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张居正病逝,沈一贯上位后,沈一贯大量重用与自己同籍的浙江官员,而他们也被诟病为浙党。
嘉靖四十九年,沈一贯以人口剧增为由,乞请增加科举进士席位。
这一奏疏得到了海外诸多官员的赞同,他们建议分“南北中外”四卷,每卷进士席三百人,合计一千二百人,但被沈一贯否决。
沈一贯认为,应该以人口来论数量,南卷应该四百位,北卷三百位,中卷四百位。
这样的做法,让海外诸多官员不满,他们以赵南星为主聚集,常在燕山的会馆交流,因此也被人称谓为燕党。
嘉靖五十年四月,戚继光去世,享年八十三岁,追封淮国公,太子少保,谥号武穆,其子戚祚国承袭爵位。
戚祚国自知自己没有统领西部战线的能力,故此请辞大将军职。
朱载坖闻奏疏批准,令六十三岁的李如松接替戚继光,继续镇守西陲。
嘉靖五十四年。由于商人哄抬粮价,加上大食、波斯地区常平仓亏空多年,大食与波斯地区爆发叛乱。
李如松率军镇压当地叛军,但由于地形和粮价问题,叛乱如野火般难以熄灭。
世界陷入了粮食减产的环境,同年四月,户部左侍郎袁可立上疏,请停制酒来将更多粮食投入市场,被沈一贯留中不发。
七月,沈一贯为解决国内粮食问题,对各国粮食贸易提出限制。
这一做法,使得印度斯当诸国的大量难民涌入山南地区,都指挥使李如柏下令击毙越境难民,死难者数十万计。
饶是如此,却依旧无法阻止难民越境,叛乱山南百姓生活。
一时间,山南地区治安紊乱,遭遇难民袭击的百姓数以千计。
赵南星等人抓住这个机会,趁机弹劾沈一贯纵容粮商抬高粮价,致使叛乱不断。
户科给事中杨涟上疏为朱载坖算了一笔账,按照去年地方所奏报粮食亩产乘以大明朝当下田亩数量,总产量应该是七十六亿石。
按照每人每年三石,大明百姓也仅能消耗二十四亿石。
哪怕每年制酒和肉食饲料消耗三十亿石,也应该还有二十二亿是结余,大明朝内部不仅不缺粮食,还能向外贩卖大批粮食。
因此,地方的粮价暴涨,实乃沈一贯纵容粮商之举,非大明朝粮食不足。
翻阅奏疏,朱载坖勃然大怒,令杨涟等人彻查沈一贯。
经过杨涟等人两年的彻查,沈一贯等人扶持江南粮商在西洲、印度斯当走私粮食,哄抬西部大食、波斯、山南粮价,非法获取四千六百四十余万两,沈一贯等大小三千七百余名官员,受贿金额高达一千五百四十余万两。
事情真相大白,朱载坖震怒,将沈一贯等人发配昆仑洲,涉事商人全部抄家斩首,家眷流配昆仑洲。
一场案子过后,浙党式微,而燕党抬头。
国库因此获得六千余万两查获收入,但其中三千万两则是被朱载坖用于平抑波斯、大食等地粮价。
此外,朱载坖放开了粮食贸易,这使得西洲和印度斯当的矛盾缓解不少。
他的举动,使得西洲各国在大战的同时,竟先后向大明派遣使团,共举朱载坖为“圣天子”。
七十八岁的朱载坖没想到自己只是想赚点钱,居然还能收获这样的意外之喜。
借此机会,朱载坖与各国使团深入交流,并建立了一个以大明为主导的贸易联盟。
尽管在政治上,他们并将朱载坖视为天下共主,但在贸易上,他们却无法脱离大明。
世界第一个全球性贸易组织在朱载坖手中出现,而大明凭借强大的工业实力,使得这一时期的世界各国都得到了这一组织带来的红利。
西边的叛乱很快在李如松的武功和朱载坖的文治下被平定,山南的难民也因为国内的粮价平稳而返回故乡。
西洲因为大明的贸易开发而暂时停战,代价则是负责大明的低端产业。
