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书这三年就看着他阿玛收拾官场,发现他阿玛圣旨上出现最多的四个字就是:从重治罪!
完成既定的试验计划,弘书也就过完了平常的一天,睡觉,然后迎接新的一天。
上元节,上完骑射课后,弘书带着福慧来到永寿宫,给额娘请安。
见完礼后,乌拉那拉氏招手:“福慧过来,让皇额娘看看,去上书房这几日怎么样?习惯不习惯?”
福慧依偎过去,笑道:“习惯呢,我坐在六哥后面,一抬头就能看见六哥,可安心了。”
弘书如今个子都快赶上额娘了,再做小儿情态不合适,因此稳重的在另一边坐下,道:“他倒是安心了,儿子的耳朵快被折磨死了,天天晨读跟要把房顶喊飞一般。”
这当然是打趣了。
福慧委屈道:“哪有,六哥胡说,我才没有那么大声。”
乌拉那拉氏道:“声音大才好呢,说明你中气足、身体好,最近有没有觉得哪儿不舒服?”
年氏去后,乌拉那拉氏作为嫡母,对于福慧这个年幼的庶子当然要多加照料,他生病时没少操心。
“没有,皇额娘,我好着呢。”福慧道。
母子三个说了一会儿闲话,后宫妃子和弘历弘昼一起过来请安,然后大家再一起去养心殿。
今日只是家宴,所以在养心殿,若有朝宴,便会去乾清宫了,当然,介时也会男女分席。
直到所有人落座,弘书都没有看到弘时一家的身影,便知道,阿玛这次恐怕是气大了。
齐妃笑的有些勉强,她这几年不好过,倒不是说谁苛待她怎么样,别的不说,阿玛的后宫安稳是真安稳,根本没有宫斗争宠那些事儿。
——因为根本没人得宠,谁也比不过工作在胤禛心里的地位。
乌拉那拉氏也不会苛待这些妃子,她了解胤禛,只要她做到公事公办,就是对儿子最大的帮助。
主要是弘时除了在前朝惹胤禛生气,他的内宅也不让齐妃省心。不是妻妾争斗,而是子嗣问题,永珅在雍正二年正月夭折了,如今,弘时膝下一个子女也无,甚至几个妻妾没有一个开怀的。
齐妃是真的担心,这个唯一养住的孩子最后连个能承继香火的后代都没有。
但她也不敢再给儿子添女人,本来弘时就在财方面让皇上厌恶,若再加一个色,她怕皇上真将儿子过继出去,去年的过继事件让她至今还提心吊胆。
吃吃喝喝看表演。
弘历站起来敬酒:“皇阿玛,儿臣祝您威重令行悬日圣,万岁千秋奉寿康。”
“嗯。”胤禛举杯轻抿,“少喝些。”
弘历有些失望的坐下,这两句诗是他想了好几日的,皇阿玛的反应未免太过平淡了些。
弘昼起身:“祝皇阿玛万寿无疆。”一饮而尽。
够简洁。
胤禛照旧轻抿:“好。”
唉,弘书无奈的端着白水站起来:“皇阿玛,儿臣不喝酒行不行。”他实在不喜欢喝酒,但年宴时王公大臣都在,他不好搞特殊,又被允禧带人灌酒,最后头痛了好几天。
胤禛轻笑,也想起儿子被灌醉后的糗样:“不喝酒是好事。”
“心意都在水里了,您懂得。”弘书豪迈的将白水一饮而尽,然后叮嘱道,“您也少喝些,不喝都行。”
“臭小子,还管起朕来了。”胤禛笑骂,将杯中剩下的酒喝了大半,留最后一口给福慧。
“皇阿玛,儿臣也喝水。”福慧这个年纪,当然更不可能让他喝酒了,“酒是福,酒是寿,喝了健康又长寿,敬您一杯福寿酒,祝您再活九十九。”【注2】
“噗。”席上不少人都没忍住,笑喷了。
弘书啼笑皆非:“你从哪儿学来的。”
福慧挠挠头道:“宋成说的,他们那儿常说这句祝寿,我觉得挺好的呀。”
“确实挺好的。”就是和这场合还有阿玛不太搭。
胤禛倒没觉得有什么,甚至觉得这样还显得儿子更真心:“好,朕就再活九十九。”将剩下的酒一口喝完。
他们敬完,乌拉那拉氏单独敬了一杯,剩下妃嫔合起来敬了一杯。
等一个节目表演完,弘书站起来道:“皇阿玛,儿臣也准备了一个节目,是用儿臣改良后的幻灯机放映的,想给您看看。”
胤禛压根没问是什么,就道:“好。”
弘书指挥着宫人将幻灯机拿进来摆放好,让和声署的人站在角落里,再灭掉靠近幕墙的灯火。
“开始。”
光源打出,一幅水墨画出现在幕墙上。
和声署的人随之开口。
“暖和的春天来了……”
……
“额娘,额娘。”
“您是我们的额娘吗?”
