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天汉之国_分节阅读_第73节
小说作者:安化军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21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27:43
  王宵猎道:“听说京西转运副使陈相公正在鄂州,季舍人的意思,是先到那里,再定行止。”
  听了这话,汪若海和闾勍两人心中一凛。见王宵猎面色如常,才定下心来。
  王宵猎占据襄阳后,朝廷任命陈求道为京西南路转运副使。只是王宵猎对此置之不理,陈求道觉得手上无兵,一直待在鄂州不来。此事没有个结果,便就发生了苗刘兵变。
  在外人看来,陈求道不上任,是王宵猎阻挠的结果。其实王宵猎只是不理而已。陈求道来了,无非是让他闲置,不管事而已。
  这个时候,手中有兵才是最重要的。没有兵,什么官都没有用。朝廷中很多人还是没转变过来,想着靠封几个官就掌握地方,无非是白日做梦。


第165章 提刑
  回到襄阳,王宵猎给季陵等人准备船只,措置粮草,往下游各地发公文,拖拖拉拉又是十余日。到了四月,几人才正式出发。
  在汉水码头,送别人季陵等人,王宵猎回到府衙,突然觉得轻松了许多。说实话,此次接待季陵等人王宵猎的礼数虽周到,但不特别恭敬。此时的朝廷官员在地方,没有了以前的地位。王宵猎能在礼数上保住众人颜面,已经是不错了。
  休息了一会,王宵猎叫来陈与义,问了季陵在襄阳的作为。无非是游山玩水,不时到官府经营的酒楼饮酒,过得逍遥自在。与襄阳府的官员并没有过多接触。
  看看到了四月下旬,突然有诏旨来。接了诏旨,才知道苗刘兵变已经平定。具体经过王宵猎不可能知道,只知道是是大军逼近,苗傅和刘正彦慌张,答应让赵构复位。两人被任命为淮西正副制置使,双方还没有大战。不过看样子,大局已定。
  王宵猎被正式任命为京西南路制置使,算是有了正式朝命。不过,令王宵猎意外的是,汪若海被任命为京西南路提点刑狱,兼知邓州。
  看着诏旨,王宵猎发了好一会愣。自己被正式任命不奇怪。现在的京西南路,朝廷根本没有能力掌控,只能任命地方实力人物。但汪若海为京西南路提刑,可就有意思了。
  这个时候,制置使的位次很高。理论上,高于经略使、招讨使、安抚使等,在地方上军权仅次于宣抚使。不过,朝廷又有旨,把制置使掌管民政的权力拿掉,仅仅节制兵马。提点刑狱是政务官,与制置使不处于同一个位次。在路一级,提刑仅次于转运使。
  仔细琢磨一番,王宵猎便就明白了朝廷这样任命的意思。派汪若海来,还是不甘心把这几州的事务完全交给王宵猎。汪若海上任,在鄂州的陈求道也可以上任,就把京西南路的民政拿回去了。此时的京西南路没有正任转运使,陈求道和汪若海上任,从官职来说就可以掌握民政。
  想到这里,王宵猎不由摇了摇头。不能说朝廷这样做有错。这个时候,仅仅是东南乱了,其他地方只有小股盗贼。在朝臣的眼里,这些地方还是能控制住的。
  真能控制住?王宵猎是不信的。按照前世记忆,真正天下大乱,苗刘兵变只是开始,接下来金国搜山检海,还有在开封府的群盗大股南下才是正戏。
  想到这里,王宵猎站起身,看着窗外。
  这是个乱世,最重要的就是军队,有了军队就有了一切,其他的不必多分心。想了许久,王宵猎下定决心,不与汪若海过多纠缠。他来做提刑,那么刑狱他想管便交给他管,其他的事情还是归自己。陈求道也是一样。来了,王宵猎以礼相待,闲置即可。
  五天之后,汪若海船到了汉水码头,王宵猎亲自迎接。
  汪若海下了船。王宵猎上前行礼:“不想我们分别不足一月,便就再相见了。”
  看着王宵猎,汪若海无奈地道:“朝廷诏旨,我不得不从。不过说实话,依我心意,实在不想再回制置这里。这个提刑官,我估计不是好做的。”
  王宵猎笑了笑:“有什么难做?监院既然来了,以后本州刑狱就全交给你便了。”
  汪若海轻轻叹了口气,没有说什么。由王宵猎陪着,进了襄阳府衙。
  到官厅坐定,汪若海道:“前年金军来时,提刑司上下官吏逃之一空。我若去邓州上任,实在没有人使用。不知制置如何想?能不能派些人到我手下做事?”
