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好一会,王宵猎才道:“我刚才的意思,是依诗经的记录,国风第一,必不可少。但汉朝之后,能够类比于国风的作品,就很少了。是官方记录流传的,基本就没有了。依其精神,而不必讲求于是诗歌还是文章,还是说话,还是戏剧,我们现在,最接近的是说话。”
说到这里,王宵猎轻轻拍了拍手中文稿,对陈与义道:“我要你把所见所闻记下来,便是依诗经中朝廷记录国风的意思,你明白了吗?”
陈与义轻轻点了点头:“有些明白了。”
王宵猎道:“我们这个时候的国风,说起来其实很多。如说话,如戏剧,如童谣,还有平时百姓们口耳相传的一些故事。我们记下来,朝廷、官员才能知道世情。而不是一些富贵人家,从生下来,便十指不沾阳春水,不知道民间疾苦。等到我们老去,我们的子孙读到这些中,才知道我们是是怎么生活。而不是只能读史书,猜测我们过的什么日子。”
孔子编诗经是不是这样的意思,王宵猎不知道。但王宵猎知道,自己这样讲,没有讲偏。记录国家风貌本来就是国家的责任。随着时间发展,国家实力的增强,应该记录得越来越详细,形式越来越多种多样。不管是对当时,还是对后人,都是重要的财富。
王宵猎不知道历史上是如何看待诗经的,自己前世的教育不是如此。那个时候,讲诗经是中国第一部 诗歌总集,重其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而对其政治含义,基本已经不讲了。
在王宵猎看来,诗经最重要的意义是其政治价值。诗经讲了,一个国家的文献,应该收录什么内容,怎么研究这些内容。诗的形式无关紧要,之所以诗经是诗,是因为那个时候的语言就是这样的。随着时间的发展,这个形式变成了歌谣、诗词、曲子、戏剧、小说,甚至是电影、电视,再或者是短视频、动画、漫画、论坛留言,其精神是不变的。就是从诗经开始的先秦时代起,中国的政权,就是重视民间百姓的所思、所想,重视他们喜欢什么,讨厌什么。
从这个意义上讲,随着技术发展,世界进入了互联网时代。面对这个时代,诗经的这种精神并没有传承下来。作为国家机构,应该研究人们在论坛上用“呵呵”作为万能回复,万事皆说感恩,代表了人民的什么思想。面对这样的思想,要采取什么样的措施。
文化机构要研究,动漫是怎么流行起来的,为什么会流行。动漫里的思想,代表了新时代的人们什么样的思潮。文化机构还要研究,在中国的年轻人中,日本、台湾、香港等地的校园文化,以及这种文化为基础的校园青春偶像剧,为什么盛行起来。为什么中国的年轻人不再说同学了,而学会说学长、学姐这样的称呼了。文化机构还要研究,中国的网络文学作品,从百花齐放,为什么很快模板化,甚至套路化了。为什么网络文学中,赘婿类的装逼打脸类会流行,为什么会有天资被夺,奋起夺回报仇情节特别吸引读者的心。为什么武侠电视剧没落,仙侠古偶类作品兴起,代表了年轻人什么样的审美。
仅仅说哪些类作品对社会影响不好,简单封禁是不够的。这些现象,说明了人们的思想,说明了一个时代的风貌。作为官方的文化机构,要做的是研究,在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引导。
第304章 时机不到
太阳还没有落下山去,李彦仙便就到了襄阳城门外。王宵猎带了一众官员,迎进城来。
到了镇抚使司衙门,客套之后,不重要的官员便就离去,只留下了重要的几人。
王宵猎道:“观察远道而来,路上辛苦。我这里备了些薄酒,为您接风洗尘。现在诸事艰难,观察不要嫌弃简陋。等到驱走北虏,那时我们再痛饮尽欢!”
