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新兵营,张敏左思右想,慢慢回忆这几年王宵猎说过的话。通过点点滴滴,总结出来这种真正符合王宵猎的心意,而没有实行的训练方法。
最早建立军队的时候,王宵猎有些懵懂。心中有许多想法,但不能形成系统。总是这种方法试一试,那种方法试一试,用几年的时间才慢慢成形。在这个过程中,不可能面面俱到。最后就是大的框架建起来了,细节许多问题。
便如新兵训练。王宵猎建立了新兵营,形成了制度。但是新兵营的细节,王宵猎就没有精力去管了。他提出了各种要求,比如要建立士兵的集体荣眷感,要让士兵养成主动遵守纪律的习惯。但怎么建立,怎么养成,王宵猎实在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找出具体的办法。
就从王宵猎这些零碎的想法中,张均总结出来这么一套办法。这套办法,首先用在了陆浑的新兵营里,用在了胡六郎的身上。张均要试一试,胡六郎这么难带的兵,能不能用这种方法训练出来。
把报告放下,张均轻轻敲着桌子,仔细思考。
王宵猎要求军中不许体罚,不许使用污辱士卒尊严的方法,尽量少批评,多帮助,让许多人不屑。只是这支军队是由王宵猎一手建立起来,他在军中有巨大的威望,大家只能遵守。
张均也思考了很久,按照这些要求,怎么训练和管理士卒。
这上张均的长处。前几年自己一个人在外,没有人管,可以快意恩仇。那时做事坚决,杀伐果断,分外痛快。现在回到军队中来,不能再由着自己,凡事要遵守制度。张均就研究制度,分析制度,让制度能够为自己所用。
王宵猎限制了军官对士卒形成压力的手段,那么这个压力,就要从其他的方面来。从哪里来?当然最有效的办法是从集体来。军官的身份与集体结合起来,代替暴力,对士卒形成压力。
普通人面对王宵猎这种要求,往往会采用最简单的办法。要么放弃一部分不好管理的士卒,要么就是想办法绕过王宵猎限制。真正思考怎么能够做到的,张均是第一人。
正在这时,高信从外面进来。到自己位子坐下,对张均道:“我到新兵营里转了一圈,发现今天不同了。各级军官对自己集体的荣誉,还是很重视的。”
张均道:“他们当然得重视。军官的立功、受奖,与集体荣誉息息相关。下面的士卒,如果立了功,还可以不管集体荣誉。军官立功,就要受集体荣誉影响。”
高信笑道:“你的这个办法真是不错。既不打骂士卒,宣抚那里喜欢。还能让将士人人用心,努力训练。比其他人的办法,不知道高到哪里去!”
张均叹了口气:“只是要把这办法完善起来,并不容易。这些日子,我酒也少喝,连头发都掉了不少。”
高信大笑。道:“明日军中无事,我请你饮酒去!”
张均道:“如此多谢了。自从都监来,我许多日子不出军营了。出去走走,散散心也好。”
第687章 文化不高
晋州是河东南部的第一大州,位于交通要道上,往年十分繁华。金军南侵,大量掳掠京西人口,没有来得及北迁的,大多在晋州和隆德府。王宵猎北上迅速,这些人口大多都归到治下。此时的晋州相比京西路的州军,繁华许多。
六月十三,王宵猎在城中的长庆楼设了酒宴,宴请李宋臣和梁青等河东义军首领。
长庆楼后边的一处小院,花木扶疏,鸣蝉阵阵。在院中莲花池边的亭子里,摆一张桌子,上面摆了酒菜。
姜敏与李宋臣、李实、梁兴和赵云四人进来,见王宵猎站在亭边,急忙上前见礼。
王宵猎道:“你们几位的名字,我可是如雷贯耳。今日一见,果然都是英雄有为的少年人物!今日我在这里备了薄筵,来,快快上坐。”
李宋臣和梁兴两人忙道不敢。随在姜敏身后,在酒席上坐了。
王宵猎道:“河东路自古产名酒。不过,金人来犯,大多酒楼都停酿了。今天喝的,是我军中陈酿烈酒。我是个不善饮酒的人,你们尽兴就好,不用管我。”
李宋臣和梁兴都是多年在敌后战斗的人,苦日子过惯了。听说王宵猎带来的酒,在他们心中便如御酒一般。听王宵猎讲完,便就口舌生津,有些近不及待。
士卒倒了酒,王宵猎请了一碗。
梁兴一大口下肚,略一回味,急忙放下碗道:“呀,这酒好烈!长到这么大,没有喝过这么烈的酒!”
