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天汉之国_分节阅读_第27节
小说作者:安化军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21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27:43
  前世受的教育,说人类历史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层层递进,前一个阶段为后一个阶段积累基础,后一个阶段是前一个阶段矛盾发展的必然。这个意识对人的影响很大,甚至让很多人形成了根深蒂固的观念,认为人类就是这样发展的。其实真正看历史,就会发现当然不是那样。每一个文明,其历史都有社会阶段递进的部分,又有不符合的部分,怎么分析而已。
  人就是人,不是一块石头,不是一棵树,不是一只放牧的绵羊,不是普通的动物。人文科学有自己的研究方法,与物理、化学、生物等等,都不一样。
  人类社会发展有没有阶段?当然有。大一统的帝国,与部落肯定不同,与分封的邦国也不同。有发达的文学、音乐、绘画、建筑等等的文明,与只会点篝火跳舞的文明,必然不在同一阶段。这个巨大的差距,不是靠着学别人用什么样的制度,信别人的宗教,就可以轻易抹平的。
  前世二百多个国家,分成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不是搞笑的?制度那么管用,世界上大量的贫穷落后国家哪来的?一些部落制国家反而富,一些所谓的民主国家反而穷,又是怎么回事?
  世界上的人类,不是那样分的。世界上的文明,也不是没有个标准的。
  在人类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时候,中国相对落后,错过了那次变革。偌大帝国,成为了强国的狩猎场。这次衰落并被欺压的历史,对中国影响极深。为什么落后?各种说法都有。真正改变了时代的,是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时新文化?因为中国的文化已经落后了,成为糟粕了,要想强大起来,必须要摆脱过去,学习西方,才能有崭新的未来。
  事实真正如此吗?之后的民国政府没有交出满意的答卷。北方来的新思想其实也没有。真正改变了中国的,是新思想的中国化。中国化,加不加这个三个字,完全是两码事。
  历史过去百年,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师从何方,中国人依然没有把那段历史弄清楚。中国化,这三个字,甚至都被淡忘了。为什么中国从历史低谷中走了出来?是必然吗?是因为中国文明太优秀?以当时晚清民国的情况来说,这个想法就可笑。是因为社会制度?老大哥崩溃了,也没有说服力。
  文人很迷茫。不知有多少人,恨自己是中国人,恨自己没有生在欧罗巴。从民国时候起,就不知有多少人,想尽办法要出国。自己出不了国,也要把子女弄成外国人。
  然而,为什么中国从历史最低谷走了出来,还是没有人能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甚至当一场世界性的瘟疫来临的时候,那些人类灯塔类的国家,丑态百出的时候,还是有人坚信不疑那是人类灯塔。
  回顾人类工业化以来的几百年,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几百年,风云变幻,不知多少国家上演了悲欢离合,潮起潮落。有多少人以自己的声音,砸开了人类的愚昧的枷锁。科学的突飞猛进,恍如换了一个世界。曾经无边无际的地球,突然就像一个村子一样。
  但这几百年,带给人类的思索,特别是人类怎么治理自己的思索,还是太少。自由、平等、博爱曾经是唤醒底层人民的强大呼声,打倒一切剥削阶级,曾经是被剥削者的怒吼。然后呢?当战争的硝烟慢慢散去,当变革的热情退却,好似有些迷茫。
  回到古代,不再重农抑商,实行重商主义可以救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可以救中国?甚至学着建立形形色色的君主立宪制度,学着建立议会,学着设总统,这些可以救中国?回到古代了,作为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救什么?救那个晚清被强敌欺压的中国?对于古人来说,岂不是搞笑!
