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离对曹操道:“其实粮草也好、家眷也罢,甚至是可以许诺给他们的美好未来,一起的根本都在于曹州牧有切实存在的兵力,有战而胜之的能力。”
所有的和平都是打出来的,如果曹操无兵,根本无法阻止那些人的劫掠,更不用说包围他们的家眷。
同样的,如果对方兵少,就算做到了也会被干掉。
优厚的条件,也会变成我家有粮他有枪,他视我家为粮仓。
所以陆离真心实意道:“曹州牧看似前期胜少败多,可兵精粮足、文武具备,战而胜之不过是迟早而已,离前来仅仅只是推动一二。”
曹操却道:“伯安此言差矣,战场之事从来无必然之结果,就算有,早胜与胜岂能一概而论。”
一个人饿上三天或许饿不死,也许他四天就能找到吃的,可难道因为这个,在他饿了一天、两天送给他食物的行为,就不算恩情了吗。
没有这样的道。
————————————————————
黄巾。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猜测曹相是谁,陆离的细作们开始发力了。
他们没有立刻说出曹操的名字,而是不确定的说道:“乐安郡的郡守似乎就姓曹。”
一个答案摆出来,人们就不由开始分析其中的关联性。
“那位曹太守听说是个好官,乐安郡那边从来不多收税。”
“那位曹太守春耕的时候都会亲自去看,俺姐姐的丈夫的表哥的弟弟还跟对方说过话呢……”
有确实存在的,也有虚构编造的。
“俺听说那位曹太守其实也信大贤良师。”
“这算什么,当年对方生病,就是大贤良师给治好的。”
最后绝杀了比赛的是:“占领那边的大帅都继续让他管事呢,听说那边生活可好了,你看我们这群人里面来自乐安郡的人就没多少。”
眼看着童谣中的“曹相”要跟曹田划上等号。
问题被抛出来了:“可是曹太守在乐安郡啊。”
这同样是个绝杀了比赛的情况。
不说距离远,就说他们从青州大老远跑到这边来,难道就是为了老远走这么多冤枉路,最后再回去的吗?
况且来的路上劫掠了一波,他们如果要回去,这一路上吃什么。
而在这个时候,第二位人选被抛出:“我怎么听说,现在正在跟咱们打仗的人,他也姓曹呢。”
“诶,我知道他诶,他之前在济南国做过国相,当初我们那里那个县令就是被对方叫人抓起来的。”
……
两个人选,一个近,一个远。
说着说着,大家对于哪个是真的都有了自己的偏向,全然忘了最开始只是做猜测,而非做选择题。
当粮食越来越紧缺,恐慌的蔓延是非常迅速的。
虽然他们走到哪里吃到那里,享受到了不用下地耕作就能直接得到粮食,不用缴纳税赋,能抢多少就拥有多少。
但没有稳定的居所,没有可以让他们种植粮食的土地,那种安全感的缺失也是时刻存在的。
随着家眷被包围,隔绝在外听说这事的黄巾如何想暂且不说,被包围的家眷先乱了起来。
童谣再次被传唱,第一波投降的人出现了。
人数不多,仅仅几十人而已,更多的尾随在他们身后悄悄观察着。
第一波出来投降的人几乎人人都得到了衣服,那衣服不是丝绸材质,亦非衣裤俱全,可那确实是一件衣服,一件可以蔽体的衣服,一件没有补丁的新衣服。
他们不懂什么“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大道,他们甚至是被归类到不知礼节、不明荣辱的类别之中的人,可他们也会为了得到一件衣服而喜悦甚至是哭泣。
第二波投降的人,平均两个人才能得到一件衣服。
第三波,直接降为了平均五个人才能得到一件衣服。
见到这种情况,有人争先投降,有人反而迟疑起来。
可随着不再给予衣服,甚至对于投降者也开始“勉勉强强”才愿意接纳,所有的迟疑变为了一往无前的疯狂。
在这个过程中,曹操等人需要面临的最大困境,不是衣服的供给,而是在家眷被包围后,那些可战之人一波波疯狂的冲击。
所以陆离才说自己的策略从来不是关键,关键是曹操拥有的力量。
很多战场上的捷径是走不了的,比如说眼前面对黄巾的情况。
如果曹操这边抵御不了这份冲击,不能在这个过程中展现足够的力量,哪怕后面所有的家眷都选择了投降,但是投降之后再反叛那也是分分钟的事情。
反之,他抵御住了这一波波的冲击,甚至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正面战场、暗中设伏,展现了足够的力量,那么后面家眷就能作为最好的劝降者来给所有人一个“台阶”下。
陆离没有具体指挥,只是提出了穿越者几乎人尽皆知的十六字箴言。
其实东汉的黑山贼就有点类似于这个套路,最早打游击战的是秦末的彭越。
可同样的战术,依旧是能够靠着将领的不同来区分优劣的。
曹操本人以及他麾下的夏侯渊、夏侯惇两兄弟,曹洪等人,哪怕现在声名不显,依旧展现出了名将风范,对于时机的把握与应变,看的陆离颇为心酸。
你瞧瞧人家,再想想当初自己当初连个练兵的人都招不到,这差距真是太大了,
他们是能够出奇招,却无法走捷径的情况。
但也有一些情况,是可以绕过战场走捷径的,比如说王允杀死董卓的过程,这就是一种避开正面战场走的捷径。
但这种绕开战场的捷径,必然是要在后面的政治场上走回来的,而一旦你走不回来,又或者是把握不住玩脱了,那自然是要战场上再见面的。
王允可以在政治场上走回来吗?