这些低端产业,都是各国已经拥有的产业。
现在他们要做的,就是成为大明的下游工厂,为大明提供足够便宜的人工。
西洲、印度斯当都在做这种事情,而大明的百姓虽然很多,却因为科技领先而处于一个相较于稳定的环境。
这一阶段的大明百姓,尽管大多数依旧还是农民,可即便是小农家庭,他们也有几十亩耕地来播种。
即便无法富贵,却也不会缺乏粮食和肉食。
这样的日子,已经持续了一百多年,从洪熙年间开始,大明百姓的日子向来都是越来越好。
嘉靖六十年,郑王朱载堉去世,享年八十五岁,其子袭爵。
朱载堉去世后,太学由博士赵士祯管理,机枪、装甲车、坦克、螺旋桨飞机……均出自他的研究。
嘉靖六十二年,赵士祯又研究出装备机枪的歼击机,该飞机为“嘉靖六十二式”,装备两挺机枪,每个时辰时速三百五十里,满油状态可飞行九百里,载员四人,分别是两名驾驶员,两名机枪手。
嘉靖六十三年,赵士祯又研究出负责轰炸的轰炸机和袭击地面的强击机。
嘉靖六十五年,他主持并研发出半自动步枪,而彼时的西洲还在以后膛单发步枪为主。
同年,朱翊釴通过观测天文,以及实地考察,最终确定了小冰河期即将进入活跃期。
在西洲的高山区、北部地区普遍出现冰川的膨胀和冰舌的前进,破坏了农田,毁灭了山村。
冰川补给的河流,经常出现灾害性洪水,还伴随着滑坡和崩坍。
一些山区,直到五月份还被雪覆盖,而西洲阿尔卑斯山的冰川扩张也导致冰舌延伸到山下的草地附近。
根据朱翊釴的观测和研究,东北的水患和漠南漠北的雪灾会进入频繁活跃时期,而中原地区降雨量有可能陷入北旱南涝的局面。
面对这种局面,朱翊釴建议提前建设大量常平仓来应对可能遭遇的灾情。
不过面对这种话,庙堂上的官员,乃至于朱翊釴的父亲朱载坖都持有怀疑态度。
大明朝在扯皮中浪费了最宝贵的两年时间,而执政六十余年的朱载坖也在嘉靖六十七年结束了自己漫长的执政生涯。
嘉靖六十七年五月初七,朱载坖驾崩于乾清宫,停灵四十七日后下葬德陵,庙号仁宗,谥号法天钦文聪圣武德神明孝德贞皇帝,享年九十岁。
在朱载坖驾崩入葬期间,世界各国纷纷派出使团吊唁,许多国家使团恸哭数日而不肯离去。
在此过程中,各国使团也朝拜了新君朱翊釴。
彼时朱翊釴已经七十岁,且多年的科研导致他十分消瘦,众人都对这位学者成分大于储君身份的未来皇帝感到了忐忑。
朱翊釴并不在乎众人的看法,他此刻担心的,是那进入活跃期的小冰河期。
他多年的研究告诉他,这并非是自己一个人的假想,而是即将发生的事实。
在这样的忐忑中,朱翊釴宣布改明年元为隆庆,是为隆庆元年……
第594章 后记隆庆
“近来,关中地区干旱少雨,北方洪涝雪灾,粮食减产,这一切与今上所预料灾情一致,不过大家不用担心,小冰期的活跃并不会持续太久,朝廷有完备的平抑措施,不必担心粮价暴涨……”“不必担心粮价暴涨……”
一座集镇内,当收音机的声音在牌坊下回响,整个集镇人烟稀少,街头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人顶着烈日走动。
沿街铺子大多关闭,为数不多开着的一间铺子外则是插着一面旌旗。
【延安府鄜州县白水镇……隆庆三年四月初六】
“这地方,看来是真的待不下去了。”
唏嘘响起,一名身穿圆领衫的老年人走到了牌坊下,将收音机抱起来的同时,转身看向了镇外。
镇外,太阳像个泼了油的火球,火辣辣的悬在天空中,向外散发着灼灼火气,就连仅剩的一丝遮蔽的云彩,也在太阳的蒸腾中,飞灰烟灭。
