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电子书
最新上传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军事,尽在奇书电子书,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天汉之国_分节阅读_第74节
小说作者:安化军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21 MB   上传时间:2025-03-06 19:27:43
  王宵猎放下镰刀,看有一个老者安置了田漏。一排青壮一起下田,高声唱诺。随着一声令下,众人挥起镰刀,一片一片的麦子在他们身旁倒下。
  牛皋上前,低声对王宵猎道:“制置,诸事已毕,我们要不要立即回城?”
  王宵猎道:“不急,我们在这里看一看。自去年回汝州,这是第一次喜获丰收,不比寻常。百姓们欢喜异常,其实我们又何尝不是?有了今年的麦子,许多难关就能过去了。”
  牛皋称诺。静静地站立一旁。
  看着田里的麦子,王宵猎心里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
  人人都说今年的收成好,非往年可比。穰县的麦子据说一亩可产两石,甚至更高,远不是平常说的亩收一石。一亩三斗税粮,还能够剩下一石七斗。哪怕是租了田来种,交了税粮,再与主户平分,平常客户一亩地也可以收粮八斗多。一户按二十亩地来算,一家也有近二十石到三十多石麦子。
  可在王宵猎的眼睛里,实在有些别扭。前世也看到过地里的麦子,与眼前的完全不同。前世地里的麦子什么样子?密密麻麻,麦穗很大,一镰刀下去很可能割不动。可现在的地里,麦子稀稀拉拉,麦穗看起来很小。一把握住得再多,一镰刀也轻松割断。对于一个壮汉,割麦子并不是十分重的活。
  如果在前世,麦子长成这样,主家必然伤心欲绝,很可能就不要了。这种麦子收回家去,产的麦粒可能不如收的成本高。可在这个时代,这就是丰收了。
  一亩两石,也不过是两百多斤而已。王宵猎前世动辄过千斤,两者差距有多大?亩产过千斤,一个家庭有五六亩麦子,收获就非常吃力。可在这个年代,一个家庭正常就要十多亩,甚至二三十亩。不是这个时代的人能干,而是这个时代的产量太低了。
  前世中国化肥产量不高的时候,有个元帅自己种了麦子做实验田。精耕细作,使用农家肥,一亩小麦产量也不过七百斤。没有化肥,水、肥、种保证齐全,也就差不多如此了。而在这个时候,一亩小麦极限产量也不会超过五百斤,大田能有三百多斤,就是罕见的丰收。
  没有多少时候,割麦的人就到了田地的中央。指挥割麦的老者敲了一声鼓,催促众人。
  宋朝农忙的时候经常结成社,农人们会集体劳动。下地之前,田头支起田漏。按着时刻,大家应该一起来回,重新回到地头。这是借用军事纪律,来指导农业生产。并不像后世,一家一户,各自在自己地里劳作。特别是川峡地区的百姓,种稻的时候使用耘鼓,几十户一起劳作。那一带地狭人稠,经常由一个头领带着,出川到地多的地方种稻。
  站在地头,看着忙碌的人们,王宵猎就像看到了这世间的希望。从去年秋天回汝州,自己做了许多事情。可一直没有收获,总让人心里七上八下。从今天开始,地里收粮食了,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如穰县这般,一亩收二石,一县就产粮一百余万石。有了这粮食,军队就不怕饿肚子。军队能够稳定下来,整个社会也就能够稳定下来了。
  呼了一口气,王宵猎举目四望。不远处水塘的波纹映着光,旁边有黄牛在悠闲地吃草,成群的鹅鸭在嬉戏,还有一群羊在玩闹。不远处是桑林,正长得茂盛。村子掩映在大树中,一派安静闲和的景象。
  这是一片富饶的土地,这是一群勤劳的人们。在这样的地方,让这样的人们吃不饱饭,是一种不可饶恕的罪恶。不能守护这片土地的安宁,官府就是犯罪。
  过了没有多久,出发的割麦的人们重新回来,百姓一阵欢呼。
  王宵猎没有一直看下去。一个时辰后,与汪若海等人一起,回到了城内。
  到衙门坐定,吏人上了茶水来,几人饮茶闲谈。
  王宵猎道:“看今日情形,今年是难得的丰收之年。今日到田里,我让手下测了一下正在割麦的地块产量,一亩约能收二石五斗多一些——”
  汪若海奇道:“麦子还没有收回来,如何测产量?”