  王宵猎道:“若是提刑想,自无不可。不过我手下的人,只怕不如提刑的意。还是自己招募,使唤起来才能够得心应手。若是一时无人,慢慢招募即可。”
  汪若海想了许久,才点了点头道:“我明白了。还有,现在治理邓州的是牛皋。若我去了,牛皋又该如何?现在邓州的官吏、军队,还可以用吗?”
  王宵猎想了想。看着汪若海,道:“提刑,话我明白说吧。自去年我入襄阳府,这一带州军的政事改动许多。包括邓州。若提刑不做大的变动,自然一切皆好。要变吗——”
  听了这话,汪若海神情严肃。道:“新近朝旨,行仁宗法度。嘉祐条制与现今不同者,自官制役法之外,赏格从重,条约从宽。我们做大臣的,岂能违朝廷旨意?”
  王宵猎轻轻摇了摇头。道:“提刑,嘉祐年间的时候天下太平,岂能跟现在相比?现在外有金军窥伺,内有反贼作乱,我们要把所有的力量,尽量多的精力,放到加强军队上来。民政就要尽量简单,不管是官府,还是百姓都少生事。朝廷的旨意自然是对的,但我们治理地方,还是要按实际来。”
  汪若海没有说话,看着王宵猎。过了许久,才道:“如此说,制置是不许各州改变了?”
  王宵猎点头:“为了今日,我花了多少精力,死了多少人?岂能来一个提刑,就什么都变了?若如此,我如何取信于百姓?如何带人?提刑,此事不必多谈。”
  汪若海道:“若我一定要变呢?”
  王宵猎淡淡地道:“你孤身来襄阳,凭什么变?现在非常时期,我劝提刑不必有这样心思。治下的刑狱,提刑多多用心就是了。其他事情,还是要少插手的好。”
  汪若海深吸了一口气。道:“我明白了。依制置的意思,你这里是不许别人插手的。”
  王宵猎道:“怎么能够这样讲?有道理的,我当然会听。没有道理的,当然就不会听。艺祖曾言天下间道理最大。只要有道理,没有什么是不能够改的。”
  见汪若海脸色不好。王宵猎道:“好了,我的态度提刑已经明白了。提刑是明白了,我希望不要让我难做。你今日前来,我在后衙备了酒筵,为你接风。还请赏光。”
  汪若海连连摇头:“接风?今日我们两人话不投机,接什么风?其实一月前我在新野,就看出制置不是什么驯良臣子。朝廷让我做个提刑,我不想来,却又不得不来。既然制置不肯让步,我这提刑就只能委屈做着。这接风宴,如何能够吃得下去?”
  王宵猎听了就笑:“提刑,不管你做得开心不开心,都是公事。公事归公事,私事归私事,不要放在心上。你来上任,我自然就要摆接风宴。”
  汪若海看着王宵猎,一时之间琢磨不透这是个什么样的人。若说他有不臣之心,却没有什么不臣的举动,尽量遵从朝廷的旨意。说他是忠臣,对于与自己想法违的朝旨,又公然不遵。
  想了许久,汪若海才道:“如此叨扰制置了。”
  王宵猎点了点头,没有多说什么。
  怎么练兵,怎么治理地方,王宵猎有自己的办法。怎么可能来一个官员就改变?这个时候,朝廷实际拿自己这样的地方实力派没有办法。下旨意,派官员,其实还是以前的惯性。等到后边朝廷慢慢认清了事实,自然会有相应的动作。
  至于自己这样做,会不会让赵构起疑心,王宵猎根本不考虑。自己再怎么做,难道还能比历史上的岳飞更忠诚?就是尽量表现,也不会让赵构比岳飞更相信自己。说到底,结果如何取决于赵构。自己要的是坚决抗金北伐,还百姓一个朗朗乾坤。赵构做到了,王宵猎自然没有话说。做不到,王宵猎也不会跟岳飞一样,被赵构唤到朝廷,窝里窝囊死了。
  既然是这样,王宵猎又何必假惺惺?自己的地盘,当然由着自己的心意。只要军队强大起来,又有谁能奈何自己?实际上这个年代,不管是赵构,还是朝廷,对于官员的忠诚并没有那么看重。


第166章 新任知州
  到五月初,襄阳、邓州一带的麦子成熟,百姓争分夺秒收割完毕。辛苦一年,王宵猎等待的收获季节终于来临。几州从上到下,到处都洋溢着忙碌而欢快的气息。
  五月初三,王宵猎陪着汪若海到了邓州城外。以后邓州的政事,就交给汪若海,牛皋则到新野与邵凌一起,专心带兵。不过邓州除知州外的官吏,还是牛皋招募,听王宵猎指挥。
  牛皋带人迎出城外,旁边转满了本州的百姓。
  上前敬礼毕。牛皋道:“今年风调雨顺,冬麦喜获丰收。本州父老欣喜异常,聚在这里,一起欢迎制置入城。还有,往年夏税从五月十五起收,不知今年如何?”