地里早已没有了蒸汽,目光所及之处,没有一处绿意,有的只是因为多年酷热而干旱开裂的大地。
这样的气候环境,别说人,就连动物都得向南迁徙,而这就是隆庆时代的背景……
“自从去年入秋以来,陕西、河南、山西、北直隶、山东部分地区便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干旱灾害,直到现在干旱情况仍未缓解,现已导致四千多万人饮水困难,五亿多亩耕地干旱,大量土地减收甚至绝收。”
“今年入夏以来,上述地区平均降水量累计75.2毫米,较常年285.1毫米,减少74%……”
“东北有洪涝,东南有水患,西南铁路修建缓慢,朝廷只能依靠从北洲和东洲、南洲、南洋运粮食来缓解中原问题。”
北京紫禁城奉天殿内,七十三岁的朱翊釴正在以皇帝身份,倾听着面前户部尚书毕自严的奏报。
除了他以外,六部其余尚书、左右侍郎,殿阁、六军都督都在此陌声听从。
“北洲和东洲今年也出现了旱情,臣建议是不再从二洲调动粮食,而以南洲和南洋、山南为主。”
“另外对外粮食贸易这块……”
毕自严有些犹犹豫豫,毕竟昔年粮食贸易中断导致的后果还是比较严重的,他一个人做不了这個主。
群臣也都知道,但没有一个人敢于开口。
见状,朱翊釴只能自己拍板:“禁酒令颁布,对外的粮食贸易,只对属国进行。”
“当下乃数百年未有之局面,朝廷首要保证的是先活下去!”
朱翊釴这话有些严重了,毕竟大明朝依旧是这个时代的霸主,并且还有三十八亿亩耕地作为支撑,不应该有那么夸张才对。
不过就眼下的情况来看,朱翊釴恐怕说的保守了。
隆庆三年四月初十,大明朝颁布“禁酒令”,并将对外粮食贸易限制到大明属国的单的范围。
这代表嘉靖年间刚刚形成的世界贸易联盟开始中断,西洲除早早朝贡的瑞典、波兰、匈牙利以外,便再也没有一个国家能通过合法途径获得大明朝的粮食。
这种情况,使得承平二十余年的世界陷入了一种乱象中。
隆庆三年七月十七日夜,湖广长沙、常德、宝庆、岳州、衡州等府发生地震,常德、澧州尤甚。
常德府武陵地区夜半地震有声,黑气障天,井泉泛滥,地裂孔穴,浆水涌出,倒塌荣府宫殿及城垣房屋无数,压死百姓数百人。
同夜,澧州震声如雷,地裂沙随水涌,房倒树拔,压死人畜无数。
荆州府在洪武年间营造的城垣被破坏五里余,民舍垮塌压死军民数百人。
此次地震波及湖广荆州府、夷陵州,承天府钟祥、景陵、潜江……等六十余府州县,死难者近万人,造成损失不低于七百万两。
隆庆四年二月,西洲爆发第二次西洲大战。
同年,暹罗、占城、甘孛智三个中南半岛国家粮食被大明朝派官员接管,一切可以用于贸易的粮食都被用于与大明的贸易。
七月,嘉靖三十八年督造的黄河孟津段决口十二里,造成三县四十余万百姓无家可归,军民商户死伤、失踪八千七百二十四人。
得知消息,朱翊釴命杨涟等人调查,处斩并抄家二百七十四户,查获钱粮八十五万四千余两,尽数用于赈灾。
此外,朝廷另外调拨六百万两赈灾,蠲免当地三年赋税。
隆庆五年四月,给事中吴甘来上疏言:
“山西、陕西自去年八月至今,数月不雨,赤地千里,田亩绝收,虽有朝廷平抑粮价,然当地粮价依旧每石钱八百,非寻常百姓可长期生活之价,故当地百姓皆南走,臣所居西安府,仅半年来,南走百姓恐不下百万……”
面对奏疏,朱翊釴令人清查受灾地区人口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