  前世的这种想法,太过搞笑了。王宵猎记得那个时候,受新文化运动中的思想影响过深,许多想法都很可笑。甚至有很多人,把中国落后的原因,归于中国的文化、思想,诸般种种。一说起儒学,必然会有无数人跳出来,说就是儒学,让中国成了落后国家,甚至一竿子上捅两千年,说孔子是民族罪人。
  好笑么?就跟刚刚上学的孩子,发现同学比自己富裕,便就怪罪自己的父亲。怪罪父亲还觉得远远不够,怪罪自己的祖宗。好笑。
  人类社会,哪里会是小孩子的游戏。人类文明,怎么能够用几条标志说清楚。
  为什么中国从低谷中走了出来?为什么看起来前途远大?这个问题,是需要中国文人回答的。回答不了这个问题,中国新文化就没有建立起来。没有新文化,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不能完成。
  一味贬低历史,批判旧文化,是没有用的。一味迎合欧美,只想改换血统,同样是没有用的。在欧美国家面对疫情丑态百出时,嘲笑他们,也是没有用的。无数的先烈,用他们的鲜血,铺就了一条白骨累累的道路,建立了一个新中国,完成了他们的使命。总结经验,建立新文化,是后人的任务。这个任务不可推卸,必须完成。完成不了这个任务,新中国就不完整。
  前世的记忆教给了王宵猎什么?教给了王宵猎如何建立新中国,开辟新世界。虽然新文化到底是什么说不清楚,但步子却一步一步很清晰。只要渡过这最艰难的时刻,以中国人的聪明才智,新的文化总能建立起来。那个时候,一个伟大的文明将矗立在世界的东方。
  跨过这一步,便如鱼跃龙门,从此不同。


第二卷 宛洛风云


第61章 汝州形势
  自去年金兵破汝州,守臣逃走,这里便就没有官员。境内强人四起,乱成一团。王宵猎回乡,为汝州知州,成为这两年第一个官员。
  驻马汝州城外,王宵猎看着城墙,心中有说不出的滋味。这里是自己的家乡,也将成为自己在这个世界真正开始的地方。许多故事,要从这里开始。
  王忠和邵凌早早迎出城来,到王宵猎马前行礼。
  行礼毕,城中父老来献了酒,王宵猎吩咐大军入城。
  进了汝州城,到县衙坐定。王宵猎让王忠先去忙其他的事情,留了邵凌下来。
  王宵猎问邵凌:“你到汝州有些日子了,现在境内情形如何?听说这一带乱兵不少。”
  邵凌道:“小舍人说的不错,汝州境内确实太乱。现在有两股大的势力,委实不可小觑。一是州境北边的王俊,号称拥兵数万,势力不小。还有鲁山县境内的牛皋,人数虽然不多,但牛皋极为善战,为附近推服。我们要想安定地方,就必须先要解决这两人。”
  王宵猎点了点头,问道:“这两个人是什么出身?”
  邵凌道:“牛皋本是鲁山县弓箭手,人有勇力。金兵到了汝州,官员走了,他便招集乡民,聚起来保卫乡土。现在鲁山县,整个鲁山关,都是牛皋的势力范围。手下人员不多,据说二百余人。王俊本来是军校,本部溃散之后逃来汝州,在繖盖山聚集人马。传闻其手下数万人,不过应该没有那么多兵。”
  王宵猎道:“金兵南来一两年,聚集数万兵马,王俊是神仙?我离开洛阳时,闾太尉特意嘱咐要平定地方。汝州正当宛洛之间,是天下根本之地,地方乱不得。依你看来,这两股势力该如何办?”
  邵凌道:“牛皋一直恭顺,可以试着招纳。王俊则不同,仗着人多势众,谁的话他都不听,只怕只好硬取。繖盖山是他根本,要攻也不容易。”
  王宵猎想了想,道:“这样吧。十日之内,先不出兵。派人晓谕王俊和牛皋,若是听号令,可以封他们官职,改编他们的军队。若是不听,那就只好荡平!这十天里,选些精干的本地人来,到两地去探听消息。他们到底有多少人,战力如何,粮草如何,全要搞清楚。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行军打仗最忌不知对方虚实,很容易就会出漏子。”
  邵凌叉手称是。自到汝州,邵凌一直带兵紧守州城,也注意打探周围消息,只是都是传闻。
  王宵猎自然知道情报的重要性,前世的记忆对此渲染很多。这个时代则不同,对情报的收集非常原始。注意情报的,也只是找客商行人打听而已。真正派人去敌方打探,那是非常罕见的。
  问了境内的大股势力,王宵猎又道:“现在汝州治下,有多少人户?一年收粮多少?我们现在一千余人,都要靠地方解决。不似从前,还有其他来路。”
  邵凌道:“战前汝州人户不足五万,口约有十六七万。经了兵乱,现在约有三万户,口十万。现在正是夏秋,百姓还能活下去。若是到了冬天,强人遍地,那可就不好说了。”
  金军攻来,直接杀掉掳走的人口,并不会有多少。但没有了秩序,到处都是强盗,人口就会很快减少。今年冬天是金军退走后的第一个冬天,如果不能恢复秩序,会死很多人。强盗不只是会杀人,更重要的是会抢东西。百姓失去了物资,怎么活下去?
  汝州现在十万人口,与后世相比,只相当于一个大的镇子。即使加上老弱,最多十五万人,实在是太少了。虽然多山,汝州耕地还是相当多的。在后世,现在汝州辖境的人口有六七百万之多。宋朝汝州一直是闲田很多的地方,与后世不同。
  选这一带做自己的根据地,最重要的是什么?一是有土地,富饶的土地;第二就是要有人口。王宵猎特别在意的,就是这一带有多少人。有了人,就有了一切。
  汝州全境人户才多少?所以像王俊等人张口就说自己拥兵数万,没有人当真。
  听邵凌介绍了局势,王宵猎又道:“此时天名下瓷,汝瓷和钧瓷为首,都在汝州附近。现在那些窑口如何?天下大乱,窑工没了生计,都去了哪里?”