如果有人拿这个问题来问陆离,他的答案八成是否定的。
就陆离觉得吧,自从何进死后,好像人人都有那么点何进的模样,此处何进是个形容词。
就是那种一旦接近成功,智谦虚听劝的日子过不了一点点的样子。
这种人传人现象,现在还没有停止,简直比病毒还可怕。
眼看着这边一切即将进入收尾阶段,陆离忍不住看向曹操。
被看的曹操:?
第82章 名分问题
当何除知晓家眷被围,第一反应是幸好我的家眷一直都带在身边,之后才是意识到这件事情不妙了。
事实上像他这样将家眷带着的头目有不少,毕竟那所谓的安置家眷的地方,内里的肮脏勾当、乱七八糟的事情可一点都不少。
但凡有条件,谁会不将妻儿老小带着,反而将他们放到一群人里面受罪。
就算是在他们这群最开始几乎全是普通百姓组成的大部队里面,也是会逐渐分出上下的,能够掌握权力的永远都是那么少数一部分人。
可是这少数人也不是永远都能掌握权力的,他们可以将自己的家眷妥善安置在身边,安排上伺候的人,将底下的人家眷统一安置。
哪怕知道没有那么安全,但是底下的人会忍。
可这种家里人直接被敌人给包围起来的情况,就不在忍耐范围之内了。
最开始还能靠着将人抢回来鼓舞人心,可随之一次次的失败,劳累、困苦、饥饿、死亡,何除感觉到下面许多人看向他们的目光变了。
变得像是曾经他们戴上黄巾,看向那些官员时的模样,变得像是他们搜集粮草时看向阻拦者的眼神。
何除被自己这个比喻吓了一跳,他自己都不清楚自己怎么会这么想。
改变这份充满危险的压抑感的,是官兵那边特意传来的家眷有人投降的消息。
他们为此特意派出人去打探这消息是真是假,何除手下几千人,在王六这等人面前自然是威风的不得了,可放到几十万人里面,他这几千人不过是百分之一,他这个头目也不过是头目中的百分之一而已。
不至于说不上话,听不到消息,却也没有什么决定权,甚至连决定自己这几千人未来的权力都没有。
会合之后大家周围都是人,难不成他还能带着几千人从一群人里面飞走?
打探消息的人回来后,证实了家眷投降的消息并非虚言,离开自己根本插不上嘴的议事处,何除找到一个出去打探消息的人。
本来想要问的是投降的人数到底有多少,可真的张开了嘴巴,却好似顺从心意、又好似不受控制的问了句:“那些投降的人真的得到新衣裳了?”
被拽住的人显然也不曾想到,这位好歹统领着几千人的将军,拉住自己问的竟然是这种类似他娘当年时常问的“那边卖的东西真的便宜”的问题。
但惊讶之后还是老实作答:“是的,真的得到新衣裳了……”
对方口中先后投降得到的衣服数量不同的事情,何除已经没心思想了,他现在想的是,如果新衣裳是真的,那么岁末有余粮是不是也是真的呢。
他一个几千人的统领贪图所谓的有余粮,似乎是件特别没出息的事情,可谁知道他这个小统领能够活多久呢,这几次面对那些官兵的时候,可没少死人了,多少支箭从他身边射过去,他的右肩膀上现在都留着一个碗口大的疤,就是因为当初拔箭的时候撕裂了皮肉留下的。
现在他的家眷还能有人伺候,但要是他死了,他的老娘、婆娘就得去伺候别人了。
甚至可能连伺候的活都排不上,指不定要成什么样子呢。
何除一个统领级别的人都会有这样的心思,底下的人心思有多么动摇似乎已经可想而知了。
可上面的人还口口声声都是“战斗到底”、“决不妥协”。
何除都忍不住想要不自己偷偷带着家眷跑吧,他们是这几十万人里面最先投的,说不定每人都能得到新衣裳呢。
他可能注定就是个没出息的人,这手下几千人他都觉得是自己闭着眼睛抡扁担瞎蒙来的。
何除怀着这个心思胡思乱想,可第二天再次商议的时候,之前还信誓旦旦要“决不妥协”的人,现在又话锋一转说可以谈谈了。
而且他还不止是嘴上说一说,他是真的派出人去谈的。
有些东西你稍微退一小步,接下来就是一退再退。
一开始只是可以谈谈,可在粮草得不到补充,家眷无法抢回,他们还屡战屡败的情况下,可以谈谈很快变成了也不是不能妥协,但只是少少妥协一下而已。
没过多久,只能少少妥协又很快变成了适当妥协、多妥协一点也没有关系……最后变成了——我们妥协(投降)了!
如同当时郭嘉对陆离分析的结果那般,曹操这一波属于上上结果——人地两得。
他这个因为黄巾被迎进来的兖州牧现在算是彻底落实了,大本营也从东郡濮阳转到济阴郡的鄄城。
从一郡之首到一州之主,他这个大跨越也就当初空手套白狼得到冀州的袁绍能说句不算什么。
尽管日后双方会有一场青史留名的战役,但目前他们两个确实是一个政治军事同盟状态。
可袁绍并不会因此对于曹操的发展有着太大的喜悦,毕竟这年头是同盟的同时也是潜在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