  王宵猎道:“这有什么难的?在地块里选三处,一步见方,把麦子割下来,取了麦粒称重。由此推算出一亩产量。凡是种地,都可以如此做。”
  汪若海点了点头,心中思量王宵猎说的算法。大略能明白王宵猎的意思,但到底怎么计算,却又说不明白。这个年代的读书人,大多能算简单算数,稍一复杂,就难说清了。如清量田亩,如果不会平面几何,就只能大致计算。对于很多人,甚至连简单计算都做不到。北宋丈量田亩最得力的人是郭谘,也只是把田亩分块,并没有仔细计算。
  清除了地方豪强的影响之后,王宵猎打算把田亩重新丈量一番。自己推广的教育中,最重要的是两项。一是识字,再一个就是简单的数学。教上几个月,自然有量田亩的人才。
  王宵猎接着道:“当然,现在麦粒含水,晒上几日,自然减少一点,不过不多。我们就按亩产两石麦算,穰县六十万亩田地,可产麦子一百二十万石还多。穰县是南阳的第一县,口十一万余,每个人有麦子十石还多。如果再加上其余粮食,一人就有粮十五石以上。”
  听了这话,汪若海被吓了一跳:“这么多?制置,这可不是小数目!”
  “当然不是小数目。若只算口粮,一年一个人四石也就够了。再是能吃,也不会超过五石。也就是说仅穰县一县,就有余粮过百万石。全部收上来,能养二十万大军了。”
  汪若海脑子一时有些打结。他当然知道今年是个丰收年,能收很多粮食。但到底收多少,心里其实是没数的。听了王宵猎计算,才知道数目大的惊人。
  王宵猎又道:“我们一亩收三斗,税粮总共该有十八万石。除税粮之外,民间还应该有余粮约八十万石左右。百姓吃饱了,要余粮有什么用处?官府能不能收上来,就看自己的本事了。”
  汪若海道:“存粮防灾。纵然是有些余粮,百姓也会存起来的。”
  听了这话王宵猎不由就笑:“通常说存三年粮,便可以防一年灾荒。邓州百姓,哪怕是一年颗粒无收,也只需要五十万石而已。分成三年,一年不过存粮十六万石多,还有许多余粮。”
  汪若海默默点了点头。自己做官多年,还没有这么仔细计算过。听王宵猎侃侃而谈,一时不由有些震惊。这样做官,许多事情都一目了然。
  王宵猎道:“所以说,今年可以从百姓手中收上来六十万石粮食才对。如果收不上来,就说明官府做事不行。要想收粮,就要有钱。邓州一共五县,其余四县较差,以两县当穰县一县算,收粮的钱就要一百余万贯才行。这不是小数目。”
  汪若海苦笑:“邓州一州,哪里来的一百余万贯钱?制置说笑了。”
  王宵猎道:“这是我们需要的钱。有这些钱,百姓们手中的粮食才能有用处,可以换成钱买他们需要的东西。没有这些钱,粮食只能在百姓手中,直至朽败。”
  汪若海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只能默默点了点头。
  说到这里,王宵猎不由叹了口气:“太祖开国之时,斗米只有一二十文钱。到了现在,哪怕是在太平年月,斗米也近百文。到底是现在粮价贵了,还是钱价轻了,也没个人说得清楚。按常理来说,吃饱是人之根本,粮价变动不大才是。粮价高了,还是钱价变得有些轻了。到底应该怎么做,提刑闲时也想一想办法。俗语说谷贱伤农,谷贵也伤农,农伤不得啊。”
  汪若海只是默默点头。这样的计算,自己以前从来没有想过。王宵猎提起来,突然觉得这里面有大学问。只是一时之间,难以说清楚。
  对于王宵猎来说,这些计算不难。但经济问题,往往是计算清楚比较容易,但有了问题要怎么解决是大难题。一不注意,往往就会事与愿违。


第168章 金银粽子
  牛皋站起身来,偷偷扭了扭腰。道:“提刑,制置一直说我们要精兵简政。像邓州,一般的政事那是绝少。只要属下卖力,知州其实并没有多少事情。我一个粗人,也做了几个月知州。像提刑般人物,自然是手到擒来。”
  汪若海听了心中苦笑。按正常来说,确实是牛皋说的这样。但王宵猎治下不同。不管是军中,还是政事,都喜欢把数家搞得明明白白。有数字就要计算,对于从小没有学过数学的人来说,计算可不是容易事。哪怕是汪若海,突然间接触这些,也觉得头大。
  牛皋道:“今天是端午佳节,制置特设了酒筵,提刑一起同去。”
  汪若海道:“此时诸事繁忙,还是不必了。我在这里把公文看熟,免得耽搁统制时间。”
  牛皋听了笑道:“不差这一日。端午是一年大节,岂能够不休息一番?”