  邵凌道:“汝州烧瓷的地方有两个。一在本城南边二十里的山里,并未遭金军掳掠。现在窑工一部分流散,还有许多逃往山里,依然在附近聚集。现在天气,想饿死也不容易。官窑在宝丰县,去年遭金军兵锋,大部分窑口都废弃了,窑工逃散四方。说起此事,这些窑工今年冬天怎么过,还是个难题。”
  王宵猎点了点头。这些窑工,如果不能妥善安置的话,就是不稳定因素。汝州一带为什么强人非常多?跟这些窑工就有很大关系。他们失了生计,只能够聚起来讨生活。
  想了许久,王宵猎道:“除了对付王俊和牛皋两人,最重要的就是安顿窑工。此事我会派人,把窑工组织起来,不能让他们饿了肚子。好了,你先下去,我们梳洗一番,稍后一起议事。”
  邵凌告辞出去。王宵猎梳洗罢了,自己坐在桌前,闭目想汝州的事。
  后世汝瓷的名气极大,就该知道这里是天下烧瓷的重地。官窑是在宝丰县,窑口并不大,烧的瓷质量最高,主要供皇室。民瓷是在汝州附近,窑口极多,窑工最少几千人。这些人的动向,直接关系汝州的安危。能够安顿好了窑工,他们就能成为自己助力。安顿不好,附近不要想安定。
  现在天下大乱,瓷器没有销路,就要给窑工找出路。做什么好?当然是种地了。这个时代,还有比种地更好的工作?王宵猎摇了摇头。先要把地种好,有足够的粮食,才能说其他。
  站起身来,王宵猎来到前厅,吩咐把这中的将领叫来,一起商议。
  众人落座。王宵猎道:“闾太尉派我们来汝州,首要的是保南下邓州道路安全。两件事,一是要尽快平定王俊和牛皋两部,另一件,要安抚窑工。汝州瓷器之盛,影响几路。本州的窑工,粗略算算有数千人。若是再加上以瓷器为生的人户,那就更多了。这些人不安定下来,哪有宁日?杨审,这两日你带兵到南边崆峒山里,看看那里的窑工如何。若是粮食不足,先运些军粮过去,不要让他们饿了肚子。”
  杨审叉手称是。又问:“小舍人,给窑工军粮,我们怎么办?”
  王宵猎道:“眼看着秋粮就要收了,何必担心粮食?汝州治下五县,还养不活一千兵马?”
  几人一起称是。
  王宵猎又道:“除了现在治下的五县,还有郏县以前也属汝州。郏县正在汝河岸边,是汝州的东大门,不容有失。现在颖昌府没有官员,我们不能放任郏县不管,要一起打探。”
  邵凌道:“小舍人,你现在是汝州知州,平定治下是应有之意。郏县不在治下——”
  王宵猎摆了摆手:“这个时候,哪里还管那么多。颖昌府现在没有官员,只能我们暂管了。”


第62章 回乡
  村口一棵老槐树,槐树下一口水井。旁边一个石碾,静静卧在那里。不远处拴着一头黄牛,悠闲地吃着草。尾巴轻轻地摇来摇去,驱赶着蝇虫。
  王宵猎下了马,静静站在那里。眼前的一切那么熟悉,却又感到陌生,仿佛是另一个世界。
  王忠道:“大姐还没有得到消息。小舍人歇一歇,我进去报一声。”
  王宵猎摇了摇头:“这是我自己的家里,还去报什么?进去吧,村里没有外人。”
  王忠称是,指挥着一众士卒,随着王宵猎向村里走去。
  进村没有多远,就见对面一个女子迎面走来。二十岁左右年纪,荆钗布裙,走得有些匆忙。
  王宵猎觉得眼睛有些模糊。这个身影很熟悉,现在却又显得有些陌生。这是自己在这个世界最亲近的人,心中却又感觉遥远。此次回来,许多事情都变了。
  走上前,王青秀看着弟弟,眼角有些泪花。稳定了一下情绪,才道:“我在村口望了一天,都不见你来。刚刚回家去,可就到了。”
  王宵猎道:“出城有些晚了,让姐姐久等。回家吧,我们说几句体己话。”
  正在说话的时候,许多人都从家里出来,围上来说着话。这些人王宵猎大多觉得熟悉,只是却不知道说什么,站在那里静静听着。
  过了好一会,才被众人簇拥着,王宵猎回到了自己的家。
  王忠回家之后,召集人把房子重新修过了,现在变得焕然一新。进了房门,有些从前父亲还在时候的影子。不过王宵猎却感觉不到往日的味道。许多东西,真的不一样了。
  厅里厅外站满了人。有自家亲戚,有附近邻居,还有一些根本不相识的人。得到消息,他们都来迎接王宵猎的到来。王宵猎十九岁,就做了知州,多少人想巴结?至于这个知州是什么意思,与太平年代的官有多大区别,并没有太多人操心。
  天色将黑,王忠在院子里准备了酒筵,招待来的客人。热热闹闹,一直到半夜。
  送走了客人,王宵猎回来,看见姐姐还在客厅里面坐着。上前行礼,道:“夜色深了,阿姐也该休息了。今日闹了一天,早点休息,明天还有许多事做。”
  王青秀没有吭声。过了好久,才道:“阿爹的骨殖呢?”
