为Na又是溶于水银里头的,所以它的反应不会过于剧烈。
这样剩下来的水银就可以循环使用。
加入一个水银当阴极,既能把H2和Cl2隔开,又能防止Cl2接触到Na0H,影响烧碱的产能和品质。”
众人这才恍然大悟。
那位梳着两个小辫子的姑娘,还竖起大拇指夸奖叶菁菁:“你这个好,这样一讲就清楚了。”
老唐则是从信封里又摸出了一张纸,惊叹道:“哎,你还真写了呀,这张纸沾着信封了。”
叶菁菁当真大无语:“我投稿,我肯定要写清楚啊。”
老唐哈哈哈:“我还以为你故意吊我们胃口呢。”
叶菁菁哭笑不得:“我有这么无聊吗,我瞎折腾你们……”
“这又不是什么惊天大发现。”
那位酒瓶底眼镜中年男人没好气道,
“这是十九世纪,美国化学工作者发现的。都已经快过去一个世纪了,还能当成什么新鲜玩意儿?”
他说着说着,情绪激动起来,“这个问题你们就应该问我们,把人叫过来干嘛?早就过时的内容,也要发表在我们西津大学的学报上?那我真要建议你们,把学校改成西津考古大学吧,专门考人家的古!”
“扑哧”一声,老唐立刻捂住自己的嘴巴,连连道歉:“不不不,不是说它不好啊,我没别的意思。”
他纯粹就是笑点低。
教室里的学报编辑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都没说话。
“怎么了?”半掩的门推开了,走进个头发花白的老头儿。
他年纪应该不小了,头发大半都白了,但让人惊讶的是,发量一点也不少。
多让人羡慕呀。
老头儿显然没有意识到,面前的年轻姑娘目光灼灼地看着他,其实是在羡慕他的头发。
他语气温和,又问了一句:“怎么了?”
扎着两个辫子的女编辑,立刻言简意赅地跟自家主编,解释事情原委。
从她的角度来说,她认为这篇文章很有意义。
但是文老师的说法也的确有道理,人家80年前就已经研究出来的东西,这会儿他们学再巴巴儿登一遍。
怎么都感觉不太对劲。
头发花白的主编,看着叶菁菁:“同志,那你怎么看这件事情呢?”
叶菁菁深吸一口气,保持微笑:“各位老师,我有充足的理由认为这篇文章值得被发表。”
教室里突兀地响起了一声冷笑,文老师的不屑,隔着玻璃瓶底眼镜,也倾泻而出:“呵!值得?值得捡破烂吗?”
第47章 我想要什么,会自己争取 根本就没有招……
叶菁菁针锋相对:“我反对这个看法, 任何有用的,能够帮助人民群众工作生活更好的,都不可能是破烂。
作为科技工作者, 除了要搞科研之外,也要科普。将更多的科学知识, 普及给人民群众。
您说的没错, 这的确是美国化学工作者很久以前就发现的事儿。我也相信,在我国也有很多化学从业人员, 早已掌握了这个知识。
但更多的是,不从事这个行业的人, 可能对此并不了解。”
梳着两个辫子的女编辑点头,直接承认:“这方面,我就不知道。”
其他几个人也点头赞同。
他们要是懂的话, 也不会特地让老唐把人拽到他们学校来。
文老师反驳道:“你们不知道又能说明什么?随便找个搞化学研究的, 都能说出来究竟是怎么回事。”
叶菁菁立刻抓住了他的话尾巴:“但并不是所有搞化工行业的,都是化学研究者呀。
别的不说, 就说咱们现在好多地方都在搞五小工业,公社也有社队企业。”
所谓的五小工业,是指在备战备荒大背景下,中小城市以及县以下地区,迅速上马的小钢铁、小机械、小化肥、小煤窑、小水泥厂为主的“五小”工业。
客观上,它们的存在,和社队企业一道,促进了地方工业发展, 而且大大缓解了产品短缺、不配套和生产生活资料匮乏的困境。
“可众所周知的是,那些小厂大部分都是土法上马。有的地方运气好,还能找到大厂的工程师去做指导。有的地方, 完全是自己硬干。手里翻一本书,他们就敢直接生产。”
谢广白在旁边突然间说了一句:“他们的胆子是很大。一天医没学过,对着《赤脚医生手册》就敢给人看病。”
人命关天的事儿,他们都敢,何况是工业生产呢。
叶菁菁立刻接腔:“现在我们国家对化工产品的需求,特别大。尤其是农村地区,交通运输不便,东西不容易买到。
如果他们自己照着书上的说法,直接电解饱和食盐水制备烧碱、□□和氢气,到时候造成生产事故,伤了人命怎么办?”