……
“我们捉害虫,我们保庄稼。”
随着声音结束,幕布上的画面也停在一只只小青蛙身上。
《小蝌蚪找妈妈》之清朝特供版《小蝌蚪找额娘》。
这是弘书考虑许久,决定给大清播放的第一步‘动画片’——实际上这都算不上动画片,不过是由一幅幅画组合起来的连环画罢了,顶多是用幻灯机将它们连贯的放出来,又给配了个音。
选择《小蝌蚪找妈妈》不仅是因为它是上辈子一代人的回忆,也是因为它的科普性和教育性很浓,不仅讲了蝌蚪是怎么变成青蛙的,还介绍了许多水中生物,最后还点了青蛙对于庄稼的保护作用。
可谓是寓教于乐的典范了。
动画片已经放完,殿内却寂静无声,所有人都陷入呆愣中。
第一次看动画片的他们,显然还没有从震撼中回过神来。倒不单单是因为形式震撼,幻灯片放映固然新奇,但类似的光影技术还没超出她们的理解,毕竟他们都看过皮影戏,走马灯的原理也与这个差不多。
最让他们震动的是内容,对于从小生活在深宫内宅的他们来说,里面的每一个画面都是如此新奇有趣,原来故事还可以这样讲?原来青蛙生出来居然是卵?原来蝌蚪竟然是这样长成青蛙的?原来……有太多东西是她们不知道的。
画面很写实的还原了一个个生物本身的样子,透过明灭的光和影,她们仿佛短暂的进入了一个新奇的空间,看到了从来不曾了解过的世界。
当然,震撼到失语的人里并不包括胤禛,不过他也没有说话,而是看完后就若有所思的在想些什么。
弘书突然听到了抽泣声。
是福慧。
弘书不解的走过去,摸头问道:“哭什么?”
“呜呜,六哥,呜……”福慧小声抽泣道,“……我想额娘了。”
但他如今也懂事了,知道今天是个好日子,他在大庭广众下哭是不好的,因此不等弘书安慰他,就自己将眼泪抹掉,强笑道:“没事六哥,我不哭了。”
然后试图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六哥,这个是什么啊,可真好看,能再看一遍吗?”
他的声音惊醒了其他人,所有人都目光炯炯的看着弘书,她们也想再看一遍。
弘书看向还在沉思的胤禛:“皇阿玛。”
胤禛回过神来,还以为是问他的看法,道:“不错,寓教于乐,很有想法,很有意义。”
“谢皇阿玛夸奖。”弘书道,“小七想再看一遍,可以吗?”
“可以。”
等动画片再一次开始播放,胤禛将弘书叫到暖阁。
“你改进过后的幻灯机难做吗?”
弘书道:“不难,寻常工匠都能学会。”
胤禛点点头,问道:“朕想用它来宣传朝廷的政策,你觉得可行?”封建朝廷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上层和下层离得太远,平头百姓对朝廷发布的政策都没兴趣、不关心,即便朝廷派了官员去给百姓宣讲,他们也左耳朵进右耳朵出。
胤禛看完动画片后,就意识到这个可以用来宣讲政策,百姓对新奇的东西就爱凑热闹,他们也没什么娱乐活动,哪怕他们只顾着看画儿呢,多看几遍多少也能记住一些。
弘书微微皱眉,沉吟了片刻才道:“儿臣觉得不太可行,动画片——哦,这是儿子自己取得名字,动起来的画片。动画片吸引人不单单是因为幻灯机放映这个形式,幻灯机只是让它的演绎变得生动起来,最重要的还是画面和故事,刚刚那一小会儿播放的画,就有八十多张,皇阿玛您应该了解的,画这些画需要的时间可不短。”这还是他精简过的。
“而故事,《小蝌蚪找额娘》这个故事通篇用的是大白话,内容也简单通俗,福慧都能轻易看懂。朝廷的政策却不可能用大白话写,也不可能用讲故事的手法讲出来。至于配音就更不用说了,皇阿玛您别看他们说的好像很简单,但也是有技巧、专门练过的,民间上哪里找这么些人呢。若是随便找个人来念,那跟以前那些下乡宣讲的官员有何区别?”