  王宵猎叹了一口气:“我那里收着呢。明日一早,便就安葬入土。”
  王青秀道:“拿出来吧。今夜我给阿爹守灵。养我们二十年,最后送阿爹一程。”
  王宵猎道:“不必了。守这一夜有什么用?明日安葬了,年年扫墓,不是更好一些。”
  王青秀没有说话。过了好久,才道:“大郎,我们王家虽不是大户人家,数代以来人丁稀缺,但在本乡一直受人尊敬。祖宗们争气,才有了我们今天。阿爹一心读书,少年中了进士,光耀门楣。当金人南来的时候,阿爹又聚乡兵勤王,对得起天下了。现在就剩我们两个人了,不该忘了阿爹。”
  王宵猎道:“姐姐说的什么!你不明白我的意思。阿爹起义军勤王,战死的又岂止是阿爹一人!此次回乡,除了阿爹的骨殖,还有一百多人。这些人是阿爹属下,自该一起下葬。”
  说到这里,王宵猎沉默了一会。又道:“姐姐,阿爹战死疆场,便不只是我们的父亲了。如果有另一个世界,阿爹应该带着他的手下,一起上路。”
  听了王宵猎的话,王青秀想了许久,默默点了点头。应该说,王宵猎说的是对的。当然自己也没有错,只是两人考虑问题的角度,已经大不相同。
  沉默了一会,王青秀问道:“此次回汝州,你欲待如何?”
  王宵猎道:“保境安民。第一件事,平定地方。汝州治下不该有盗匪,不从朝命者,不管是什么原因,都必须要剿灭。第二件事,要让百姓吃饱穿暖,生活安乐。”
  王宵秀微微摇了摇头:“谈何容易?你不在家里,不知家里乱子。自金兵去后,周围不知道有多少强人。以前汝河里面商船如织,现在冷冷清清。我们百姓人家,都是躲在哪里,哪个敢乱走!”
  王宵猎笑道:“姐姐,我现在是汝州知州,可不是百姓人家。手下一千兵士,汝州周边不必怕了哪个!你放心,到年底,我必让汝州平静下来!”
  听了这话,王青秀不由失笑:“我倒是忘了,你现在是知州了。朝廷也是奇怪,你还不到二十岁年纪,怎么就做知州了呢?这官有些随便了。”
  王宵猎道:“现在是什么时候?手中有兵,占住地方,不反朝廷,就会封个官做。官位能不能真正坐稳,就要看自己本事了。”
  王青秀想了想,小心问道:“大郎,那你觉得自己——能不能坐稳?”
  王宵猎道:“我愿意带兵回来,就必然能坐稳。现在宛洛之间,就只有翟太尉兵力强过我,只要自己不犯浑,这官就能做下去。”
  王青秀哪里知道这些?微微点了点头,坐在那里想心事。弟弟回来,一家团聚当然是好事。可现在不是以前,弟弟又做了汝州知州,多了许多事情。父亲生前做官许多年,不过是通判而已。王宵猎带兵数月,就做了知州,王青秀难免心中嘀咕。现在这官,跟以前不一样了。
  沉默良久,王青秀道:“以前朝廷官员做官都要回避,不能在家乡做官。现在你做汝州知州,我倒不知道该怎么做了。依你看,我是该去州城随在你身边,还是留在乡里?”
  王宵猎道:“留在乡里吧。这是我们老家,总要有人照顾。再者你到了州城,有许多麻烦。”
  王青秀点了点头:“如此也好。我是个爱安静的人,去了州城也觉心烦。还有,我留在乡里,该做些什么营生,你先定个规矩下来。若要扩大家业,我自会去做。若不要,你也要说清楚才好。”
  王宵猎道:“不必了。只要能安身立命,够家里面使用,不要去做生意。还有,家中只有我们姐弟两人,不要去买田地。现在有的,也都卖了,留些园地就好。”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461页  当前第27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7/461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天汉之国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