李彦仙道:“镇抚不必客气。年初娄宿带大军围陕州,生死一线。全赖镇抚克服困难,带大军北上救援。陕州军民,对镇抚一直心存感激。”
见王宵猎还要客气。李彦仙道:“我此次来,是有要事与镇抚商议。”
王宵猎见李彦仙神色郑重,点了点头,吩咐陈求道、陈与义和汪若海等人先离开,房间里就剩自己和李彦仙。李彦仙同样让随自己前来的圆登、宋炎等人出了房门。
看众人离开,李彦仙道:“听闻在六合的兀术已经整军完毕,准备西来洛阳。”
王宵猎道:“我也听说了。兀术带三万五千精骑,从六合经宿州,走南京应天府、东京开封府到洛阳城来。张枢密在陕西路集结兵马,兀术西来是要进陕西作战的。”
李彦仙点了点头。道:“洛阳进陕西,当走陕州。我们现在有两个选择。一是我从陕州、镇抚从邓州、翟观察从伊阳出兵,把兀术围在洛阳,与其决战!还有一个,就是我撤出陕州,放兀术入陕西。”
王宵猎道:“观察意欲如何?”
李彦仙断然道:“镇抚最少可以出兵三万,我能出兵两万,翟观察也可以出兵一到两万。我们六七万兵马,几乎是兀术的二倍。若筹划周密,未必没有机会!”
王宵猎没有说话。思量好长时间,才道:“观察以为,我军七万,能不能与三万五千金军骑兵战力相当?若是不能,需要多少军队?最少要多少骑兵,多少步兵?”
李彦仙愣了一下。道:“以七万对三万五千,以二对一,怎么也占上风!”
王宵猎道:“当年在太原,包括太原守军,还有后来陆续前去的援军,我们有多少人?围太原府的金军多少人?最后结果如何?观察,恕我直言,打仗不是比人多的。”
听见王宵猎这么说,大出李彦仙意料。过了一会,才道:“镇抚以为需要多少人?”
王宵猎道:“与其计算需要多少人,不如计算洛阳这样一座大城,打一场战役需要多少人。洛阳城经历多次战火,城墙早已损坏,守城是不行的。在洛阳开战,必然要打野战。金军全是骑兵,若是我们大军进攻,金军可以小部兵力拖住两路,集中主力消灭一路,逐一消灭。我们三路进攻,不能算全部加起来有多少兵力,而应该算最少兵力的那一路有多少兵。最少的这一路,如果面对金军主力进攻,能够坚持多少时间。如果能够不被消灭,还能够把金军主力拖住,才有胜算。”
说到这里,王宵猎叹了口气:“更不要说,以二打一,我们对金军也未必打赢。”
一路军队多少人合适?这跟军队、政权的能力有关。王宵猎估计,在自己治下的几州,支撑一路三万人比较轻松,五万人就有些吃力,超过五万人就会伤害地方经济。
金军不考虑军队对地方造成的后果,只要地方的粮食够吃,就能够大军。不过,现在的陕西一路也只能支撑不超过五万人。超过五万人,就要分成几路,只能短时间合军。
张浚在陕西集中二十万人,几乎耗尽了这几年川陕的积蓄,数州的百姓都被征调运输物资。可以说川陕两地的钱和物资,关中地区的人力,全部用到了极限。
李彦仙一直在守陕州,对于大军出击需要的物资没有概念。不过听王宵猎说若是三军合击,金军可以各处击破,还是觉得深以为然。三路中除了王宵猎,不管是李彦仙还是翟兴,都无法抵抗金军的主力进攻。到了最后,还是王宵猎独自面对兀术。
过了好一会,李彦仙道:“难道此次就看着兀术来去自如?”
王宵猎道:“时机未到,也只能如此了。再者说,张枢密在关中集结二十万大军,正要与金军决一死战。此是大军会战,枢密未必会允许我们参与。”
李彦仙道:“不瞒镇抚,张枢密现在正有此意。前些日子给我一封信,说如果兀术西进,命我不许阻拦。到时放弃陕州,先退到虢州。等到关中大战结束了,再出兵重占陕州就是。”
王宵猎沉默了一会。道:“枢密有此令,观察先撤出陕州岂不是好?”