胤禛有些失望,但也知道儿子说的是对的,他刚才想的时候也考虑到了这些,不过还是抱了些希望,所以才将儿子叫出来问。
“其实,皇阿玛。”弘书道,“我觉得朝廷政策不好宣传的最大原因还是内容写的太过晦涩艰深,百姓们连字都不认识,让他们理解那些骈文写成的政策实在太难了些。就是那些能到一线去宣讲的官员,他们去宣讲时恐怕也不会说大白话,甚至可能都不会说当地的方言,而是说官方雅言,这让那些百姓怎么听懂呢。”
胤禛点头,儿子说的这些是很实在的问题,他也知道,但,就是没办法。官员异地做官是常例,不会讲当地方言很正常,能亲自去给百姓讲解朝廷政策的已经是难得的好官了,难道还要用不会说方言的理由罚人家吗?
至于不自己去交给当地的手下,呵呵,你对这时候的底层小吏有什么误解?就不说会不会实心任事了,他们之中,其实认字的也不多,就是上官给他们讲解了一遍政策,等他们到地头的时候,恐怕也忘得差不多了。
“想让百姓主动了解政策,要么是这政策和他们切身利益相关,要么就是内容形式能吸引他们主动来了解。”
你像摊丁入亩这种政策,百姓都是会主动去了解的,也没见谁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但像移风易俗啊、不要乱砍伐山林啊、不要偷截河水至河流枯竭啊这些,谁愿意听呢,听见了也只当没听到。
“就和成语一样,将朝廷政策编在一个个故事里,通过话本、戏曲、说书等形式传播,不会比幻灯机的效果差什么。”
胤禛叹气:“你说的对,但现在就是没人能做这些。”
朝廷的官员自持身份不愿意做这些,而且现在的大风向就是愚民,官员们不想百姓对朝廷政策太了解,毕竟百姓了解了,他们还怎么欺上瞒下、从中获利?对于朝廷来说也是,愚民更好统治管理。
民间的呢,又怕他们乱来。毕竟这些人一散出去,你怎么知道他们在外会把故事里的政策改成什么样子?
这个口子不敢放,必须要牢牢握在朝廷的手里才行。
弘书知道阿玛的顾虑,这种顾虑也是对的,宣传口必须掌握在国家手里。
他想了想,道:“皇阿玛,您觉得,办一个面向百姓的邸报怎么样?”
“面向百姓的邸报?”
“对。”弘书道,“只用大白话写,除了写朝廷关于民生的政策,还可以写最近的粮价波动,可以写哪个地方出了什么新奇东西,甚至可以写一写东家长西家短,这些都是百姓爱听的东西,他们即便不认字,也会主动去找认字的人给他们念。”
“等时间长了,说不定他们还能通过这样的方式学会一些简单的字呢。”
这不就是民间的小报?胤禛对民间小报有过了解,这些小报囿于成本和距离,大都只在很小的范围传播,而且内容大多都……额,带点颜色,一般只要不发布什么反动言论,朝廷都不会管。
其实邸报严格来说也不是官办的,因为它是由是朝廷官员自发印刷经营的,不过因为朝廷对内容的严格把控,也算是半官方性质。
倒不是不行,胤禛觉得儿子说的还是有可操作性的,他道:“那你怎么解决成本和距离问题,邸报可不便宜,百姓买得起?”
弘书立刻拍拍胸脯:“您忘了您儿子了?我马上回去研究,将印刷的机器改良,降低印刷成本,还有纸张,不用太好的纸,用竹纸、麻纸,只要字能看清就成。至于距离,虽然可以走驿站,但成本也不能忽视,不过咱们不用指着卖报纸的那点铜板将成本赚回来。”
胤禛挑眉:“那你打算靠什么赚?”
“广告!就是广而告之的宣传。”弘书斩钉截铁道,“商户可以在咱们报纸上付费打广告,比如蜂窝煤,内务府给我付五百两银子,我就在报纸上面刊登‘京城内务府出品蜂窝煤,便宜又好用,一文钱三个’这样的广告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