姜敏道:“宣抚说了,这是烈酒,如何跟其他酒那样喝?这样的烈酒,一瓶要抵其他酒十瓶,可不敢小视了。”
王宵猎道:“这次来晋州,一路沿着黄河。过了这么多州郡,我军中的厨子学会两个菜。一个是红烧鲤鱼,一个是酸辣鱼汤,你们尝一尝。”
酒过三巡,李宋臣和梁兴四人酒意上来,渐渐不那么拘谨了。
王宵猎道:“去年姜敏到神山县,花了许多心力,今年终于取得一场大胜。这场大胜,最重要的是,锻炼了一支队伍。按照现在的情况,宣抚司决定以姜敏为都统,李宋臣和梁兴为虞候,在河东建立一支军队。这支军队的兵,主要在河东征收,配合一些陕西兵。立国以来,河东与陕西一样,是朝廷重要兵源。这些年来,金贼南犯,许多年不从河东征兵了。三万人的兵,应该不难。”
李宋臣道:“附近几州人少。若是加上汾州和太原府,就容易了。”
王宵猎道:“我们崛起的太快,基础不牢。若现在进攻太原,有很多难处。这一两年,在河东主要是守,不让金军从太原南下。等基础牢了,后边繁荣,再想办法北进。”
梁兴道:“这些年与金人作战,也没发现他们有什么特别之处。若有足够兵力,打败金军不难!”
王宵猎笑道:“小哥,战斗力不是这么看的。一支军队两三千人,跟两三万人截然不同。能带两三千人,十个人里最多三四人能带两三万人。你们以前所面对的金军,大多都是一两千人。以后,就不是这样了。”
梁兴想了想。道:“宣抚说的是。在神山县,彀英不过三千人,其规模就不同了。若不是姜招抚指挥得力,一时之间还真奈何不了他。传说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也不尽是虚言。”
王宵猎道:“一万女真兵,若加上阿里喜,再加上为其运送粮草的军队,就有近五万人之众,可当一面了。怎么可以等闲视之?女真全国兵力约在十五万到二十万之间,说多不多,说少也真不少。十几万兵,艺祖可以仗之扫平江南各国,平定蜀地。现在的女真人,未必比立国时候的禁军差上多少。”
梁兴和李宋臣点头,知道王宵猎说的有道理。
完颜彀英本名挞懒,与刚升任金军右副元帅的完颜昌同名。对金军熟悉的人,大多会称其为彀英,以免混肴。
女真满万不可敌,说的不是一万个女真人,而是一万人的女真军队。一万女真军队,绝不可能只有一万人。加上他们的辅兵阿里喜,就有两三万人了。再加上其他奴婢,很可能就超过五万人。
大多数时候,阿里喜也是女真人担任。遇到战事紧张的时候,阿里喜也会上场作战。所以金军的人数,算法跟宋军是不同的。一万女真军队,跟宋军三四万人相当,稀松平常。
李宋臣道:“这些日子我到了晋州,见宣抚手下军队,与其他军队大不相同。我们本是乡民,粗识几个大字,在宣抚的军中,只怕不容易待下去。”
王宵猎道:“无妨。士卒有新兵营,全部从新训练。军官有军校,学上些日子,一切都会了。”
李宋臣道:“不瞒宣抚,我连学堂都没有上过。后来做县尉,才跟吏人粗识几个字。就是进了军校,如何能够读得懂书?我看曹都统军中,将领不认字,可是什么都做不了。”
王宵猎道:“像你这样的将领,其实很多。军校里见得多了,有自己的办法。一般来说,若是识字不多,军校会有短期教识字的班。一两个月,大多数人能识一两千字。此事不必担心。”
李宋臣看了看李实,神情上有些不信。
灵石县位于晋州和汾州之间,离着冷泉关不远,正处于大山之中。与在泽州的梁兴相比,条件更加艰苦。李宋臣手下人最多的时候,有两千多人。这两千多人,识字的没几个。这些识字的人,全部是乡下村秀才。不要说是圣贤经典,作诗作词,连给朝廷的公文都错字连篇。
这些日子在晋州,李宋臣见曹智严军中公文往来频繁,而且没有吏人,不由大是惊奇。以自己以及手下将领的识字水平,就连日常公文都处理不了,怎么领兵打仗?