李彦仙猛一击拳:“我如何心甘!数年前收复陕州,金军数次大军来攻,死了多少将士!年初若不是镇抚相救,差点与城共亡!这样一座城,我如何甘心让出去!”
王宵猎道:“观察不让城,关中大战之前,就会有数万大军围攻陕州!”
李彦仙明白,如果这次金军再围陕州,王宵猎未必救了。要张浚东进四百里与金军决战,失去地利,张浚也未必愿意。那个时候,自己又能守多久?
王宵猎道:“观察,实话有时候不好听。我们算是共患过难的,今日我实话实说,观察见谅。”
李彦仙道:“今日我来襄阳,就是想听听镇抚的看法。镇抚有话直说!”
王宵猎道:“自开封城破,金军不断南下,直入无人之地。经过去年一战,朝廷的大军已经支离破碎。不说我们这些各地的镇抚使,就是张枢密麾下的军队也不是铁板一块。各军各自为政,勉强一起出兵,也是破绽百出。说实话,现在不是与金军决战的时候。我估计,再有两三年的时间,各部把自己的军队整顿好,才有一战之力。”
李彦仙道:“枢密帐下的将领们,也是如此说。可我总是不甘心!”
王宵猎道:“为将者,不但要能迅猛出击,时机不利,也要能够忍得住。现在与金军决战,风险实在太大了。张枢密组织的关中之战,胜了自不必说,一旦败了该如何?到时陕西五路,还能够守住多少州县呢?陕西一失,金军直面川蜀,后面战事更加不乐观。两国交战,当从容布置,仔细安排,不能存一战决胜负的心思。此次张枢密太心急了,我们还是从旁观战的好。”
此次张浚是一意孤行,手下谋臣、将领大多都不同意。大多数人认为,此时与金军决战,过于仓促了。王宵猎也认为这个时机不好。内部没有整顿完毕,没有必胜的把握。
第305章 两军不同
太阳落下山去,凉风起来,吹在人身上,顿时觉得舒服了许多。
王宵猎道:“观察,张枢密命你暂弃陕州,等到关中大战结束了再重新占领。我认为,观察还是奉命而行的好。关中一战是决定两朝一路命运的大决战,这种大决战,我们还没实力参与。”
李彦仙愣了好一会。最后长叹一口气,只能点了点头。
不是王宵猎认为自己实力不足,没资格参战。而是张浚没有完成陕西兵马的整合,仓促决战。这种情况下,王宵猎、李彦仙和翟兴这些地方势力,还是不要参战的好。兀术有骑兵三万五千,再加上正向关中集结的娄宿和讹里朵,有兵近十万。一旦与张浚配合不好,就可能被金军围攻。
王宵猎对自己的军队有自信,但没有狂妄到认为可以以一当二的程度。离开自己的根据地,被优势金军包围的话,很可能就会实力大损。
看看天色渐渐黑下来,王宵猎起身道:“我备了几杯薄酒,为观察接风洗尘。看看就到八月,晚上凉风起来,不似前些日子那么热了。”
院子里点起灯,摆下了几张桌子。王宵猎、陈求道、陈与义、汪若海、邵凌、牛皋陪着李彦仙是一桌,旁边则是几位统制陪着随李彦仙来的吕圆登、宋炎两人。
宋朝的习惯,其实不习惯围桌而坐。宴请宾客,应该分桌而食,一边吃喝一边交谈。王宵猎是前世的习惯,熟悉这种方式。加上随着饭菜的变化,渐渐流行起来。
夜色渐渐深了,风吹在头顶的银杏树上,飒飒作响。众人酒兴起来,声音越来越高。
李彦仙仰头把酒一饮而尽。道:“自金虏南来,山河破碎,多少百姓蒙难!前几年不知金兵有多少人,有些怕他们。这几年看过来,其实金人不多。中原的大好河山,金人杀成了一片白地,也不见他们驻大军来守。我们汉人数千万,岂能让金狗如此猖狂!”