  王宵猎道:“还是依往年惯例,五月十五起收。今年收粮税,用的斛斗都是官方统一制作,收时由官方监督。以前的斛面等陋习,一并革除。”
  听了这话,周边的百姓一起欢呼。
  以前官府收税,乡里是由里正组织。如果数目不够,由里正补足。所以里正这差役,真正的大户是躲着的,一般由乡里富足而又没有势力的人家担任。一任下来,许多都倾家荡产。王宵猎改变常例,现在是官府直接派人征收,而且取消以前的陋习,人人高兴。
  以前收税,数目是不明确的。除了正税外,有五花八门的加税。对于农民来说,国家规定的税率其实作用不大,地方的加税才是税的大头。
  常见的加税,如支移、折变、加耗、义仓,这基本各地皆有,数目或有不同。还有附加税钱,如头子钱,市例钱、起纲钱、縻费钱、使用钱等十几种名目。此外收税的时候,官方还会通过量具进行一定加收。如大斗、斗面,便是被认可的恶例。
  收税的时候,官方使用大斗,比规定的数目多收。斗面则是装满斗后,继续向上面装,形成一个小山包的样子。仅斗面一项,就可以多收两成。除此之外,还有呈样、预借等不知道多少种名目。
  仅仅是取消这些陋习,农民的收入就可以大大增加。所以王宵猎加重税粮,明文取消陋习,而且取消了钱税,深受农民拥戴。
  行礼毕。一个老者出来,双手捧酒,对王宵猎道:“邓州父老,深受观察之惠。且饮此杯,入邓州城中快活!有观察在此,实在是我邓州百姓之福!”
  王宵猎把酒一饮而尽。道:“天下间谁不希望地方安定,百姓富足?以前朝廷用钱的地方多,又有屑小在地方作乱,百姓深受其害。以后官民一心,大家都活得安安乐乐!”
  百姓地起叫好,簇拥着王宵猎几人,进了邓州城门。
  汪若海看在眼里,心中实在不知什么滋味。他当然知道朝廷派自己来的目的,但王宵猎练得兵强马壮,又得百姓爱戴看在眼里,实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
  将到官衙,那老者道:“观察,明日穰县割麦。还请观察莅临。今年风调雨顺,百姓卖力,冬麦大获收成。当禀告上天,官为祷告,百姓安乐。”
  王宵猎满口答应,让众百姓回家,进了州衙。
  看着座位,王宵猎道:“从今日起,汪监院就是邓州知州了,自该坐主位。”
  汪若海没有推辞,到主位坐了。只是自己初来,这里的吏人士卒一个也不认识,还是牛皋吩咐上了茶来。三人低头喝茶,都没有说话。
  过了一会,牛皋道:“提刑,制置命我去新野带兵。这两日我们便交接州事。”
  汪若海道:“一路提刑,一州知州,如何做事朝廷都有定规。不过,这里与他处不同。我听制置的意思,是不许变更法度,一切按照以前的样子。知州如何做,我实在是不知道。”
  王宵猎道:“不知道有什么关系?做些日子,自然就知道了。去年我集数州之力,重定了各州军的条例。邓州也是一样。有本州条例在,一切按条例做就好了。”
  牛皋道:“制置说的是。便如我,本是粗人,哪里知道怎么做知州?还不是大多数事情都是下面公吏做,我照着条例粗略照看即可。”
  汪若海看着王宵猎,许多话想说,又不知道该说什么。自己是知州,凭什么听王宵猎的规矩?可如果不听,王宵猎可以把全部权力拿走,让自己只是做个空头知州。这个知州当的实在委屈。
  说了几句闲话,汪若海与王宵猎话不投机,各自歇息。
  回到住处,王宵猎换了便服。闲坐一会,牛皋便就前来求见。
  让牛皋落座,王宵猎道:“你是个带军的人,做知州其实不合适。提刑来兼任知州也好,你正好到新野带兵。慢慢军中的人多了起来,编练成军缺不了人。”
  牛皋道:“观察的意思,是不许汪提刑插手军中事务?以前可不是这样。”
  王宵猎道:“以前不是没有关系,我们改了就好。一州政务,其实非常繁杂,知州如何还有精力管理军政?以前让你做知州是没有办法,实在没人。现在好了,朝廷派官员来,你正好抽身。”