活了几十年,能够大致读懂公文,李宋臣就觉得很厉害了。如果像曹智严军中的将领那样,识文断字,李宋臣觉得自己一辈子也办不到。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金军南犯,读书人大多南逃。加上河东与襄阳一带相比,本就地瘠民贫,文化水平要差上一些。这里的兵,识字的明显要比南方的少很多。
王宵猎军中与禁军不同,不识字,根本就无法做军官。很多义军将领,都在担心自己的前途。
梁兴还好一些,他的手下大多来自平原和丘陵地区,文化水平相对高一些。李宋臣的手下大多是山区农民,识字的人很少,就另想办法是不行的。
第688章 必须要识字
看了李宋臣和李实的神情,王宵猎想了想,道:“这样吧,我抽调些精干人员,为河东义军不识字的将领办一个学识字的班。以半年为期,能识一两千字,粗略看懂公文,则转往军校。如果实在学不会识字,那没有办法,就只能转做别的工作了。我们的军队跟以前的军队不同,公文往来频繁,而且没有吏人,军官是必须识字的。”
李宋臣道:“将领不识字也没有什么。禁军之中,不识字的人多了。”
王宵猎摇了摇头:“禁军传承自五代,五代的军队,大多传承的不是汉人的习惯。看两汉魏晋,有几个将军是不识字的?军官不识字简直是不可想象!神州陆沉,五胡乱华,很多进入中原的胡人不识字。他们没有办法,只能在军中设吏人,任用亲信,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我们怎么能跟胡人学这个习惯呢?军中公文往来,战术战役讨论,不识字完全不行。你们放心,学识字并没有那么困难。小孩子,学两三年,就能大致看懂书。一个大人,只要教育得法,自己也愿意学,半年时间足够了。半年时间还学不会,就说明自己不想做军官。”
李宋臣微微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灵石的义军中,大多人不识字,也没有足够的读书人教大家识字。在李宋臣看来,识字是很了不起的事情,怎么可能半年学会呢?王宵猎这样说,不过是安慰自己罢了。
宋朝刚刚立国的时候,太祖赵匡胤曾经说,欲令天下武人尽读书。但到了太宗时期,事情就发生了变化,不再鼓励武将读书。到了宋真宗的时候,完全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鼓励武将不读书,甚至有意提拔不识字的将领。历史上杨家将的杨延昭,就是在这个时候成为一方大将,而他是不识字的。到了仁宗的时候,曾经有意鼓励武将读书,提拔了进士出身的刘平为大将,称为儒将。三川口之战中,刘平被李元昊俘虏。从此之后,武将识不识字就不再有人关心了。
宋朝的禁军中,有大量将领不识字。他们的公文往来,一般会借用公吏,或者亲近的小校。还有,宋朝军中有一个重要职位,为主管机宜文字和书写机宜文字。主管机宜文字允许帅臣辟举熟悉的官员,书写机宜文字则直接允许辟举子弟。机宜文字官的设立,也方便了不识字的将领。
宋朝军队中的公吏人数不多,但地位不容小视。这些人游离于军队体系之外,却掌管着军队最核心的事务。甚至到了三衙,真正管事的也是几十个公吏。
王宵猎的军队完全废除公吏,要求军官识字,与禁军是不同的指挥体系。这个体系,不允许走回头路,军官必须识字。不识字,不允许做军官。
见李宋臣和李实两人不开心,王宵猎也没有办法。这件事情,没得商量,自己只能够给他们提供帮助。
姜敏道:“若是河东军队扩到三万人,与以前就完全不同了。数万人的大军,体系必须健全,规章制度必须完整才行。军队里的将领,必须要接受正规的训练。我建议这样,把军校的课程,分成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学习时间以一个月为好。军中的将领,以一个月为限,轮番学习。用一两年的时间,完成训练。”
王宵猎道:“对军官的训练,与军校中的学习是不同的。军校里面教的是没有军事经验的人,而军官大多有实际的作战经验,是另一个教法。”
姜敏点头:“宣抚说的是。此事我考虑了有些日子了,应该问题不大。除此之外,还需要从军队中调集一批军官过来。这些军官有经验,可以帮助快速成军。”
王宵猎点头:“可以。我会从现有的军队之中调一批优秀军官过来,作为这支军队的根基。”
说完,王宵猎突然沉默了下来,抬头看着天上的月亮。过了一会,才道:“一个人不能把什么事情都想清楚,总是有疏漏的。我们现在的军队,是我一手建立起来。十几万人的大军,我怎么要嗵事事都考虑得到?说实话,对于军队我还有许多不满意的地方,但现在又不方便下手改。而且接连打了几个胜仗,想改变军队制度,自然有阻力。所以希望在河东路建立一支不同的军队,不按我的意思建立的军队。这支军队我看见哪里有问题,可以提出来,要改的就改下去。我想,你们总不会对我推三阻四。”
姜敏听了叉手:“卑职不敢!”