王宵猎道:“所以金人要立刘豫为儿皇帝,替他们守中原。”
李彦仙啐了一口:“刘豫这厮,甘愿做异族的狗,必然不得好死!”
王宵猎道:“与其咒刘豫不得好死,不如我们练出强军,杀到中原,刑场上砍了他的头!”
李彦仙点了点头。喝了一杯酒,突然有些落寞。道:“镇抚,从道理来说,我们汉人不知道是女真人的多少倍,中原又格外富庶。为何在战场上,就是打不赢金人呢?”
王宵猎道:“说战争,就要去专门研究战争。一支军队,怎么样才能战斗力更强?要招更加高大强壮的士卒,要有熟悉战争的指挥官,要进行有效的指挥。要有精良的装备,还要有足够的补给。在战场上能够拼死冲杀,追击要迅猛,行军要快速。其实真正说起来,一支强大的军队要求也不多。”
李彦仙听了连连摇头:“这些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何其难也!与金军作战,能够保证血战到底不溃散的军队有几支?战场上都如此不济,其他的又何必讲!”
王宵猎笑了笑:“观察,知道一支军队需要什么,统兵者就该用心把这每一项练好。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军队,又有几支呢?靖康以来,朝廷对于军队,出来的办法就是十杀、二十杀、三十杀,有什么用处?你军法上写,临战回顾者杀。结果呢?临战一哄而散的,也拿他们无可奈何。”
李彦仙道:“镇抚说的是。现在的军法,确实是过于严厉了。”
王宵猎连连摇头:“不,我说的不是这个意思。军法不管是严厉还是宽松,都不是没有缘故,而是有来由的。为什么立军法?要使军队坚决、果断地完成任务。就要知道军队本来是什么样子,面对困难时是什么样子。对他们进行什么样的要求,能完成任务——”
李彦仙道:“镇抚说的过于复杂了。如此带兵,岂不是累死统兵官!”
王宵猎道:“莫非观察以为带兵容易吗?军队中设置许多军官是干什么用的?就是把军中的任务层层分派下去,让许多人去完成。而不是如放羊般,统兵官做牧羊人。要想带出能打的军队,就必须把军中的事务了解清楚,研究明白。再详加分解,招来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人事。”
李彦仙愣了一下。问王宵猎:“镇抚是如此带兵的?”
王宵猎道:“我想这样做。只是时间还短,能力也有限,尚没有做到而已。”
“难怪邓州的军队,比其他的军队能打。”李彦仙有些意外。“对于我们来说,聚起兵马已经不是容易事了,要求更多,如何了得?”
王宵猎道:“是不容易啊。不只是让将士在军中吃饱穿暖,还要心中无事。他们到军中来,衙门必须要照顾好他们的家中,不要让家事拖累。最好是要专门的军官关心他们,排解心事。让每一个人都知道为什么参军,参军干什么。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李彦仙有些不解:“值此风雨飘摇之际,金虏时时南犯,哪个不知道参军干什么?进了军中就应该誓死与金人作战,岂有其他想法!”
王宵猎轻轻摇了摇头:“观察,一千个人有一千种想法。这些简单的说词,如何让将士认可,如何让他们心甘情愿作战,是一门大学问!带百十个兵是一个样子,成千上万的兵又是另一个样子。”
李彦仙听了,一时之间陷入了沉思。
与王宵猎不同,李彦仙本是军中下层将校,金兵来犯,聚起军民奋起抗击。转战于陕州周围的州县,攻入陕州,一直守了几年。军中士卒多是敬重李彦仙的为人,心甘情愿随着他奋死作战。许多王宵猎认为重要的东西,李彦仙都是遇不到的。当然,军队的这种性质也有局限性,非常不利于大规模扩张。
沉默了许久,李彦仙问道:“镇抚入襄阳近两年了,不知现在有多少兵马?”