  牛皋点了点头,在那里细细琢磨。
  知州这个名称源自唐,五代时就已经盛行,宋朝成为定制。本来的意思,是以中央朝廷的官员来管理地方,夺地方官员职权。后来地方的官职如都督、节度使、观察使、防御史、团练使、刺史等都成了武将的官阶,知州便成了正式的地方主官。
  宋朝知州的正式名称,是知某州军州事。军即军政,州即民政,军在州前。也就是后世所谓的上马管军,下马管民。所以王宵猎不让汪若海插手军政,牛皋还是有觉得有些奇怪。
  从原来的地方官职成为武将官阶,便可以知道,这些官职设立的时候天下不太平,藩镇林立,中央其实更注重地方的军权。宋朝沿袭,也同样是军事在州事前面。突然间不让知州管理军政了,变动其实非常之大。某种程度上,王宵猎是把宋朝的制度废弃了。
  沉默一会,王宵猎道:“用五天的时间,你与汪提刑交接完州里事务,与我一起回新野。离开之前跟州里的官吏讲清楚,必须按照先前定的条例做事,不许随便改动。若不得不改,必须先报我知道。哪个敢犯了,必要严惩!”
  牛皋叉手称是。又小声道:“制置,如此做,会不会让人闲话?”
  王宵猎道:“嘴长在别人身上,哪何能够管得了?百姓说几句话死不了人,不必担心。但是如果大权旁落,是真会死人的!切记不可马虎!”
  见王宵猎神情严肃,牛皋忙正色称是。
  叹了口气,王宵猎道:“不是我要夺朝廷之权,而是现在非常时期,按以前的做法,实在无法养活大军。现在我们做的,就是清除地方豪强,给普通百姓减轻负担。如此官府得利,百姓也得利。只是地方豪强都不是简单的人物,一两年间,必然安定不下来。好在我们大军之中,与豪强没有关系。”
  牛皋听了不由笑道:“只要大军不乱,几个豪强能成什么大事?但有乱子,出兵平定就是。”
  王宵猎摇了摇头:“现在不是隋唐时候,更不是魏晋之时,地方上的豪强没多大势力。纵然他们惹出了乱子,也不必出动大军。每州有几百的厢军,其实就足够压服地方了。大军是用来对外作战的,本就不该在国内使用。只是现在时势动荡,有时候不得已而已。”
  国家军队对外,王宵猎不主张对内动用军队。军队一参与内部事务,轻者影响军队战斗力,重者影响军民关系,会动摇国本。只是这个时候,金军随时进犯,到处都是盗贼作乱,没有办法。
  牛皋对此没有什么看法。宋朝的军队对外不行,对内镇压还是非常得力的。地方一有乱子,调集大军来叛是宋朝常事,此时的人见怪不怪。


第167章 丰收
  邓州治穰县。地方平旷,土地肥沃,人口众多。由于以前的沟渠大多荒废,种水稻不多,大多数土地种的都是小麦。五月初的时候,小麦成熟,田里一片金黄的麦浪。
  王宵猎与汪若海一起,带着州里县里一众官员,与百姓一起出了北门,看今年割麦。
  到了选好的地边,早有父老上来,向王宵猎等官员敬酒。
  饮了酒,焚了香,王宵猎读了早写好的祷文。而后汪若海上前,也不用底稿,口占一篇,谢上天去年风调雨顺,百姓喜获丰收。百姓一片欢呼。
  两个老者上前,一人捧一把镰刀,对王宵猎和汪若海道:“请官人割麦!”
  王宵猎接了镰刀,与汪若海一起下田,每人割了一把麦子。早有一边的吏人接住,拿过去放在摆好的香案上。官吏与百姓一起祷告。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461页  当前第73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73/461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天汉之国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