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在唱声中,朱高煦与朱棣起身走上金台,几乎同时入座。
他们互相对视一眼,随后朱高煦才将精神放到了自己的即位诏书上。
“朕今日即位,对海内外诸国、对臣工、对宗亲、对百姓各有政策与态度,今日与你们说清楚,避免日后无人遵守,闹了笑话。”
“古往今来,皇帝即位皆大赦天下,然而新朝不必如此。”
“古往今来,天下臣工皆需避讳,新朝也不必如此。”
“虽是新君即位,但也不用大费周章,各地臣工一如既往,无须上贺表奏疏,只需处理自己的分内事即可。”
“朕年号洪熙,便是寓意新朝浩瀚博大,天下兴旺和睦、百姓乐观开明之意。”
“海内外诸国,若有纷争,可凭天朝驻该国属国馆向天朝禀告,由天朝调解,不得私下刀兵相见。”
朱高煦先说了藩属国的问题,闻言的朝鲜、日本等国使臣纷纷跪下作揖:“臣等,谨遵陛下旨意。”
“平身”朱高煦抬了抬手,又继续道:
“自永乐元年至如今已有十七年,明日便十八年,天下物价增长不少,故此正九品以上大臣俸禄增加一成。”
“臣等叩谢陛下圣恩!”
文武官员纷纷作揖拜礼,朱高煦见状颔首,示意平身后,又将目光投到了朱高炽等人身上。
“亲王、郡王、公主、郡主各赏赐千贯钱,由内帑拨发。”
“臣叩谢圣恩!”朱高炽等人跪下作揖行礼,朱高煦继续示意平身。
在他们起身后,朱高煦继续道:“今府库虽充盈,然外有北虏寇边,内有水利、道路、铁路修建,着实不可蠲免,此乃朕之过也。”
“陛下,臣等惭愧……”
见朱高煦不准备蠲免,许多人纷纷松了一口气,毕竟府库之中虽然说还有几千万贯,但一下子蠲免一年赋税,那这些钱肯定不顶什么用的。
只是朱高煦自揭过错,这让群臣纷纷跪下表示惭愧。
朱高煦示意他们起身,而后又交代了一些新朝大致的方向。
简单来说,该打的仗已经在永乐朝打完了,新朝不是没有仗要打,而是接下来的日子里,主要还是以治内为主。
除了北方闹事的瓦剌和南边云南的土司还需要收拾外,朝廷在短时间内是不会组织什么大的战事了。
对于伤残退伍的将士,朱高煦也提高了抚恤,此外不准备新募军士,并且将入伍的制度做出了修改。
募兵入伍的条件依旧,小旗官及普通军士年满三十者即退伍,若不想退伍,则是可以在军中自学并参加考试,或者战场立功来提升官职。
小旗官及普通军士三十退伍,总旗官三十五退伍,百户官四十岁退伍,千户官四十五岁,卫指挥使五十岁,卫指挥使以上则以六军都督府及本人意见为主来择定退伍时间。
朱高煦根据大明的国情制定了新的军事制度,尽管这条制度的出现,会让大约十几万没有指挥才能的兵卒面临退伍,但他们熬到三十连一个总旗官都做不到,也说明了他们并没有太强的指挥能力。
毕竟现在的大明是军队轮换戍边制度,内地各都司的军队基本都有最少两轮的戍边时间。
六年戍边时间里没有立下一场战功,这对于当下的情况来说也是比较稀罕的情况。
他们继续留在军队也无法得到提升,不如早早退伍进入社会,这样做对军队有好处,对他们也有好处。
万一熬到四十多岁还要上战场冲锋,那也说明明军后继无人了。
对此,六军都督府虽然有些都督不太认可,但毕竟是朱高煦提出的,没有人敢提出反对。
见无人反对,朱高煦也简单又说了几句,例如册封郭琰为皇后,册封朱瞻壑为皇太子,册封沐氏为太子妃之类的事情后便宣布了退朝。
“陛下万岁万岁万岁岁……”
在群臣的唱礼声中,朱棣与朱高煦起身离开了前殿。
二人来到后殿将冕服更换为常服,走到门口时,朱棣瞧着步舆也唏嘘道:
“你还有政务要忙,我便不让你去大明宫吃饭了。”
“我带老大和老三、瞻基他们去,你记得让瞻壑到了京城后去大明宫看看。”
交代一番,朱棣便坐上步舆离开了奉天殿。
不过这次,他的步舆不是再前往乾清宫,而是向宫外走去。
瞧着队伍渐渐离去,朱高煦也乘坐步舆前往乾清宫。
这是他第一次以宫殿主人的身份来这里,而这里的一切已经被布置的和春和殿一样,除了宫殿大小有区别,其它便没了区别。
来到殿内,他便见到等候许久的郭琰。
郭琰拿来了一份奏疏,不过这份奏疏是内廷的奏疏。
“这是臣妾整理的妃嫔册封奏疏,您看看吧。”
朱高煦与朱棣不同,朱棣的子嗣基本都是徐皇后所生的,因此朱棣在徐皇后生前不立妃嫔也没人会说什么。
可是相较于朱棣,朱高煦的子嗣便有不少是其他妃嫔所生,例如朱瞻圻的母亲张奉仪便是其中一位。
对于她们,郭琰根据她们生儿子还是女孩来进行选择册封,朱高煦翻阅确认没问题后便朱笔圈红。
做完这一切,他来到了自己的位置上坐下,郭琰也跟着过来为他揉捏了酸痛僵硬的两肩。
“很累吧?”