  汪若海没有办法,只好起身,与牛皋一起出了官厅。
  走在大街上,见行人都喜气洋洋。小孩子手上系了长命缕,手里拿着玩具,到处疯跑。家家户户门前插着艾草,空气里飘着雄黄的味道。
  走在路上,不时有挎着篮子卖粽子的小贩从身边走过,嘴里吆喝着。
  汪若海道:“看卖的粽子不错,我们买几只,带着做礼物。”
  说完,叫住一个小贩,买他的粽子。
  小贩道:“客官,我这里有金银两种粽子。你要哪种?”
  汪若海是淮南歙县人,听了小贩的话不由奇道:“从来只听说一种粽子,你这里怎么两种?什么是金粽子?什么样的又是银粽子?有什么不同?”
  小贩道:“金粽子用的是黍米,桲椤叶包裹,是方的。黍米金黄,是以名金粽子。银粽子是用箬叶裹糯米包的,三角样子。因糯米是白色的,故名银粽子。金粽子香,银粽子甜,客官都买几个吧。”
  汪若海道:“你这银粽子,不就是平常吃的?金粽子倒是第一次听说。罢了,每样给我十个,尝一尝新鲜。吃了几十年粽子,原来还有金的。”
  小贩欢快地道一声好。各取了十个粽子,用荷叶包了,给汪若海随从提着。
  汪若海住在提刑司衙门,为了分开,王宵猎则住在穰县县衙。两地相距并不远,很快就到了。
  进了衙门,与王宵猎见罢礼。汪若海道:“今日街上见了个稀奇事,原来这里端午还有金粽子。用的是黍米,与其他地方糯米不同。特意买了十枚来,与制置尝一尝。”
  王宵猎道:“这有什么稀奇?天下之大,各地自然有不一样的吃食。北方许多地方,本不种稻,粽子自然用黍米来包。他们山中有桲椤树,叶子长得大,别有味道,拿来包粽子。今日衙门里有,倒是让提刑破费。这一种吃食在附近几州常见,其他地方见的倒不多。”
  汪若海听了啧啧称奇。从小只听说用糯米包粽子,还没听说用黍米的。黍米性粘,用来包粽子倒是恰好。不过与糯米相比,黍米别有香气。用桲椤叶包起来,别有一种奇特的味道。
  众人落座,说着闲话。
  不多时,吏人在后衙摆好了酒菜。王宵猎请汪若海,还有几个重要官员,一起赴宴。
  桌子的旁边,摆了一个铜盆。里面正是汪若海买的金银粽子,还有一堆鸡蛋。
  王宵猎道:“今日端午,按说官员该主祭屈原。只是现在非常时候,许多习惯废弃,今年便就只能如此了。如果这两年太平,下处还是要祭才好。”
  汪若海道:“自是应该。昨日我也问过了,现在州衙中并没有熟悉礼仪的人。”
  王宵猎点了点头:“是啊,国家遭此大难,许多事情都耽误了。罢了,我们几人聚一聚,说上几句闲话,今年的端午便就这样过吧。只要百姓安乐,我想屈子也不在意这一次空缺。”
  几人称是。屈原是官府正式认可的,每年端午,应该由知州带着官员主祭才是。不过自从金兵南下之后,许多这种事情都废弃了。
  王宵猎起身,把碗中的酒倒在地上,算是祭奠。
  众人行礼如仪,重新落座。
  王宵猎道:“前两日邓州的麦子收割了,大家都看到,今年是个难得的大收之年。接下来,要让百姓把粮食都好好收到家里去。一两个月后,还要保证粮价稳定,不要谷贱伤农。”
  汪若海道:“今年大收,粮价必然会跌,有什么办法?”