文老师下意识地反驳:“都偏成那样子了,电解饱和食盐水,他们有那么多电用吗?”
这回又是谢广白帮忙说的话:“农村现在好多地区,小水电站发展得很不错。除了供广大社员家里使用,也供应工厂。”
文老师终于没理由反对了,但他还是强调了句:“不要投机取巧,要自力更生。拿着国外的东西,改头换面,当成自己的研究成果,是最要不得的。”
叶菁菁不得不强调:“我没说是我发现的呀,我写的很清楚,是国外研究出的结果。”
“好了好了。”主编出来打圆场,“这篇文章要了,很有实际意义。”
扎两个辫子的女编辑,立刻又追问领导:“那另一篇呢?银镜反应的那个银氨溶液,要不要也发?”
没错,叶菁菁抠门起来,那真是多用她一张信封,她都能心疼死。
她投一回稿,写了两篇稿件。
反正现在按字数算稿费,他们按照一篇发,她也亏不到哪去。
“银氨溶液什么意思?”
编辑拿了稿件给主编看。
叶菁菁在旁边解释道:“一般银氨溶液通常被描述为氢氧化二氨合银,但实际上它应该银氨络合物。”
主编已经一目十行看完了稿件,又抬头看向叶菁菁:“你喜欢化学?那以后要不要上我们西大化学系?”
叶菁菁愣了下,她还真没这个打算。
虽然她高中化学竞赛是省二等奖,但她大学专业并不是化学。
再说,她高中时,数学和物理竞赛都是省二等奖(允悲,一个都没混到加分保送。),实在谈不上什么偏好。
她只好含糊其辞:“大学没这么容易上啊。”
主编认真道:“你回去好好抓抓文化课,会有机会的。”
女编辑特别惊讶,盯着领导追问:“过教授,今年您去招生吗?对了,我们今年招生怎么到现在还没开始啊?”
按照往常的惯例,工农兵大学生一般是秋季入学。
但去年情况特殊,时局动荡,一直延后到了年尾,才把学生收进门。
大概是因为上面有命令,过教授没透露高考的事儿,只打哈哈:“该招生的时候自然就招了。哎,时候不早了,一块儿去吃饭吧。”
饭桌上,老教授还一再劝叶菁菁好好学习:“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已经被打倒了,□□也结束了,要踏实学习,将来才能为祖国建设贡献更大的力量。”
回去的路上,谢广白问她:“那你要不要考化学系啊?”
“再说吧。”叶菁菁实话实说,“其实我对化学真没什么偏爱。”
她中学时代,是那种全面发展的学生,所有的科目都还行,但你要说多拔尖,也谈不上。
谢广白笑道:“那到时候再看吧,走,我们先把录音机给买了。”
叶菁菁到了文化用品商店,才反应过来自己没券。
谢广白直接一挥手:“没事儿,我有券。”
事实上他也没有录音机券,但是他跟这边的售货员熟,用其他的票换了券。
说来也有意思,大概是因为这个时代还不流行听磁带,录音机反而没有收音机有市场,而且价格贵,故而录音机券反而没那么吃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