郭琰询问他,朱高煦颔首:“真不敢相信,我居然是皇帝了。”
“我也不敢相信我成了皇后。”郭琰轻笑着,同时看了看四周:
“老实说,我还没有做好皇后的打算,但没想到来的这么快。”
“我也是……”朱高煦点头,同时说道:
“这次瞻壑回来,我准备让他跳一年级,跟着父亲去漠北看看。”
“不过你不用太紧张,马哈木上次被打疼了,加上太平和把秃孛罗不愿意与官军交手,因此这次出塞,大概率是不会遇到敌人的。”
“让他跟着去,只是让他看看如何调度大兵团。”“虽说我不认为他有那份才干,但身为皇帝,不瞎指挥是必须要学的课程。”
“让他跟着父亲去,总能学到不少东西,这对他日后有帮助。”
话音落下,朱高煦等着郭琰回答,可郭琰却笑道:“臣妾并非溺爱孩子之人,殿下尽管安排便是。”
“嗯……”
伸出手拍了拍郭琰的手,郭琰也当即松手对朱高煦行礼,随后离开了他理政的偏殿。
不多时,朱高煦低头开始处理起了奏疏,而永乐皇帝退位与洪熙皇帝即位的事情则是在不断传播中。
消息从北京向四方扩散,同时《大明报》、《直隶报》、《江西报》等两京和地方类报纸纷纷报道。
仅仅用了半个多月的时间,消息就已经传遍了整個大明朝。
哪怕是目不识丁的百姓,也在人们口口相传中知道了永乐皇帝退位居住大明宫,新君洪熙皇帝即位入主乾清宫的消息。
一些反应过来的衙门和百姓纷纷将家中永乐十八年的字样抹除,换上了洪熙元年的字样。
此间,不少百姓也略有抱怨,毕竟过往新君继位,通常都会蠲免些钱粮来表达大度,此次的洪熙皇帝却没有,因此民间对他诟病不少。
他们不会理解朱高煦要做的事情对于他们来说会产生多大的改变,他们只知道这次更换皇帝,他们没享受到一点好处。
当然,这样的思想也是分地方的,例如帮助朱高煦南下的从龙之地……渤海、辽东、大宁等地在得到消息后,百姓无一不是欢呼雀跃。
“看看、看看,殿下即位了,现在是洪熙皇帝了。”
“终于即位了,这一年我等了二十年啊!”
“唉,也不知道当初为什么不直接即位,如果直接即位的话,我们现在应该日子会过的更好。”
“现在的日子还不好啊,老马你别得寸进尺,没殿下推广官学,你现在估计连名字都不会写。”
“去去去,老子也是读过私塾的!”
“哈哈哈哈……”
吉林城内,当《渤海日报》刊发,拿到报纸的百姓们立马露出了笑脸。
茶楼里,百姓们三五成群的凑在一起,他们穿着棉衣,三五人一起拿着一份报纸阅读。
“你们看,上面说通往松原的铁路已经抵达永平,预计洪熙七年修抵松原。”
“松原离我们这不近啊……”
“笨蛋,可以坐船去松原然后坐火车去北京看殿下啊!”
“你小子吹吧,你还能见到殿下?”
“我……见不到,但毕竟在一个人不是嘛……”
“对了,现在要称呼陛下了。”
“哼,那是你们汉人的叫法,在我们这里,殿下一直都是渤海大汗。”
“渤海大汗哪有洪熙皇帝陛下来的威武。”
“你这厮……”
一时间,茶楼里的女真人与汉人开始对渤海大汗与洪熙皇帝的称呼谁更威武来了场辩论。
同样的辩论不仅仅在渤海,就连大宁都有争辩,不过在大宁都司中,当年那群被招抚的兀良哈蒙古人则是认为朱高煦是博格达彻辰汗。
朱高煦对兀良哈的杀伤最大,如果不是他几次削弱兀良哈,兀良哈也不会在与朱棣一战中显得那么无力。
但即便如此,归顺的兀良哈人依旧认为朱高煦是他们的博格达彻辰汗,寓意神圣且伟大的智慧大汗。
相比较北方对朱高煦称呼为汗的做法,西番之地的侯显在昭告了西番臣民们洪熙皇帝即位后,他们便将朱高煦称呼为洪熙皇帝兼金刚手菩萨。
在朱高煦之前的朱棣,则是被西番百姓称呼为永乐皇帝兼文殊菩萨。
在西南,经过改土归流的大部分地区,被解放的农奴们则是根据本民族的神明称呼,将其冠在朱棣、朱高煦身上,认为他们是神明附身。
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而且这样的事态还在发酵。
倒是在天下都讨论洪熙皇帝即位,以及永乐皇帝五十八岁退位这件事情的时候,身为他们的子孙,朱瞻壑则是带着自己的妻子沐氏往北京赶去。
从正月初一出发,他们乘船直到正月十八才抵达德州。
好消息是,北方的铁路已经铺设到了献县,因此他们花费一日骑马北上后,便来到了献县的火车站。
“这里就是火车站?”
站在火车站前,沐氏略微诧异的看着眼前的火车站,同时跟随朱瞻壑来到了站台。
由于有兵卒护卫,朱瞻壑几乎没有人检查就来到了站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