王宵猎道:“不瞒观察,现在约五万人。只是军中新兵很多,特别缺少中下级军官,若是拉出去作战,只能带约三万兵。若是本地守城,相对容易些。”
李彦仙听了不由皱眉:“中下级军官为什么会缺?打上几仗,勇猛敢战,立有军功的,升上去就是了。纵然不经战阵,有手下推服、武力超人的,也可以任命为军官。”
王宵猎道:“先前说过,带兵是一门大学问!军官,必须要有带兵的能力。这样一来,培养军官就不容易了。一直到现在,我对军中的军官还是不满意。没有两三年训练,此事不好解决。”
第306章 制度
天上没有月亮,漫天繁星闪烁。风从汉水上吹来,带着潮气,格外清爽。银杏树的叶子在风中轻轻摇动,发出沙沙的响声。
李彦仙轻抚酒杯,想着王宵猎说的话。突然发现,虽然都是镇抚使,其实两人军队是不同的。
李彦仙一身侠气,把家属迁到陕州,誓与城池共存亡。每有战事,必然身先士卒,从不退缩。手下的将士多是敬佩李彦仙的为人,才聚到了他的身边。与金人作战,李彦仙的军队士气旺盛,战斗意志坚决,绝不退缩。天下像李彦仙这样的军队,实在少之又少。
王宵猎不同。军队本来就是父亲组织的勤王军,占据襄阳之后,采取的又是征兵制。军中的将士对王宵猎的认同,主要是打了几场胜仗,加上整个社会经济的改善而来的。若说忠诚,王宵猎的军队远不如李彦仙。最少在现在,遇到硬仗,不如李彦仙的军队能打。
不同的现实,让王宵猎和李彦仙产生了对军队不同的看法。李彦仙只担心自己的军队太少,王宵猎却十分担心军队的士气和人心。
饮了一杯酒,李彦仙道:“有句话,叫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带兵的人,只要自己一身正气,每有战必当先,士卒岂能不效死力?只是世间的统兵官,又有几人如此呢?”
王宵猎道:“观察,这样的人不但世间少有,遇到战事,还很容易陷入死地。两军交战,偷奸耍滑的人先躲到一边去,敢战的被推到前边。除非是上天眷顾,怎么能够保证次次都获胜?若失败了这些奋勇敢战的人死了,避战的人活着。要不了几年,军中剩下的是什么人?”
李彦仙听了愣住。王宵猎说的,自己还真没有想过。不过确实是这个道理。现在的宋朝就是这个样子。几年征战,敢战善战的人大多战死疆场,剩下的多是庸惰无能之辈。全国没有形成统一的指挥体系,军队无法联合。经常前边苦战,后边早早逃跑了。
叹了口气,李彦仙道:“将领参差不齐,有的贪生怕死,奈何?”
王宵猎摇了摇头:“如果只是几个将领如此,还可以说是有的人贪生怕死。若是普遍如此,就不能这样说了,而是说明制度有问题。”
“有什么问题?”李彦仙奇道。
王宵猎道:“一时之间,我也难说清楚。从帅臣指挥,到将领接战,很多地方都有问题。在我感觉,现在的军队就不是为了打仗的,战场上的表现往往不如人意。”
李彦仙没有考虑过制度的问题。在他看来,临战时有人逃跑是将领的问题。对于朝廷来说,应该精选统兵将领,严加管束。
王宵猎却知道,没有这么简单。一件事情靠人,少了还可以,多了怎么能行呢?不要说是一般的宋军,就是这个时代的标杆,历史上的岳家军,临战一样有人畏惧不敢战,甚至想逃跑的。岳飞是怎么做的?严令,加上对违犯军纪的人处以严刑。没有事后的惩罚,严令有什么用处?对于朝廷来说,军队全靠统兵官指挥。一换统兵官,有的军队就出问题,根本无法严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