  王宵猎道:“如果粮价跌了,官府该定一个价格,敞开收购。”
  汪若海听了摇头:“昨日我问了,邓州各库的钱加起来,也不过只余两千贯,能收多少粮食?手中没有钱,那是什么事情也做不成。”
  王宵猎道:“邓州丰收,其他地方可不一定。而且现在与以前不同。金军南来,皇室南渡,追随的百姓不知道有多少呢。他们是北方人,习惯了吃面食。听闻两浙一带,面一斤要六七百文,有的州县甚至要一贯余。从邓州有船去襄阳,从襄阳到鄂州就可以入长江。而后顺流而下,就能卖到两浙去。哪怕我们收麦五十文一斗,也有大利。”
  汪若海听了苦笑:“制置,长途贩运不是容易事。特别是现在,路上不太平。”
  王宵猎道:“所以此事最好由官府统一来做。从百姓手中把粮食收上来,运到两浙淮南——”
  汪若海听了摆手:“淮南不必。金人掳掠淮南之后,把强壮驱赶北上,粮食没人收。这一两年淮南粮价不高。运到那里,只怕没什么利息。”
  王宵猎点了点头。这倒是自己没有考虑到的。金人恰巧是农闲时南下,把人口掳掠到北方,淮南一带的粮食没人收了。剩下的人口減少很多,粮价反而起不来。两浙一带现在还安定,不过是突然多了许多北方人口,粮价飞涨。
  想了想,王宵猎道:“此事不必急。这一两个月,派人打探一番,看看卖到哪里合适。”
  一边的牛皋道:“纵然粮食能卖出去,我们如何从百姓的手里收?现在可是缺本钱。”
  王宵猎道:“没有办法,只能让百姓配合我们。暂且赊过来,等卖了钱,才还他们本息。”
  牛皋听了点头:“这样也可以。只是怕百姓不信我们。”
  王宵猎道:“若是别人,又何必赊欠百姓?直接加税抢了就是。此事到时再议。”
  汪若海暗暗摇头。百姓的性子,被抢了也就抢了。现在又不收税,又想收他们的粮食,哪里能那么容易?王宵猎想事情,未免过于简单了。


第169章 钱引
  回首看了看邓州城,王宵猎暗叹了口气,催马向前。
  汪若海任知州,将来怎么做,王宵猎的心里实在没有底。虽然在自己地盘,周围都是大军,汪若海闹不出什么花样,但他平时做事足以影响很多。
  王宵猎的心里,是想按着自己的想法,在这几州建立新的统治。但理性上知道不可能。这里到底还是大宋的国土,怎么可能摆脱朝廷?哪怕自己掌握军队,掌握基层,依然不能摆脱影响。
  世间的事,很多就是这么不如意。又能有什么办法?
  五月初的天气已经热了起来,路旁杂树丛生,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不时有野鸡野鸭乱飞,獐鹿在草地上吃草,好奇地看着走过来的众人。
  牛皋到王宵猎身边,道:“此番去新野,不似在邓州时了。制置,我的家眷还在汝州,不知能不能接来新野同住?听说在新野的军官,许多都接了家人来。”
  王宵猎道:“接过来吧。后边许多日子,我们都要在新野练兵。”
  牛皋听了大喜。几个将领里,牛皋的年纪最大,有妻有子,一大家子。几个月在外征战,难免思念家人。能够一家团聚当然是大喜的事情。
  看牛皋的样子,王宵猎突然有些想念姐姐了。接下来,除非是有其他军队进攻,不然自己的主要时间就要在新野度过。姐弟团聚,一起生活,比自己这样孤身一人强了许多。
  这乱世人们习惯了生离死别,但一旦安定下来,谁不想一家人快快活活过日子?
  新野也属邓州,不过此时被王宵猎单独划出,专门练兵。这里不设官员,直接由军队管理,是几州中一处特别的地方。新野城里,住的就是军官的家属。
  邵凌和杨审迎了王宵猎和牛皋入城。看两边的街道,又热闹了许多。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461页  当前第74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74/461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天汉之国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联系j3172550188@163.com,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