王宵猎道:“建立一支十几万的军队,本身就是不容易的一件事。只用三四年时间,就更加问题多多。当军队超过一万人,首领实际上就不知道基层什么样子了。超过十万人,连军队的中层,比如统制、都监这一级,许多人也不了解。从汝州到襄阳,在一两年的时间,我们的军队就扩张到了近十万人。凭我一个人,怎么可能知道军队的基层有哪些问题呢?到了现在,想改都不知道从哪里下手。我希望河东的这支军队,从建立的时候起,每一步都清清楚楚。有问题不可怕,解决就是了。怕的是,出了问题,下面隐藏问题。把问题隐藏起来,又何谈解决呢?姜都统这几年一直随在我的身边,我相信,没有那些毛病。”
姜敏点头道:“我是在宣抚的身边成长起来,是个什么样的人,宣抚最清楚。希望以后多多立功,不负所托!”
王宵猎道:“这些年,地盘大了,不像前几年那么紧张。你这支军队,我给你最好的人员,最充足的物资,充分尊重你的意见。只希望,几年之后,你还我一支强军!”
姜敏叉手道:“卑职明白!必不负宣抚嘱托!”
王宵猎点了点头。又沉默了一会,举起酒杯道:“喝酒,喝酒!说是宴请你们,酒倒没有喝多少。”
几个人举杯,一饮而尽。
喝了几杯,王宵猎对李宋臣道:“李将军起自微末,这几年在金军重兵围困之中,着实不容易。你的军队,多是来自周边州县的穷苦百姓,识字的人不多。没有什么,这本就是很正常的事。但我们军队中,军官必须识字,这一点不容讨论。这样吧,你把军中适合当军官的人挑选出来,我派人专门教他们识字。以半年为限,如果还有不识字的,他们再特别编为一队,再教半年。一年还学不会,那就真没办法了。宣抚司下除了军队,还有许多产业,只能安排他们做其他的工作。虽然不再上战场了,总还是有衣食。”
李宋臣没有想到王宵猎一直把此事记在心里。急忙叉手:“宣抚如此安排,自然极好!卑职谢过!”
王宵猎道:“这些年来,你们出生入死,是为国家立了大功的人,我们又怎么能够忘记呢。你在灵石县,曹都统北来,就很容易占领了冷泉关,省却了许多麻烦。你们有你们的能处,军队有军队的规矩,应该想一个万全的法,让双方都能接受才好。希望你进了军队后,能多杀敌立功!”
第689章 执念而已
神山县,姜敏官衙的后院,姜敏、梁兴、赵云、李宋臣和李实五个人坐在柳树下,说着闲话。
一阵微风吹来,带来丝丝凉意。梁兴不由浑身一抖,道:“神山县里,还是比晋州凉快!这些日子在州城,热得我浑身像是裹了一层茧子一样。身上的汗,天天洗也洗不掉!”
李实道:“听州衙里的人讲,今年是最热的一年。过去几年,再没这么热过。”
梁兴道:“我也是河东人,活了二十多岁,再没一个地方像晋州那样热。以前以为,只有南方才会那么热呢!”
几个人一起笑。
今年河东确实格外热,听说汾州的金军挨不住,轮流跑到山里避暑。本来想着今年战事激烈,怕金军忍不住,等到夏末就要南下。现在看来,天不凉下来,金军是不会来了。
看看天色不早,姜敏对众人道:“我杀了一只羊,今晚烤了下酒。河东这个地方,吃的虽然差了一点,羊肉却是便宜。附近几州多了几万大军,羊肉却没涨价。”
李宋臣道:“以前百姓躲在大山里,养的有羊,也卖不出价钱。现在许多人从山里搬出来,价钱当然涨不上去。”
姜敏道:“如此最好。最少在河东这里,有羊肉吃。”
就在柳树下面,士卒摆好桌了,架想火来,开始烤羊肉。又上了酒,端上几盘菜来。
姜敏道:“因为宣抚喜欢,我们军队里面的人都跟着吃蠽蟟螝。吃得多了,真就喜欢上了这味道。一年之中只有这几个月有的吃,可不要错过了。来,你们尝一尝。”
李宋臣道:“往处都是小孩子拿这东西来玩,你们怎么还吃啊。”
姜敏道:“这是道美味,不要小瞧了。特别是油炸之后,堪称美味。”
李宋臣和梁兴几人夹起吃了,也尝不出什么特别味道。这东西外面有壳,不好入味,油炸出来,也吃不出有什么不一样的。只是肉质好,算是特色。
酒过三巡,肉烤好了,撒上后世叫孜然的安息茴香,香气扑鼻。一口咬下去,滋滋冒油,好吃又过瘾。